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1.
92.
目的建立灵敏、快速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兔血清及组织中氟尿嘧啶的浓度。方法血清及组织样本经乙酸乙酯一步提取后,以乙腈-水(70:30,V/V)为流动相,Hypercarb C_(18)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源,以多反应离子检测(MRM)方式进行负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128.9→m/z41.9(氟尿嘧啶)和m/z188.7→m/z41.9(内标,溴尿嘧啶)。结果测定血清中氟尿嘧啶的线性范围为0.25~50μg·L~(-1),定量下限为0.25μg·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1%。食管组织中氟尿嘧啶的线性范围为0.5~100μg·L~(-1),定量下限为0.50μg·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结论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很高、操作简便、分析时间短,且可同时测定血清及组织中药物浓度,适用于极低浓度氟尿嘧啶生物样本的大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螺旋CT多期扫描图像,比较其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的强化特点及有无钙化、坏死、囊变等情况。结果2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平扫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晰囊实性包块,大小约2.5~16.5m,平均5.57cm,增强扫描囊性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明显强化,对周围血管无侵犯。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有较特别的增强CT表现,可以在手术前做到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4.
磁共振成像可无创显示关节软骨,对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的生化及力学方面的早期变化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关节软骨的磁共振T_2弛豫时间值与软骨的含水量、胶原结构、生物力学因素有关,T_2弛豫时间图成像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之一,通过测量软骨磁共振脉冲序列不同回波时间像的信号强度变化得到T_2值。作为评估关节软骨早期病变的敏感影像参数之一,T_2伪彩图及其T_2值可用于评价软骨形态学和功能学,有助于了解骨关节炎、软骨老化和运动后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并可用于评估软骨病变早期诊断及修复评估。该文就T_2弛豫时间图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5.
目的对不同缺血时间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行CT心肌灌注扫描,评价其在诊断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结扎左前降支近段建立缺血性心脏病模型。于建模后6h、3天、7天、14天行CT首过心肌灌注扫描,扫描结束后取病理,行HE染色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析比较各组的血流灌注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之间的差异及各指标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关系。结果 (1)缺血心肌BF值随缺血时间延长其值呈下降趋势,各不同缺血时间组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缺血心肌BF值与MVD之间存在负相关rp=-0.525,P=0.018。结论宝石CT首过心肌灌注可以评估不同缺血时间缺血心肌的灌注特征,有助于定性评价缺血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96.
乳腺病变CT与血清TK1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病变螺旋CT(SCT)表现与术前血清TK1(Serum thymidine kinase 1,细胞质胸腺嘧啶核苷激酶)表达的相关性。方法55例乳腺病变均行SCT增强检查,术前进行STK1的检测,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做对照,并分析SCT与STK1的相关性。结朵术前乳腺癌STK1(2.63±1.22)Pmol/L,乳腺艮性病变STK1(0.79±0.60)Pmol/L。STK1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1,P〈0.05)。SCT检查诊断乳腺癌准确率92.10%,STK1诊断准确率71.05%,两者结合诊断准确率97.37%。SCT检查诊断乳腺良性病变准确率82.35%,STK1诊断准确率94.12%,两者结合诊断准确率100%。乳腺癌肿瘤体积、强化程度、腋窝淋巴结转移与STK1值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SCT动态增强检查能反映乳腺病变的形态、血供、淋巴结转移,STK1是细胞增殖的重要指标,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相结合能提高诊断正确率,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7.
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ang ZM  Chen KM  Gong J  Wu CX  Zheng YF 《癌症》2007,26(10):1107-1111
背景与目的: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在发现时多属肿瘤晚期,并伴其它脏器转移.双介入治疗系采用金属内支架解除腔内梗阻及肿瘤供血动脉插管化疗的一种姑息性介入治疗手段.本研究拟探讨双介入法治疗晚期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对65例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施行双介入治疗,包括33例胃窦及幽门部梗阻、22例十二指肠降段和水平段梗阻、以及10例胃十二指肠及胃空肠吻合口梗阻;其中9例合并肝转移.所有患者均行金属内支架植入及肿瘤供血动脉插管介入化疗.采用log-rank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内支架,并定期接受高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全组患者3个月累积生存率90%,6个月累积生存率66%,9个月累积生存率49%,1年累积生存率28%.中位生存期为11.9个月.结论:双介入疗法治疗晚期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
骨盆邻近区域解剖复杂,有消化、泌尿、生殖等脏器及重要血管和神经,因此,骨盆肿瘤精准切除及切除后骨缺损精准重建极为困难.医学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为骨盆肿瘤的精准切除和个性化重建提供了新思路.3D打印个性化病变模型、截骨导板和重建假体“三位一体”在骨盆肿瘤切除与保肢重建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目前缺乏针对3D打印个...  相似文献   
99.
关节软骨主要由软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软骨基质构建了稳定而复杂的耐压框架结构.关节软骨磁共振生理性成像是评价关节软骨基质成分变化的新型影像学技术.按照观察对象不同,可将其分为蛋白多糖相关技术(延迟动态增强、T1ρ成像和Na谱成像)、胶原含量相关技术(T2地图成像和磁化转移成像)、软骨基质内水含量相关技术(质子密度地图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延迟动态增强和T2地图成像已开始应用于软骨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价中.随着磁共振设备和分析软件的不断进步,关节软骨磁共振生理性成像将成为骨关节影像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