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ang ZM  Chen KM  Gong J  Wu CX  Zheng YF 《癌症》2007,26(10):1107-1111
背景与目的: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在发现时多属肿瘤晚期,并伴其它脏器转移.双介入治疗系采用金属内支架解除腔内梗阻及肿瘤供血动脉插管化疗的一种姑息性介入治疗手段.本研究拟探讨双介入法治疗晚期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对65例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施行双介入治疗,包括33例胃窦及幽门部梗阻、22例十二指肠降段和水平段梗阻、以及10例胃十二指肠及胃空肠吻合口梗阻;其中9例合并肝转移.所有患者均行金属内支架植入及肿瘤供血动脉插管介入化疗.采用log-rank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内支架,并定期接受高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全组患者3个月累积生存率90%,6个月累积生存率66%,9个月累积生存率49%,1年累积生存率28%.中位生存期为11.9个月.结论:双介入疗法治疗晚期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门静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门脉高压患者门脉系统血管的显示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判断其在诊断以及内镜下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通过门脉CTA对186例门脉高压的患者进行筛查,对伴有单支流人道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粘合剂联合硬化剂治疗,治疗后门脉CTA随访,图像重建后通过血管分析软件测量主要血管,包括流人道胃左静脉(LGV)或胃脾分流道(GSS)、门静脉主干(MPV)、肠系膜上静脉(SMV)和脾静脉(SV)的横截面积来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筛查出伴有单支流人道的胃静脉曲张患者32例,内镜治疗前主要血管的横截面积:LGV/GSS(89.31±74.10)mm^2,MPV(176.82±64.78)mm^2,SMV(123.89±40.21)mm^2,SV(113.61±56.60)mm^2;治疗后LGV/GSS(71.78±70.33)mm^2,MPV(203.12±64.53)mm^2,SMV(148.55±51.17)mm^2,SV(137.71±57.18)mm^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脉CTA是一种有效的筛查和内镜治疗后疗效评估的工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3.
目的建立灵敏、快速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兔血清及组织中氟尿嘧啶的浓度。方法血清及组织样本经乙酸乙酯一步提取后,以乙腈-水(70:30,V/V)为流动相,Hypercarb C_(18)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源,以多反应离子检测(MRM)方式进行负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128.9→m/z41.9(氟尿嘧啶)和m/z188.7→m/z41.9(内标,溴尿嘧啶)。结果测定血清中氟尿嘧啶的线性范围为0.25~50μg·L~(-1),定量下限为0.25μg·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1%。食管组织中氟尿嘧啶的线性范围为0.5~100μg·L~(-1),定量下限为0.50μg·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结论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很高、操作简便、分析时间短,且可同时测定血清及组织中药物浓度,适用于极低浓度氟尿嘧啶生物样本的大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螺旋CT多期扫描图像,比较其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的强化特点及有无钙化、坏死、囊变等情况。结果2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平扫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晰囊实性包块,大小约2.5~16.5m,平均5.57cm,增强扫描囊性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明显强化,对周围血管无侵犯。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有较特别的增强CT表现,可以在手术前做到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5.
磁共振成像可无创显示关节软骨,对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的生化及力学方面的早期变化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关节软骨的磁共振T_2弛豫时间值与软骨的含水量、胶原结构、生物力学因素有关,T_2弛豫时间图成像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之一,通过测量软骨磁共振脉冲序列不同回波时间像的信号强度变化得到T_2值。作为评估关节软骨早期病变的敏感影像参数之一,T_2伪彩图及其T_2值可用于评价软骨形态学和功能学,有助于了解骨关节炎、软骨老化和运动后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并可用于评估软骨病变早期诊断及修复评估。该文就T_2弛豫时间图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6.
目的对不同缺血时间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行CT心肌灌注扫描,评价其在诊断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结扎左前降支近段建立缺血性心脏病模型。于建模后6h、3天、7天、14天行CT首过心肌灌注扫描,扫描结束后取病理,行HE染色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析比较各组的血流灌注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之间的差异及各指标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关系。结果 (1)缺血心肌BF值随缺血时间延长其值呈下降趋势,各不同缺血时间组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缺血心肌BF值与MVD之间存在负相关rp=-0.525,P=0.018。结论宝石CT首过心肌灌注可以评估不同缺血时间缺血心肌的灌注特征,有助于定性评价缺血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87.
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可有助于预防此类疾病的进展和进行及时的治疗.随着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的发展及计算机硬件、软件不断开发完善,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在临床的应用不断增加,在诊断颈动脉狭窄、评估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结肠癌致机械性肠梗阻的螺旋CT诊断的优越性。材料和方法:搜集64例曾于术前做腹部CT检查并经手术或纤维结肠镜病理证实为结肠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病例,就以下CT及腹部平片表现进行分析:①梗阻近、远侧肠管表现;②梗阻部位改变;③并发症的CT征象。结果:64例肠梗阻中,判断肠梗阻的有无,CT检查诊断64例(100%),X线平片诊断60例(93.7%);肠梗阻病因的判断,CT诊断64例(100%),平片诊断0例(0%)。全组64例在CT上均见肠腔内软组织肿块影、肠壁增厚和肠腔狭窄,其中4例见缺血性结肠炎。结论:结肠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的CT检查,对诊断梗阻的原因、部位、程度及发病缓急可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89.
肩关节不稳定因素的影像学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肩关节不稳定因素种类很多,首选X线检查可准确而快速显示骨性病变;X线造影多作为CT关节造影(C1A)或MR关节造影(MRA)检查时的辅助检查;常规CT检查常用于肩关节外伤后骨折诊断;常规MRI检查对急性肩关节不稳定的诊断敏感性较高,是肩袖完全性撕裂诊断的金标准;CTA检查对盂唇、关节囊损伤及肩袖完全性撕裂等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MRA检查对肩袖部分撕裂的诊断敏感性较常规MRI和CTA检查高,时盂唇、关节囊和韧带等细微软组织损伤的显示较CTA检查清晰,是肩关节不稳定因素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0.
背景:CT引导下经皮介入和传统特色康复技术皆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疗的经典方案,二者的糅合是否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取得较好的临床干预结局? 目的:评估CT引导下经皮药物介入结合康复一体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于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对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药物介入结合康复一体化治疗。药物由复方倍他米松、丹参酮ⅡA磺酸钠、神经妥乐平、生理盐水和碘海醇等组成,康复综合治疗包括牵引、推拿、针灸、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磁振热疗法。疗效评价采用Macnab标准和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与先前报道的112例单纯CT引导药物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关联分析探讨年龄分组、病程分期、椎间盘突出节段分型等对疗效结局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1年随访77例患者,其中优64例,良7例,可5例,差1例,结局优良率占92%。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各条目及总分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纳入患者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药物介入结合康复组与单纯药物介入组相比结局优良率有提高的趋势,但差异尚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45岁组比较,患者年龄≤45岁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病程长短、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单节段和多节段突出与疗效结局尚无明确的关联性(P  > 0.05)。结果表明CT引导下经皮药物介入结合康复一体化治疗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痛及下肢放射痛症状,降低生活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