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17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背景:体外实验常采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来观察细胞增殖变化,易忽略细胞本身自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目的:检测原代成纤维细胞和纤维肉瘤细胞(L929)自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浓度和细胞增殖的变化。 方法: Elisa试剂盒检测原代成纤维细胞和纤维肉瘤细胞各时相点细胞内和培养上清中生长转化因子β1水平。 结果与结论:纤维肉瘤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原代成纤维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两种细胞培养上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均随时间而上升,但纤维肉瘤细胞显著高于原代成纤维细胞 (P < 0.01),峰值时达到原代成纤维细胞的20倍;两种细胞增殖曲线在72 h内均随时间而显著增高(P < 0.01),同一时间点比较,纤维肉瘤细胞明显高于原代成纤维细胞。提示自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不同的自分泌水平可能是影响原代成纤维细胞这种正常细胞和纤维肉瘤细胞肿瘤细胞对于外源转化生长因子β1反应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全身放射损伤对皮肤伤口组织细胞的影响及康复新(W11-α12)的促愈作用,探讨放创复合伤时创伤难愈的机制与促愈措施。方法100只雄性健康昆明种小鼠,体质量(20±2)g,以随机数字表法设单纯创伤(单伤)和全身放射损伤合并创伤(复合伤)组。小鼠6Gy照射后,于背部造成两个皮肤切口伤,观察伤后伤口愈合速度、伤口炎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及表皮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的变化。结果伤后3,5,7d,单纯创伤组(单伤组)伤口愈合速度(%)为63.22,83.47,94.61,放创复合伤组(复合伤组)则显著降低(t=7.84,7.26,8.18,P<0.01),分别为52.67,69.18,82.88。伤后1,3,5d,复合伤组伤口炎细胞数量分别比单伤组下降26.53%,62.11%,38.91%;成纤维细胞数量下降43.73%,52.70%,25.32%;毛细血管数量在伤后5d降低55.97%;应用康复新后,两伤组均见伤口愈合速度加快、细胞数量增加,但复合伤组的增幅要大于单伤组。伤后3,5d,复合伤组表皮细胞bFGF含量比单伤组低59.15%和36.15%,当应用康复新后,复合伤组增幅分别比单伤组高35.90%和10.97%。结论伤后伤口局部细胞数量减少和表皮细胞中bFGF含量下降是合并放射损伤后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康复新对伤口的细胞游走、增殖及表皮细胞分泌bFGF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毕赤酵母系统中分泌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人TALL-1基因胞外区片段(sTALL-1)。方法构建酵母重组表达质粒pPIC9K-sTALL-1,电转化法将SacI线性化的重组质粒转导入毕赤酵母菌GS115中,经G418筛选获得高拷贝转化子及表型鉴定后,用含1%甲醇的培养基诱导其分泌表达。结果成功构建酵母重组表达质粒pPIC9K-sTALL-1;甲醇诱导表达后,sTALL-1在酵母培养基中得到分泌表达;Westernblot和ELISA检测证实重组产物可以结合其特异抗体;MTT检测证实其对Hela细胞具有细胞毒效应。结论在毕赤酵母系统中实现了人sTALL-1的分泌表达。  相似文献   
4.
Cheng T  Chen Z  Yan Y  Ran X  Su Y  Ai G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12):1763-176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rapeutics for and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combined radiation and burn injuriesMethods Combined radiation and burn injuries on mice and rats were inflicted by γ ray irradiation from a (60)Co source and thermal radiation from a 5 kW bromotungsten lampResults The dysfunction of myocardiu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stage shock. Transfusion of irradiated (in vitro, 20 Gy) or stored (4℃, 7 days) blood after irradiation was done to promote the success of allo-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Decrease of IL-4 mRNA expression was the molecular basis of depression of intestinal mucosa immune and intervention of IL-4 showed an antagonistic effect on enterogenic infection. A new lipid component extracted from burn eschar was docum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its toxic effects were elucidated. The survival rate of alloskin grafts after removal of burn eschar from the recipient animals was obviously increased in combined injury due to reduction of immune rejection activity by the radiation effect. In contrast, in animal models with simple burn, the alloskin grafts were all rejected within ten days after the procedure. A successful therapeutic result (survival rate: 92% for 30 days and 67% for 100 days) was obtained by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treated animals, while the untreated control animals all died within 3-7 days after injury. Conclusion The pathogenesis of injury caused by simultaneous radiation and burn is extremely complicated and the treatment is very difficult.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rogram consisting of several therapeutic measures aimed at key links of the pathogenesis may achie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esults.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是否对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游走功能具有直接抑制作用及其抑制程度,以及W11-a12的促愈使用。方法 采用培养的单层3T3细胞(小鼠胚胎FBs株)和培养的单层ECV304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划痕伤口模型进行离体照射,观察痕隙闭合速度。结果 在6Gy照射后培养的单层3T3细胞与单层L-ECV304细胞划痕“伤口”闭合明显延缓。单层3T3细胞在伤后10h对照组伤口完全闭合,而照射组仅闭合77%;照射组单层ECV304细胞在伤后12h仅为对照组的83.6%。W11-a12用药组对单层3T3细胞与ECV304细胞“划痕”伤口的闭合均有促进作用。结论 放射损伤对成纤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游走有直接抑制作用,这是伤口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促进伤口细胞游走和增殖是W11-a12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5Gy全身照射对伤口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FBs)功能的抑制效应及W11-a12的促愈作用。方法 采用^60Coγ射线5Gy全身照射大鼠复合背部植入聚乙烯醇海绵的皮肤伤口模型,观察伤后伤口FBs的纤维连接蛋白(F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反应的变化及W11-a12对其的影响。结果 5Gy全身照射复合皮肤创伤后第3、5天伤口内FN、TGFβ1、bFG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反应阳性的FBs数量均显著减少,但减少的程度有所不同,由重到轻依次为bFGF、FN、TGFβ1。而W11-a12能显著增加未照射组和照射组伤口中FN、TGFβ1、bFG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反应阳性FBs数量。结论 全身放射损伤对伤口中FBs的合成与分泌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增强FBs合成和分泌功能是W11-a12促愈作用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葡萄糖钾盐与胰岛素体外抗炎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葡萄糖钾盐是否具有协同增强胰岛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群(PBMCs)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作用. 方法: 用Ficoll-Hypaque液分离10例健康人PBMC,随机分为胰岛素葡萄糖钾盐(GIK)组、胰岛素(INS)组、葡萄糖钾盐(GK)组和基础对照(C)组. 四组PBMC培养24 h后,加脂多糖继续培养48 h后,离心收集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TNF-α,IL-6和IL-4,IL-10含量. 结果: GIK组和INS组TNF-α,IL-6含量均明显低于C组(P<0.01),IL-4和IL-10含量却均明显高于C组(P<0.01);GIK组IL-4和IL-10含量明显高于INS组(P<0.01),但GIK组TNF-α和IL-6含量降低,与INS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胰岛素葡萄糖钾盐和胰岛素均能直接抑制内毒素刺激的PBMCs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同时提高内毒素刺激的PBMC分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葡萄糖钾盐对胰岛素促进PBMCs分泌抗炎细胞因子有协同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移动心电信号QRS波形相似度指标进行评价和筛选,以便快速、准确地对心电图信号进行分类。 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利用心电图信号建立带有个性化的正常QRS波群模板。②用待测波形与模板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近似值作为QRS波群的评价指标。③通过各指标与QRS波群关键参数、QRS波群类别的对照关系,以及评价指标相互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 结果:①能量相似度评价指标在整个QRS宽度的分布上没有明显的特征,数值都集中在0.95-1.0之间,对QRS波群不具有区分性。②利用波形相关分析计算的相对评价指标对窦性和室上性QRS波群的分辨准确率高达99、99%,但对室性波和噪声的分辨率仅为21.57%和16.92%。③绝对误差相似度评价指标对QRS波群的分辨总体上可达到97.84%.对异位波形与噪声的区分准确率为100%和95.38%,对窦性和室上性QRS波群的分辨率为98.13%。④相关评价指标和绝对误差指标联合应用对QRS波群分辨率高达99.48%。 结论:所设计的绝对相似度和相对相似度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反映移动心电信号的QRS波群的特征信息。由于二者各具优缺点,将两种评价指标结合使用,可以提高QRS波群评判的准确性,在信号分类中可做到快速性与准确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小鼠严重闭合性脑创伤后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MF-α)的变化与肝脏肝皮质激素受体(GR)变化的关系。方法 利用BIM-Ⅲ型小型多功能动物撞击机对小鼠清醒致伤,于致伤后30min、2h、8h、24h、48h、72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放免法检测皮质醇含量,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GR的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致伤后外周血中TNF-a、IL-18、皮质醇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均具有两个峰值特征;GR在致伤2h后开始出现蛋白水平表达降低,72h仍未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严重颅脑外伤后外周组织存在糖皮质激素抵抗,与TNF-α、IL-1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3基因敲除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蛋白表达水平及核转位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SRC-3 / 小鼠、SRC-3-/-小鼠各20只,雌性,体质量约20 g,分为SRC-3 / 组和SRC-3-/-组,每组设正常(N)、1 h、4 h、12 h四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各5只小鼠.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肝、脾组织GR及SRC-1、SRC-2的蛋白表达.结果 无论是SRC-3 / 组还是SRC-3-/-组,LPS刺激引起肝组织GR蛋白表达及核转位显著降低,但SRC-3-/-组降低程度明显小于SRC-3 / 组;SRC-3 / 组和SRC-3-/-组小鼠脾组织GR表达水平4 h后开始下降.但SRC-3-/-组下降幅度显著低于SRC-3 / 组,GR核转位在SRC-3 / 组显著降低,而SRC-3-/-组则无显著变化.LPS刺激后SRC-3 / 组、SRC-3-/-组肝组织SRC-1均显著降低,但SRC-3-/-组变化程度均显著小于SRC-3 / 组;两组脾组织中未能明确检测到SRC-1蛋白表达.LPS刺激后两组小鼠肝组织SRC-2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但在相应时相点SRC-3-/-组小鼠显著高于SRC-3 / 组;SRC-3 / 组小鼠脾组织SRC-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SRC-3-/-组却显著增加.结论 炎症反应中GR蛋白表达及核转位显著降低,产生明显的糖皮质激素抵抗(GCR),SRC-3基凶敲除后可缓解其程度.SRC-3基因敲除对炎症反应中肝、脾组织GCR程度的不同影响,可能与SRC家族成员的不同补偿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