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64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248篇
预防医学   11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78篇
  1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全脑全脊髓照射仰卧位CT模拟定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全脑全脊髓照射仰卧位CT模拟定位技术。方法:7名患者分别躺在真空负压袋固定器上,进行CT模拟定位,打印正侧位数字重建射线彩像(DRR)图,放射治疗前拍摄正侧位定位验证片,测量解剖参考点和射野边界之间的距离。结果:患者左右方向及背腹方向误差在2mm以内。人体上下方向误差在4mm以内;放疗后,患者受照射的皮肤部位均出现色素沉着。结论:仰卧位全脑全脊髓照射CT模拟定位技术可用于俯卧位不合作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研究He-Ne激光、微波、红外线和TDP灯照射对高血粘的影响,探索能否利用He-Ne激光、微波、红外线和TDP灯照射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循环.方法每份血样等分5份,1份作对照,对另外4份分别作He-Ne激光、微波、红外线和TDP灯照射处理.结果高血粘血样经He-Ne激光、微波、红外线和TDP灯照射作用后,全血表观粘度η降低(P<0.01)、红细胞电泳率EPM加快(P<0.01),血沉速度ESR提高(P<0.01),一氧化氮、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降低(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1),红细胞聚集时间增加(P<0.01),红细胞压积降低(P<0.01),纤维蛋白降低(P<0.01).结论He-Ne激光、微波、红外线和TDP灯照射能改善高血粘血样的流变特性.而且激光效果最好,依次是TDP灯、微波和红外线.进一步了解物理与临床治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小RNA-139-3p(miR-139-3p)在低氧诱导的原代心肌细胞凋亡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在正常和低氧条件下,采用RT-qPCR检测乳大鼠原代心肌细胞miR-139-3p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将miR-139-3p抑制剂和miR-139-3p抑制剂阴性对照转染到心肌细胞后,将细胞置于37℃密闭的缺氧盒中(95%N_2和5%CO_2)培养12 h,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低氧培养12 h后,与正常培养组(n=3)比较,低氧组(n=3)心肌细胞中的miR-139-3p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低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也显著升高(P0.05)。与miR-139-3p抑制剂阴性对照组(n=3)比较,miR-139-3p抑制剂组(n=3)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miR-139-3p在低氧诱导的原代心肌细胞凋亡模型中表达上调。抑制miR-139-3p的表达能降低低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多种疾病,血液透析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在多个国家都有报道,主要原因在于感染预防与控制出现了漏洞。回顾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的文献并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相关管理文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科学地防控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透析室内的传播,将其感染暴发的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  2 0 0例行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 ,另 2 0 0例行新式剖宫产。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娩头困难例数、子宫切口撕裂例数、新生儿Ap gar评分等 ,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平均出血量为 138 85± 5 3 74ml,明显低于新式剖宫产平均出血量 190 5± 5 9 18ml,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娩头困难例数、子宫切口撕裂例数、新生儿Apgar评分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结论 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少 ,优于新式剖宫产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郑莉  郑林 《天津中医药》2003,20(3):78-79
论述了非典发病与传播的特点。阐述遵循科学控制疫情、总结经验中西合治、心身调节防病健身在论治非典的系统性。从科学严谨的手段、积极努力的态度、正确的应对措施、适宜的心身调节等方面,说明防治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择较理想的修复牙齿楔状缺损的材料和方法。方法:门诊选择141例,453颗患牙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GC Fuji II型玻璃离子、Dyract AP复合体和GC Fuji II型玻璃离子水门汀加Charisma光固化复合树脂夹层技术修复深型楔状缺损,于修复后1、2年随访,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甲组(GC Fuji II型玻璃离子)1年成功率86.67%,2年成功率75.05%;乙组(Dyract复合体)1年成功率91.61%,2年成功率87.30%;丙组(夹层技术)1年成功率93.57%,2年成功率89.43%。丙组成功率高于乙组,差异无显著性,丙组和乙组成功率均高于甲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丙组(夹层技术)、乙组(Dyract AP复合体)用于楔状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较单纯用GC Fuji II型玻璃离子修复成功率高(P<0.05),是较理想的楔状缺损修复材料或方法。  相似文献   
8.
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分离纯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J.Tseng)中熊果酸的分离纯化,建立分离纯化工艺条件,以利于苦丁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以熊果酸浸出率为考核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诸因素对浸出率的影响。乙醇提取液经沉淀富集和大孔树脂柱色谱纯化得到熊果酸,采用HPLC分析检测。结果优化的提取条件为:在85℃水浴中,以体积分数90%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溶剂。固液比为1:14,提取2次,每次提取2.5h,熊果酸的浸出率可达到1.44%。D8树脂分离富集的最优条件:样品溶液熊果酸浓度1~2 mg·mL-1,样品溶液pH=6.0~7.0,吸附1h,洗脱剂pH=11.0,依次用水、4倍体积30%乙醇、4倍体积90%乙醇以2~3mL·min-1的流速洗脱,收集90%乙醇洗脱液,熊果酸回收率为97.82%,纯度为95.0%。结论 该工艺产品纯度高,收率高,可实现工业化。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后自然吸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牵引、手法、针灸等非手术疗法对突出的腰椎间盘自然吸收现象的影响.方法:根据影像学分型将突出后的椎间盘分为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将椎管的形态分为椭圆型、三角型、三叶型.通过椎管横径、矢状径与突出物截面积之比值来观察和分析突出物的变化,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研究认为患者椎管的截面积越大自然吸收的机率就越大,椭圆型椎管最好,三角型椎管次之,三叶型椎管最差.根据椎间盘突出的分型,发现纤维环破裂后髓核游离的越远,自然吸收的可能就越大.急性发病,临床症状、体征越重,经本法治疗后临床效果越好,自然吸收的可能就越大,尤其是急性发作的游离型,因突入硬膜囊外的髓核成份多,更易通过排异反应而吸收.结论:牵引和手法等非手术疗法可促进腰椎间盘突出后的自然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钾钠氯电极仪对血清钾钠氯离子检测结果的评价。方法:用促凝剂负压管采集静脉血液,离心机分离血清,选取混合血清对AVL9130与FAT600两种离子仪平行20次同步检测,观察两者的重复结果。选取560份不同值血清样板(包括不同高低值钾离子、甘油三酯、总蛋白)对两仪器做平行对比观察。结果:两仪器混合血清样本比较,钾钠氯各值均无显著差异,两组不同值血清样本的相关检测排除FAT600干扰后,两组钾钠氯各值呈正相关。结论:两种仪器检测钾钠氯结果均无显著差异并成正相关,FAT600离子仪易发生纤维蛋白原干扰和堵孔,血清分离非常重要,尤其是FAT600对血清分离结果要求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