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19篇 |
免费 | 876篇 |
国内免费 | 44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4篇 |
儿科学 | 42篇 |
妇产科学 | 63篇 |
基础医学 | 510篇 |
口腔科学 | 167篇 |
临床医学 | 1196篇 |
内科学 | 865篇 |
皮肤病学 | 71篇 |
神经病学 | 347篇 |
特种医学 | 26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981篇 |
综合类 | 1485篇 |
预防医学 | 413篇 |
眼科学 | 681篇 |
药学 | 612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134篇 |
肿瘤学 | 9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247篇 |
2022年 | 419篇 |
2021年 | 430篇 |
2020年 | 379篇 |
2019年 | 236篇 |
2018年 | 204篇 |
2017年 | 163篇 |
2016年 | 248篇 |
2015年 | 390篇 |
2014年 | 821篇 |
2013年 | 667篇 |
2012年 | 937篇 |
2011年 | 865篇 |
2010年 | 584篇 |
2009年 | 467篇 |
2008年 | 375篇 |
2007年 | 218篇 |
2006年 | 169篇 |
2005年 | 189篇 |
2004年 | 133篇 |
2003年 | 126篇 |
2002年 | 122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7篇 |
1986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5篇 |
1969年 | 4篇 |
1965年 | 5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1948年 | 8篇 |
1944年 | 3篇 |
1939年 | 4篇 |
1932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单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动物模型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对HIBD的影响和可能机制。 方法 选择健康 7日龄Wistar大鼠 12 0只 ,建立HIBD模型 ,随机分成假手术组、HIBD组、HIBD后 0 .2mg/kg人基因重组IGF 1干预组 (RH IGF 1组 )、0 .0 6 6mg/kg人基因重组IGF 1干预组 (SRH IGF 1组 )及盐水对照组 (对照组 )。各组按观察时段进一步分为 2 4、4 8、72h组 ,每组 8只。各组于规定时刻观测脑形态学改变、谷氨酸 (Glu)含量、凋亡细胞计数、Bcl 2蛋白表达。 结果 (1)HIBD 4 8h组Glu(116 2 .2± 10 8.1)mg/kg ,较假手术组(75 0 .9± 5 3.4 )mg/kg明显升高 (P <0 .0 5 ) ;HIBD组凋亡细胞计数 [2 4h :(7.6± 1.9) % ,4 8h(12 .6±1.2 ) % ,72h :(13.8± 0 .9) % ],较假手术组 [2 4h(2 .0± 0 .2 ) % ,4 8h(2 .0± 0 .3) % ,72h(2 .0±0 .2 ) % ]明显增加 (P均 <0 .0 5 )。 (2 )与对照组相比 ,RH IGF 1组脑组织病变减轻 ;干预 4 8h组Glu[SRH IGF 1组 (781.4± 5 4 .2 )mg/kg ,RH IGF 1组 (74 0 .5± 4 6 .6 )mg/kg],较对照组 (112 6 .6± 4 8.0 )mg/kg明显降低 (P均 <0 .0 5 ) ;RH IGF 1组凋亡细胞计数 [2 4h :(3.6± 0 .9) % ,4 8h(8.2± 2 .2 ) % ,72h(9.4± 1.4 ) % ],较对 相似文献
3.
病理性近视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对近视眼发生发展机制与形觉剥夺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述。认为近视眼的发生及眼轴延长与形觉剥夺有一定关系,深入研究其相关机制,对近视眼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下低频超声波介导透皮给药对人体皮肤组织的影响。方法 以 2 4例健康青年志愿者的双上臂作为试验区域 ,每个试验者两上臂同时涂抹 1geutecticmixtureoflocalanesthetics,10min后分别采用 0 .5、1W·cm-2 的能量进行低频超声 (2 0kHz )介导 ,介导时间 10min。每 5min测量两组镇痛起始时间 ,试验结束后观察皮肤组织的变化。结果 能量为 1W·cm-2 的低频超声组平均镇痛起始时间为 32 .75± 3.73min ,0 .5W·cm-2 组为 37.6 5± 3.2 4min。低频超声可使角质层间质增宽和疏松 ,0 .5W·cm-2 组未见组织学病理损害 ,1W·cm-2 组可见点状红疹 ,类似二度烫伤。结论 能量高可更快促进药物透过皮肤 ,但高能量可引起皮肤组织病理性损害 ,0 .5W·cm-2 组能量是比较安全的低频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7.
高压氧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肢体运动障碍4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肢体运动障碍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小儿病毒性脑炎肢体运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观察。采用Fugl—Meye积分评价运动功能,Ashworth痉挛等级评价肌痉挛。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2%,对照组有效率67.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患儿肢体运动障碍恢复率明显提高。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肢体运动障碍恢复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ObjectiveTo present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cumulate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damage among young male patients undergoing routine exercise, and to evaluate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involving ACL‐accumulated damage from June 2015 to December 2019 was conducte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ge, body mass index (BMI), training parameters, and clinical signs, were recorded. The results of the radiologic examinations and related standardized tests were obtained to evaluate the research outcomes. These results were compared using Student''s t‐test or Chi‐square test, and the impact of risk factors on the patient''s injury were analyzed.ResultsA total of 86 men with accumulated ACL damage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Exercise pain (86 [100%]), synovitis (80 [93.0%]), and intra‐articular effusion (79 [91.9%]) were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symptoms. Loosening of ligaments, decreased tension, mild hyperplasia, and intercondylar fossa effusion were observed using radi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arthroscopy. Age, BMI, training intensity, length of training, and knee hyperextension were identified as risk factors for accumulated ACL damage.Conclusion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accumulated ACL damage has differentiated clinical symptoms, imaging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compared to common ACL injuries.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定量检测白内障术后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控制术后眼部炎症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38例(284眼)。方法 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IOL植入术,术后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誖)点眼,于术前、术后1天、1周及1个月对眼压、眼充血(Keratograph角膜地形综合分析仪眼前节图像采集,R-scan软件处理记录结膜充血及睫状充血程度)、房水蛋白浓度(激光闪辉测量仪检测)及SD-OC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检查。主要指标 眼压、眼充血、房水蛋白浓度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术后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发生率为1.75%(5眼)。术后1周及1个月眼部结膜充血及睫状充血的程度较术后1天明显减轻(χ2=315.35,190.69,P=0.000),且于术后1个月基本接近术前水平。房水蛋白浓度比较,术后1周、1个月分别为(13.3±7.5)、(8.1±5.2)pc/ms,较术后1天(18.2±9.8)pc/ms明显降低(P=0.000)。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术后1个月为(254.1±28.4)μm,与术前(249.2±17.8)μm无明显差异。结论 通过前瞻性定量检测眼充血、房水蛋白浓度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结果显示,局部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誖)能有效控制白内障术后眼部炎症反应,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眼科,2015,24: 51-5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改良非球面平衡曲线(ABC)设计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同时进行临床IOL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导患者的IOL选择方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IOL植入术的单纯性白内障患者67例74眼,其中观察组植入改良设计IOL 23眼(HOYA Vivinex XY1组),对照组植入传统设计IOL 51眼(Tecnis ZCB00组27眼,IQ SN60WF组24眼),术后1wk, 1mo测量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不同瞳孔直径下(3、4、5、6mm)全眼球差及彗差、不同瞳孔直径(3、4、5mm)下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客观散射指数(OSI)、眼内散射光值Log(s)及对比敏感度。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术后1wk, 1mo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组间均无差异(P>0.05)。术后全眼球差值比较,术后1wk, 5、6mm瞳孔直径下三组存在差异(P=0.045、0.037),术后1mo 6mm瞳孔直径下三组存在差异(P=0.042)。全眼彗差值比较,术后1wk, 1mo 5、6mm瞳孔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