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2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88篇
内科学   59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92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55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61篇
  3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牟英 《药学教育》2010,26(2):54-55
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讨论在药代动力学实验中如何加入曲线下面积(AUC)的计算,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在实验室设置不同剂量组,给药后比较剂量与浓度是否呈等比例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于一级动力学消除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情景模拟教学在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48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人。试验组采用基于PBL的情景模拟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教学任务结束后比较两组规培学员成绩,对比和分析调查问卷结果差异。应用SPSS 17.0进行t 检验。结果 试验组的理论考核成绩(85.50±5.15)分和技能考核成绩(82.38±5.64)分均高于对照组[(77.04±8.69)分、(70.92±5.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提升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强化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等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PBL的情景模拟与传统教学相比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效果,为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8年1-12月同时采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结果,对比分析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细菌检出率、单位菌落数、超干预值检出率和微生物合格率。结果 共收集274份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其中透析液131份,反渗水39份,B浓缩液(下简称B液)14份,置换液34份,其他透析用水56份。滤膜法细菌检出率均高于涂抹法,其中透析液、反渗水、置换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的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析液、B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单位菌落数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单位菌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04)。超干预值检出率其他透析用水滤膜法低于涂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6,P=0.010)。置换液、反渗水标本微生物合格率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置换液标本微生物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87,P<0.001)。结论 滤膜法检出细菌的能力高于涂抹法,但其在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除用于置换液比较适合外,应用在其余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检测效果并不优于涂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统计病案中患者信息修改原因的数据,对比实施对策的成效分析,为医院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7年、2018年两年内登记的患者信息修改数据分类统计后采用EXCEL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信息修改原因主要以患者姓名同音不同字修改为主,占65.23%,姓名、年龄全部修改的较少,占3.37%。针对患者基本信息的错误,2018年实施干预对策后,患者信息修改的例数较2017年有所减少。结论:患者信息修改存在诸多隐患,医院应通过加强管理,制定患者信息修改的相关规定,不断完善相关流程,以减少患者信息错误的发生,保证患者信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年龄和性别标准化BMI-Z值(BMI-Z)轨迹与青春晚期(16~18岁)血压偏高的关系。方法 基于苏州市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监测项目(HPPCA)2012-2019年的数据,以2019年的监测数据为结局,将末次监测年龄为16~18岁且总监测次数≥4的11 812名儿童青少年纳入研究。运用潜变量生长混合模型分析不同性别儿童成长过程中的BMI动态变化(BMI-Z变化轨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动态变化与青春晚期血压偏高的关系。结果 在男、女生中各确定了6条BMI-Z变化轨迹,分别为较瘦组、略瘦组、标准组、下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与标准组相比,男生肥胖组在青春晚期发生血压偏高的风险增加94.0%(OR=1.94,95%CI:1.43~2.63),而女生肥胖组则增加107.0%(OR=2.07,95%CI:1.33~3.22)。男女生中下降组与青春晚期血压偏高发病均没有显著关联。结论 儿童持续性肥胖会增加青春晚期罹患血压偏高的风险;若对肥胖儿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使其在青春晚期恢复正常体重,或许能降低血压偏高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陪检在胸痛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江苏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10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患者就诊时是否有专人陪检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实验组由医务人员陪检,完成各项辅助检查,对照组患者依据临床医师的指示自行完成各项检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用TIMI评分进行评价。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差异,评价陪检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110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3例,女性57例,年龄范围49~80岁,平均年龄(62±6.10)岁。实验组(陪检组)56例,对照组(无陪检组)54例。两组人群平均年龄t=-0.323,P=0.747,性别统计学检验x2=1.295,P=0.255。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价TIMI评分两组统计学检验t=1.513,P=0.134。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数量5例次(8.92%)明显低于对照组16例次(29.6%),统计学检验x2=7.62,P=0.006(P<0.05);患者满意实验组94.64%,对照组81.48%,两组统计学检验x2=4.57,P=0.033(P<0.05)。结论 陪检在胸痛患者诊疗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分析案例教学、PBL教学法在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共80名实习生在本院肿瘤内科实习,遵循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实习生分为甲组、乙组,每组40例实习生。甲组实习过程中实施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乙组实习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PBL教学法,在两组实习生实习完毕后,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分别实施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PBL教学法,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组笔试成绩、临床操作成绩、教学效果优于甲组(P<0.05)。结论在肿瘤内科实习生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联合PBL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实习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促使实习生主动参与学习,深入研究分析,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可有效提高实习生的理论、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患者25例(A组),男19例、女6例,年龄35~67 (49.84±9.11)岁;经皮入路患者27例(B组),男20例、女7例,年龄21~66(48.44±11.0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Cobb角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120(90,136)min、2(1,3)d,均短于B组的144(110,220)min、4(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例数(2例)少于B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B组间术前、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术后第3天VAS评分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均取得良好疗效,在改善骨折畸形及远期腰背部疼痛上无明显差异,但经皮入路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短期腰背部疼痛更严重、下地时间更晚,相较于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