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74篇
口腔科学   50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3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7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4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2022,54(11):1486-1493
BackgroundCold snare polypectomy (CSP) 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the removal of sessile serrated polyps (SSPs) ≥ 10 mm. However,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is technique remain undetermined.AimsWe aime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SP for SSPs ≥ 10 mm.MethodsPubMed, EMBASE, Web of Science and Cochrane Library were searched up to January 2021.ResultsA total of 10 studies consisting of 1727 SSPs (range, 10–40 mm) from 1021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 overall rates of technical success, adverse events (AEs) and residual SSPs were 100%, 0.7% and 2.9%, respectively. Subgroup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tes of technical success and AEs were comparable between CSP and col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99.9% vs. 100% and 1.3% vs. 0.5%, respectively), between the proximal and distal colon (100% vs. 99.9% and 0.3% vs. 0, respectively), and between polyps of 10–19 mm and ≥20 mm (99.8% vs. 100% and 0.9% vs. 0, respectively). However, subgroup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te of residual SSPs was slightly lower in CSP compared with cold EMR (1.3% vs. 3.9%), as well as in polyps of 10–19 mm compared with those ≥20 mm (3.1% vs. 4.7%).ConclusionCSP wa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echnique for removing SSPs ≥ 10 mm.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胸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动态增强MRI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初步探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动态增强MRI表现,以及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用动态增强MRI方法对已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例胸椎PNET行3次MR检查并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在信号强度-时间和对比增强率.时间曲线上,2例PNET3次检查均表现为快升慢降型,即肿瘤早期就开始迅速增强,上升峰极陡,60~120s即达到高峰水平,然后保持平坦,3.5min内未见明显下降曲线。结论 动态增强MRI扫描能帮助对PNET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从而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凋亡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构建凋亡素原核表达系统,以制备抗原物质凋亡素融合蛋白。方法 通过PCR方法,以pcDNA-VP3质粒为模板,扩增出凋亡素VP3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DsbA的多克隆位点,构建成凋亡素的高效原核表达栽体pET-DsbA-VP3,将该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BL21(DE3)plysS中,以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IPTG)对其进行诱导表达,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目的蛋白。结果 转化有凋亡素原核表达载体pET-DsbA-VP3的大肠杆菌E.coliBL21(DE3)plysS经IPTG诱导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出现38300的目的蛋白条带。结论 凋亡素原核表达栽体pET-DsbA-VP3能高效表达出凋亡素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后1hST段变化对急性期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 观察接受直接PTCA的病人5 0例。比较入院时心电图抬高的ST段和术后1h抬高的ST段。按抬高的ST段下移>5 0 %或<5 0 % ,分为A组(2 9例)和B组(2 1例)。对比其急性期临床资料和心功能情况。结果 B组病人住院期间、易出现急性左心衰、射血分数较低。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后1hST段变化,反映心肌再灌注治疗后的微循环情况,是预测早期临床预后和检出高危患者的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乳腺中心蒂乳房肥大缩小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寻一种保证乳房肥大缩小手术后乳头乳晕的良好血运和感觉及哺乳功能、并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术式。方法 选择乳头乳晕深部中心区的乳腺组织做乳头乳晕蒂,蒂中包含支配乳头乳晕的乳腺中央支血管、感觉神经,术中一直可观察到刺激乳头后的勃起反应,并使中心区保留的乳腺组织与乳头间有输乳管相连,以保留该部的哺乳功能。术中切除多余的乳腺及相应脂肪组织,缩小后的乳房容易塑形。结果 自1996年开展此项手术以来,共已完成17例,无1例发生乳头乳晕的并发症,感觉正常,并有1例曾经历哺乳。结论 乳腺中心蒂乳房肥大缩小术,不但可以保证乳头乳晕的血运,而且可避免对感觉神经的损伤,保留部分哺乳功能,并获得良好形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转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NA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反义RNA到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中进行表达,并观察它们在乳腺癌耐药逆转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RT-PCR和DNA重组技术构建反义绿色荧光蛋白pEGFP-MDR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和红色荧光蛋白pDsRed2-TNF-α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分别和同时导入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中进行表达,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生长曲线、细胞凋亡程度、MDR1-mRNA和P糖蛋白(P-gp)表达情况及对ADR敏感性的变化。 结果:转染后的细胞生长明显减慢,凋亡率显著增加,MDR1-mRNA和P糖蛋白(P-gp)表达明显降低,对ADR的耐药性明显下降,敏感性增加。 结论:联合运用不同的逆转耐药机制,将TNF-α cDNA及MDR1反义RNA分别或同时导入乳腺癌耐药细胞中,能有效达到逆转耐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8.
用等中心四分之一野结合虚拟楔形板照射技术治疗乳腺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照射野和楔形板的最佳匹配及照射野间最佳的衔接方法。方法 用带独立准直器的直线加速器 ,以等中心胸壁 1/4野及 15°~ 2 0°角虚拟楔形板技术照射 ,锁骨上下区野与胸壁切线野用半野相衔接。共治疗乳腺癌 6 6例 ,与不用此方法治疗乳腺癌 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用此法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下降。近期临床观察无一例因剂量分布不均或过量造成皮肤组织损伤 ,因漏照欠量而出现局部肿瘤复发。同时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也较低。结论 用等中心 1/4野结合 15°~ 2 0°角虚拟楔形板照射技术治疗乳腺癌 ,使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下降 ;虚拟楔形板可替代物理楔形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人垂体腺瘤细胞体外培养实验,证实培养技术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为颅外移植术应用垂体腺瘤细胞作为移植物供体细胞的实施,以及为腺垂体移植细胞库的建立提供有用的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手术切除的人垂体腺瘤组织做体外培养,动态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态,通过放免测定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评价体外培养的垂体细胞的功能状态。结果 人垂体腺瘤细胞经体外培养仍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6例GH腺瘤均有大量GH分泌,5例PRL腺瘤分泌大量PRL,3例无功能腺瘤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有不同程度的FSH及LH、PRL分泌。结论 培养成功的14例人垂体腺瘤细胞在体外均具有激素分泌功能。为应用垂体腺瘤细胞为移植物供体,进行颅外移植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新生儿 O、 A、 B型血型与孕妇血型抗体效价的关系 ,了解能否用血型抗体效价≥ 1:5 12来预测新生儿 ABO溶血的严重程度。 方法  35 4例孕妇为 O型血型、丈夫为 A、B、 AB型血型 ,孕妇分娩时测定抗体效价 ,分娩后立即采集脐血做新生儿溶血病检测。 结果 新生儿血型不论是 A型、 B型 ,还是 O型 ,母亲血液中均可以检出抗 A或抗 B抗体 ,O型组新生儿与A、 B型组新生儿中母亲 Ig G抗 A或抗 B抗体效价分布不同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新生儿 ABO溶血的发生率与母亲抗体效价相关 ,效价越高 ,新生儿 ABO溶血发生率越高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但母亲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发生率不相关。 结论 母亲血型免疫抗体效价的高低与新生儿血型有关 ,血型抗体效价≥ 1:5 12不能作为新生儿 ABO溶血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