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5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26篇 |
内科学 | 22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83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44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案例分析法对发生在普通病房的心理社会性危害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患者的疾病状态,护理人员对疾病认识及自我防范意识不足,病房对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措施单一等原因是导致危害发生的关键。探讨有效的防护方法,提高普通病房护士自我防护能力,做好预防控制工作,有利于避免伤害事件的发生,减轻或杜绝对护士造成的身心伤害。 相似文献
2.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确诊的DR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结果本组男4例,女11例,病程2—29年,平均12.1年。女性患者多在妊娠、分娩后症状明显加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步态、姿势异常及震颤,可伴假性锥体束征,症状日间波动明显,容易误诊为脑瘫、扭转痉挛、原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神经症等。本组患者服用小剂量关多巴后2周内均明显好转,随访2~4年基本恢复正常。结论DRD患者具有症状多样及日问波动的特点。对儿童及青壮年本病患者可首选小剂量左旋多巴试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美金刚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疗效与耐受性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美金刚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AD患者258例(MMSE检查5~18分),随机分入安慰剂组(PBO,n=130)或美金刚组(MEM,n=128),分别仅给予安慰剂或安慰剂及美金刚(10~20mg/d)治疗,共16周。主要疗效评估以坚持服用研究药物并在第16周接受严重障碍量表(SIB)评估的患者(完成16周研究集,CS16集)为对象,以SIB评分相对于基线的变化为指标;次要疗效评估分别以CS16集和全分析集(FAS)为对象,以MMSE、神经精神科问卷(NPI)和AD合作研究-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CS-ADL19)为指标。安全性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不良事件。结果 共236例患者(MEM 117例;PBO 119例)进入疗效分析,尽管两组的SIB评分均较基线时有所提高,两组的主要和次要疗效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ost—hoc数据评估发现有两个因素造成疗效分析结果的偏倚,舍弃受这些因素影响的患者数据后再次进行分析:美金刚组(n=94)的16周末SIB(MEM:PBO=2.2:0.3,P=0.04)、MMSE(MEM:PBO=1.0:0.1,P=0.03)和ADL评分变化(MEM:PBO=0.1:-1.6,P=0.02)与安慰剂组(n=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美金刚的疗效优于安慰剂,显著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使日常生活能力维持稳定。美金刚的耐受性良好,其不良事件特征与安慰剂相似。结论 本研究为已有资料提供了更多支持,表明美金刚对中重度AD患者有效、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F波和神经传导改变的特点.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和F波,后者的测定包括潜伏期和/或传导速度及出现率.分析了DML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F波出现率与肌力的关系.结果在91例ALS患者中,仅有3例SCV异常;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后神经DML延长者分别占16.7%、13.8%、7.1%,CMAP波幅下降者分别占50.0%、44.6%、28.6%;5.0%患者F波传导速度异常,48例患者F波出现率下降,其中19例出现率为0.肌力下降者DML、CMAP波幅及F波出现率改变明显.结论ALS患者可出现DML延长和CMAP波幅降低,二者比较后者的改变更显著;F波传导速度相对正常而出现率下降明显;DML、CMAP波幅及F波出现率的异常与肌力明显相关(P均<0.01). 相似文献
5.
DMD患者骨骼肌抗肌萎缩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临床价值及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临床病理改变之问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6例DMD患者骨骼肌dystrophin的表达情况、临床表现和肌肉病理改变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25例年龄在4岁以上的患儿多有比较典型的DMD临床表现,而11例4岁以下患儿症状比较轻。肌肉病理显示15例早期改变,17例中期改变,4例晚期改变,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与年龄相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36例患者的肌肉标本均有严重的dystrophin缺失,其中9例完全缺失,10例部分肌纤维膜有微弱着色,17例极少数肌纤维膜清楚着色,dystrophin的表达分级与病理改变分期及年龄无明显相关。结论检查dystrophin在肌纤维膜上的表达对DMD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但临床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主要与年龄和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统计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MUNE)技术在下运动神经元轴索变性和脱髓鞘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收集4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25例获得性脱髓鞘疾病和48名健康对照,对正中神经/拇短展肌采用统计法MUNE技术进行测定,分析比较运动单位数目、表面记录的运动单位电位(SMUP)平均波幅、最大SMUP波幅以及刺激反应功能曲线在3组研究对象之间的特点。结果在ALS、脱髓鞘疾病和健康对照组,数目加权的运动单位数目分别为49±20、109±38、118±12,平均SMUP波幅分别为(121±51)、(58±33)、(110±25)μV,最大SMUP波幅分别为(263±150)、(107±74)、(139±36)μ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分别为(5.8±2.8)、(6.5±4.6)、(13.1±2.8)mV。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LS组运动单位数目明显下降(P<0.01)、最大SMUP波幅明显增高(P<0.01);与健康对照组和ALS组比较,脱髓鞘组平均SMUP波幅明显下降(P<0.01),而运动单位数目、最大SMUP波幅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S组刺激反应功能曲线明显不规则,最大采样区间明显增大。结论ALS患者运动单位数目降低,最大SMUP波幅增高,刺激反应功能曲线上的最大采样区间增大;脱髓鞘患者平均SMUP波幅明显下降。在某些情况下,根据上述特点,可以将统计法MUNE技术作为一种无创的方法,来协助鉴别周围神经脱髓鞘和轴索损害。 相似文献
7.
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对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溶栓治疗的问题包括低再通率和出血并发症。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已表明,超声能促进溶栓,而持续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能在床旁无创并安全地进行,它能增加t-PA诱导的动脉再通而不会增加出血风险。这种联合治疗为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的临床及治疗特点。方法对87例青少年肌阵挛性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家族史、热性惊厥史、发病规律、临床表现、脑电图、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10例(11.5%)患者亲属中有癫史,12例(13.8%)患者有热性惊厥。肌阵挛发作起病年龄(13.1±3.4)岁;伴发强直阵挛发作平均起病年龄(14.3±3.8)岁;伴失神发作平均起病年龄(10.0±3.3)岁。平均延误诊断时间2.2年。睡眠诱发、闪光诱发刺激脑电图检查可提高性放电检出阳性率。16例患者在抗癫治疗中出现了癫发作次数或强度的增加。给予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的45例(75%)患者癫发作可得到控制。结论临床工作中对该病认识不足,极易误诊,造成疾病治疗迁延不愈,甚至出现治疗中因抗癫药物选择不合理而引起癫发作增加;小剂量丙戊酸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Gerstman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脑血管病所致Gerstmann综合征临床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51~84岁(平均70岁)。临床表现:7例均突然发病,手指失认,左右定向障碍,失写和失算。除上述四主征外尚有:3例有不完全运动性失语,3例有命名性失语,2例有失读,1例有结构性失用。头颅CT示:6例左顶叶区低密度灶,1例左顶叶区高密度灶。结论Gerstmann综合征具有很高的定位价值,主要涉及优势半球角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