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西泮对放射性脑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照射前给予地西泮对放射性脑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影响,探讨其对放射性脑损伤的防护作用机理。方法 2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0只,D-R组:照射前30 min腹腔注射地西泮5 mg/kg;N-R组:照射前未用药;D-SR组:假照射(放置于照射野之外)前30 min腹腔注射地西泮5 mg/kg;N-SR组:假照射前未用药。D-R、N-R组建立清醒状态下大鼠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分别于照射前即刻、照射后6 h、1 d、1周和1月时记录磁共振成像(MRI)T1加权、T2加权的信号强度及其增强率,测定脑组织中伊文思蓝(EB)含量,免疫组化法分析海马神经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观察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N-R组照射后T1加权的信号强度降低,T2加权的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的增强率升高,D-R组上述MRI的改变均比N-R组降低,D-R组脑组织EB含量在照射后6 h、1周和1月时及照射后6 h VEGF表达较N-R组降低(P<0.05或0.01)。结论在照射前使用地西泮通过降低脑组织VEGF表达,降低了放射性脑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对放射性脑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核电厂操纵人员心理健康相关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核电厂操纵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安定性、活泼性、焦虑性、紧迫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抽取3个核电基地255名男性操纵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以61名某高校四年级男性学生作为对照,应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主研发的《中国核电厂操纵人员心理健康和神经行为测评系统》对受试者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记录心理健康人格因素及4项主要人格因素(安定性、活泼性、焦虑性、紧迫性)的得分.结果 掩饰性因子得分均<8分,表示测试结果可信.操纵人员心理不佳者占1.57% (4/255),欠佳者占3.92%( 10/255),一般者占27.84% (71/255),优良者占66.7%(170/255),而对照组心理不佳者占9.84% (6/61).操纵人员在心理健康人格因素、安定性、焦虑性、紧迫性因子得分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7、4.423、-2.493和-2.093,P<0.05).27岁以上组及工龄5年以上组在焦虑性、紧迫性、心理健康人格因素、安定性因子得分上与27岁以下组及工龄5年以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7、-2.138、2.585和2.349;t=-2.941、-2.256、2.606和2.947,P<0.05).心理健康与安定性、活泼性呈正相关(r=0.721、0.650,P<0.05),与焦虑性、紧迫性呈负相关(r=-0.809、-0.693,P<0.05).结论 中国核电厂操纵人员大多数处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但应重视不同年龄和工龄人员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根据对1例意外受到192Ir源外照射患者的眼晶状体和视网膜改变的动态随访观察,总结放射性损伤所致相关眼晶状体及视网膜改变的特点,为临床核事故患者的眼科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的诊断经验和依据。方法 对患者的眼晶状体和视网膜进行视力、裂隙灯、自动视野分析仪、眼底光学相干断层(OCT)扫描、眼底照相、眼底血管造影等形态功能检查,并密切坚持随访20个月,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在受辐射后1个月首诊时,双眼视力均为1.0,眼晶状体周边皮质轻微老年性浑浊性变化,眼底未见异常。20个月后随访检查,视力下降(约0.6),右眼晶状体皮质区可见明显粉末状和点状浑浊,后极区后囊及其下亦出现轻微局限浑浊灶;右眼视野颞上方缺损及鼻下方出现局部暗点;黄斑部中心凹厚度变化不大,眼底检查及造影和OCT扫描均证明和提示双眼已有视神经部分轻度萎缩改变,双眼玻璃膜疣,视盘颜色较淡,双眼眼底造影可见点状或絮状渗漏。结论 放射性辐射可以引起或加重眼晶状体浑浊,其形态特征可以不限于后囊下及后极区白内障,也可以是在皮质层内形成非冠状分布的点状浑浊。此外,视网膜和视神经也可以发生损伤。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受辐射后早期眼部检查正常,后期也会出现这些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3种方法估算南京"5.7" 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生物剂量,为核与辐射事故受照者的临床救治提供剂量资料。方法 受照后第5天采集患者外周血,分别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双着丝粒+环"("dic+r")畸变分析、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分析、核质桥(NPB +FHC)分析,并估算生物剂量。用双着丝粒畸变在细胞间的泊松分布情况检验照射的均匀性。结果3种方法估算的该患者受到的一次全身等效剂量分别为"dic+r"畸变分析1.51 Gy (95% CI 1.40~1.61),CBMN 分析1.47 Gy (95% CI 1.36~1.60),NPB+FHC分析1.30 Gy(95% CI 1.00~1.60)。泊松分布检验结果显示,该患者"dic+r"畸变偏离泊松分布,受到了不均匀照射。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dic+r"畸变分析、CBMN分析、NPB+FHC分析均是有效的生物剂量估算手段,对本例急性局部不均匀照射患者估算的一次全身等效剂量与临床诊断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5.
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生物剂量估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基于遗传工作站,探讨建立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剂量-效应曲线,实现高通量自动化生物剂量估算。方法 使用60Co放射源对3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进行离体照射,常规培养、制片。使用遗传工作站进行染色体中期分裂相采集及双着丝粒自动分析,并人工确认,拟合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剂量-效应曲线。使用另一组不同剂量照射的离体外周血样本对拟合的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剂量-效应曲线进行准确性验证。结果 拟合的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剂量-效应曲线为Y=0.018 06D2+0.012 79D+0.000 489 1(R2=0.961),该剂量-效应曲线可以准确地进行生物剂量估算,并且每例人工分析时间仅需数分钟。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新的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生物剂量估算方法,可以大量节省人工分析时间,对大规模核事故应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2014年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受照后2年的医学观察,探讨放射损伤的远后效应及肢体局部放射损伤的康复治疗效果,为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提供临床资料。方法 仔细询问受照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和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系统评价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眼、神经-精神系统等改变,观察并评价患者右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疗效。结果 造血、免疫系统基本恢复,但骨髓穿刺仍提示右侧髂骨骨髓增生低下。性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但精液检查显示精子活率为0。眼晶状体、视网膜及眼底均出现放射性损伤。心理测评显示,患者心理状态较稳定。右下肢皮肤伤口愈合良好,但仍有功能障碍及疼痛感,通过康复治疗后功能障碍较前好转,药物结合物理疗法镇痛效果良好。结论 临床治疗尽早干预可使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的生理功能完全或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7.
随着X射线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日益广泛应用,其生物学效应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研究表明,一定剂量的X射线照射对晶状体可产生辐射损伤效应,共至形成放射性白内障~([1-2]).放射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涉及射线的直接作用、晶体蛋白的氧化损伤、机体微循环改变、微量元素变化等方面,其中晶体蛋白的氧化损伤被认为是放射性白内障形成的主要机制~([3-5]).  相似文献   
8.
地西泮对放射性脑损伤大鼠氧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地西泮对放射性脑损伤大鼠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Ⅰ组:照射前30min腹腔注射地西泮5mg/kg;Ⅱ组:照射前未用药;Ⅱ组:假照射(放置于照射野之外)前30rain腹腔注射地西泮5mg/kg;Ⅳ组:假照射前未用药。Ⅰ、Ⅱ组建立清醒状态下大鼠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各组分别于照射(或假照射)前即刻、照射后6h、1d、1周和1月时测定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Ⅱ组照射后脑组织SOD活力较Ⅰ组减弱,MDA含量较Ⅰ组增加(P〈0.05)。结论在照射前使用地西泮可增强脑组织SOD活力,降低脑组织中MDA含量,对放射性脑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新鲜分离的、不同培养条件下体外培养7、14d的脐带血AC133+细胞的扩增效率.结果新鲜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为(0.93±0.2)%.短期液体扩增培养后,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在细胞因子SCF、FL和IL-3组合下,AC133+细胞的细胞数及扩增倍数与SCF、FL和IL-11组合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体外短期扩增培养中,早期效应细胞因子能显著上调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用SCF、FL和IL-3组合扩增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能够获得更高的体外扩增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1名工业探伤过量受照人员物理剂量进行估算。方法 获取了主要照射参数,照射时间为8 min,照射方式为各向同性点源体外照射,放射源活度为2.183 TBq,采用中国参考人体素体模,利用基于Geant4二次开发的程序进行蒙特卡罗计算,得到各部位的吸收剂量。结果 给出了受照者手部剂量分布图,其中手掌大部分区域受照剂量在2~10 Gy,手指部分为10~20 Gy;估算了受照者体内23个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数值范围为0.012~0.207 Gy。结论 物理剂量估算方法可以快速评估伤者重点受照部位的局部剂量分布,为医疗救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