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正>宫颈癌是世界上第四种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的持续侵袭是宫颈癌的独立危险因素。HR-HPV感染会导致宫颈局部细胞免疫缺陷,免疫监视能力下降导致的免疫逃逸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局部宫颈癌术后联合放化疗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在75%~85%。然而,复发、持续性、转移性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仅约为15%[1]。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是治疗选择有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楔形切除术对胃间质瘤患者的疗效及对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R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间重庆市肿瘤研究所收治的56例胃间质瘤患者,根据就诊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水平,术前与术后5d的PA和TRF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7.2±12.4)ml、(3.4±1.2)cm、(2.3±1.0)d和(6.9±3.3)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0.9±16.9)ml、(15.7±3.2)cm、(4.4±1.2)d和(14.1±5.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PA及TRF水平分别为(0.15±0.04)ng/L和(1.48±0.32)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1±0.03)ng/L和(1.22±0.2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1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PA和TRF水平,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对肝癌腹水抑制效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Yuan ZP  Chen LJ  Wei YQ  Fan LY  Tang MH  Yang GL 《癌症》2006,25(8):941-945
背景与目的:槲皮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潜在的化疗药物,但由于不溶于水限制了其临床运用。本研究探讨用纳米脂质体包裹的槲皮素在小鼠体内分布及对肝细胞癌腹水生成的影响。方法:用旋转蒸发法制备纳米脂质体槲皮素,于BALB/c小鼠右前腋下接种肝癌细胞H2212天后,每只小鼠静脉给纳米脂质体槲皮素1.5mg,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pressur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槲皮素含量。观察不同浓度的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对腹水生成的抑制作用。100mg/kg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处理肝癌腹水小鼠模型,观察小鼠存活期、体重及腹腔渗透性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腹水中凋亡细胞比例。结果:纳米脂质体槲皮素粒径为(130±20)nm,含药量为25%(重量比)。纳米脂质体槲皮素能有效聚集在肿瘤组织,在BALB/c小鼠体内半衰期为4h。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在体内抑制腹水形成与药物浓度有关。100mg/kg的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可延长肝癌小鼠的存活时间,减少腹膜的通透性,增加腹水内凋亡细胞比例。结论:纳米脂质体槲皮素能有效积聚在肿瘤组织中并抑制癌性腹水生成,是一种有希望的抗肿瘤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再次破裂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6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入院保守治疗期间,症状加重,头部CT显示颅内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65例,其中未使用镇静、镇痛剂53例,入院后收缩压≥140 mmHg有45例,入院48 h后手术58例。53例死亡。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尽早尽快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是预防再出血最根本的措施;酌情给予镇静资料、控制性低血压对预防再破裂出血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肿瘤是造成人类死亡第二大疾病[1] , 其治疗方式有很多.精准放疗是局部晚期肿瘤最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即在保证最大限度杀伤肿瘤细胞的前提下、限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降低放疗并发症.实现精准放疗,需要制定精确计划靶体积( 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 ,影响PTV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肿瘤的运动,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运用ArcCHECK对宫颈癌超长靶区进行剂量验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选取超长靶区(靶区长度≥ 26 cm)和常规靶区(靶区长度< 26 cm)的宫颈癌患者各50例, 运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技术完成计划设计, 使用ArcCHECK采集验证剂量。在ArcCHECK的中心点处(iso)摆位完成常规靶区组的剂量检测(Short-0 cm), 随后将ArcCHECK沿出床方向平移5 cm(iso 1), 分别完成超长靶区组(Long-5 cm)和常规靶区组(Short-5 cm)的剂量检测。分析各组计划的几何参数(靶区长度和靶区体积)、机器参数(机器跳数和照射时间), 以及在不同检测条件下的γ通过率。结果超长靶区组的靶区长度、靶区体积、机器跳数和照射时间均大于常规靶区组(t = 2.61~18.56, P < 0.05), 常规靶区组在iso 1处的γ通过率明显低于iso处的γ通过率(t = 2.14~8.17,P < 0.05)。在iso 1处, 超长靶区组的γ通过率明显低于常规靶区组(t = -4.70~-2.73,P < 0.01)。各组γ通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周围体外循环对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术侧股静脉插管远心端、上腔静脉血清血栓素B2(TXB2)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12月于本院行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手术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通过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周围体外循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术侧股静脉插管远心端、上腔静脉血清TXB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体外循环转机前、后术侧股静脉插管远心端、上腔静脉血清TXB2与t-PA、PAI-1水平相关性.结果 体外循环转机后术侧股静脉插管远心端、上腔静脉血清TXB2、PAI-1高于转机前,t-PA水平低于转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转机后术侧股静脉插管远心端与上腔静脉血清TXB2、t-PA、PAI-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转机前、后术侧股静脉插管远心端血清TXB2与PAI-1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t-PA呈负相关(P<0.05);体外循环转机前、后上腔静脉血清TXB2与PAI-1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t-PA呈负相关(P<0.05).结论 周围体外循环转机后心脏疾病患者术侧股静脉插管远心端、上腔静脉血清中TXB2明显升高,提示临床医师术后应尽早抗凝,有助于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BCT)联合六维床在直肠癌患者术前放疗中的优势和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直肠癌术前放疗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试验组通过CBCT扫描获得六维方向(X、Y、Z、Rx、Ry、Rz)上的误差,并利用六维床校正六维方向上误差,校正后行第2次CBCT扫描,得到校正后六维方向上残余误差;对照组通过CBCT扫描获得六维方向上误差,只对X、Y、Z三维方向误差进行校正,校正后再行第2次CBCT扫描,得到校正后六维方向上残余误差,对比两组摆位误差及试验组计划靶区(PTV)外放边界变化。结果 试验组校正前后误差比较,X、Y、Z和Rx、Ry、Rz方向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校正前后误差比较,仅在X、Y、Z方向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CBCT联合六维床校正摆位误差后,PTV外放边界在X、Y、Z方向分别缩小至2.4 mm、2.4 mm、1 mm。结论 CBCT联合六维床可以有效的对直肠癌术前放疗六维方向摆位误差进行校正,提高直肠癌术前放疗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