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病例资料患者,女,44岁,4个月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在当地医院行泌尿系彩超检查示:膀胱壁增厚,后回家静点消炎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一般。近十天尿频加重,无腰痛、血尿,无发热、盗汗,无消瘦、乏力。为进一步诊治以膀胱肿物收治入院,随后行CT平扫及尿路造影(CT urography,CTU)检查。影像表现:膀胱充盈不良,膀胱三角区壁弥漫性增厚,最厚处约20 mm,其表面尚规整,膀胱腔内可见充盈缺损  相似文献   
2.
正病例资料患者,女,51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伴黑便,无发热,无恶心及呕吐,以腹部不适加重1周,伴隐痛的主诉就诊。超声检查提示十二指肠肿块,血红蛋白80 g/L,粪隐血(++),血清肿瘤标记物CEA为1.54 ng/ml和CA19-9为5.12 U/ml。影像表现:CT示十二指肠降段不规则实质性肿块,增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假包膜神经血管束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子宫肌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A)组及腹腔镜下保留假包膜神经血管束子宫肌瘤剥除术(B)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同侧子宫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术后第2、7、35、45天子宫肌瘤瘢痕区变化、肌层愈合、瘢痕区血运等情况,以及创面愈合区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将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应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进行计算。结果 B组患者术后瘢痕愈合程度快于A组,瘢痕区血流灌注情况及VI、FI、VFI值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保留假包膜神经血管束子宫肌瘤剥除术,术后瘢痕区血供丰富,创面愈合程度快于传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  相似文献   
5.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率虽然远不及胃肠癌等,但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检出设备的不断升级使得人们对该病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术前对其进行精准的诊断及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影像技术可为GIST的鉴别诊断、危险度及基因突变的评估、监测随访等提供多种有意义的征象。影像功能成像(DWI、IVIM、PET及双能CT等)能对肿瘤内部成分定量评估,在GIST恶性潜能和疗效预测方面有更高价值。近年来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研究的兴起给GIST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它们的预测能力优于传统指标和影像医生主观判断,向实现GIST精准医疗前进了一大步。本文就影像学在GIST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 患者,男,55岁。左髋部疼痛3个月,加重10余天,于2008年4月9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髋部疼痛,疼痛呈持续性加重。近10余日左下肢疼痛剧烈,以大腿后侧为重,夜间痛明显。查体:脊柱生理弯曲正常,棘突无压痛及叩击痛:平卧时左臀部因疼痛不敢着床,左侧梨状肌下缘处压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左侧坐骨结节处压痛明显。左侧腹股沟压痛明显,以偏内侧为重。左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均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腺瘤MSCT征象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胸腺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胸腺瘤患者行MSCT平扫,其中21例行增强扫描,所有胸腺瘤标本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分析MSCT征象与PCNA、MMP-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胸腺瘤CT征象中的病灶直径大于10 cm,分叶征,病灶边缘不光滑,纵膈脂肪线消失,胸膜、心包及大血管侵犯,纵隔淋巴结、远处转移及病灶高强化程度与胸腺瘤组织PCNA及MMP-2的高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SCT征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胸腺瘤的病理学特点,有利于术前无创地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腺瘤MSCT征象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胸腺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胸腺瘤患者行MSCT平扫,其中21例行增强扫描,所有胸腺瘤标本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分析MSCT征象与PCNA、MMP-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胸腺瘤CT征象中的病灶直径大于10cm,分叶征,病灶边缘不光滑,纵膈脂肪线消失,胸膜、心包及大血管侵犯,纵隔淋巴结、远处转移及病灶高强化程度与胸腺瘤组织PCNA及MMP-2的高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SCT征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胸腺瘤的病理学特点,有利于术前无创地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65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6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3.3±11.4)岁,男女比例为1∶1.95。感染和围生期是最常见的病因(63.46%)。头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0.00%),其次为肢体无力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7.69%)及癫痫发作(21.54%)。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证实静脉窦内血栓影分别为15.38%(10/65)、24.19%(15/62);显示脑实质内局部或广泛水肿缺血损害者分别为30.77%(20/65)、32.26%(20/62)。61例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窦病变,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19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证实为一支或多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静脉期延迟;14例行头MRV、DSA造影检查的患者,均予以证实为静脉窦血栓,两者改变基本相符。经低分子肝素抗凝、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65例患者中临床痊愈25例(38.46%),部分好转35例(53.85%),死亡5例(7.69%)。结论 CVST以进行性头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MRV结合腰椎穿刺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抗凝及降颅压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上矢状窦血栓及脑组织有大面积水肿缺血损害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植入性医疗器械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临床建议。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依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护理学组,于2023年2月至3月通过问卷星对从事影像护理工作的护士发放电子调查问卷。本研究对可兼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MRI检查临床应用情况、植入物材料、磁场场强、植入时长以及扫描时间的限定条件进行现状调查。数据收集完成后输入Ex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27家医院影像科护士填写有效问卷。对9类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调查显示,75.00%以上的医院检查前要求患者或家属签字,81.01%的医院要求植入可兼容起搏器的临床医师签字,77.85%的医院要求携带说明书。其中人工关节、心脏支架、骨科内固定物行MRI检查的允许或部分允许医院数最多,分别占比为87.22%、86.79%和81.05%。电子人工耳蜗行MRI检查的允许或部分允许医院数最少,占比为31.28%。除输液港外,其他8类植入性医疗器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