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克隆菠菜乙醇酸氧化酶cDNA并构建其酵母表达载体。方法:从新鲜菠菜叶子中提取总RNA,用RT-PCR法扩增菠菜乙醇酸氧化酶编码区cDNA并插入pMD-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将此cDNA构建入P.Pastoris酵母表达体系中的pPIC3.5k上的SnaBI/NotI位点,进行PCR筛选和限制性酶切鉴定。结果:测序表明获得的基因为乙醇酸氧化酶cDNA序列,与国外文献报道的序列相比有约98%的同源性;重组质粒的SnaBI/NotI双酶切证明构建正确。结论:菠菜乙醇酸氧化酶cDNA克隆及重组质粒pPIC3.5K-GO的获得,为酵母表达菠菜乙醇酸氧化酶提供了前题条件。  相似文献   
2.
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得了草酸掺杂聚苯胺(H2C2O4-PANI)和柠檬酸掺杂聚苯胺(C6H8O7-PANI),并与盐酸掺杂聚苯胺(HCl-PANI)做了对比研究.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对掺杂聚苯胺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测试对材料在1 mol/L HCl溶液中的电化学电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酸掺杂的聚苯胺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电化学性能也有差异.与盐酸和柠檬酸掺杂的聚苯胺相比,草酸掺杂制备的聚苯胺表现出更优良的电化学电容行为,单电极比电容可达670 F/g.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现有的钛合金植入体用生物陶瓷涂层材料和涂层制备方法。并针对生物陶瓷涂层在制备过程和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界面结合强度以及化学稳定性差的问题,阐述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梯度涂层、复合涂层、掺杂改性和参数改进等。  相似文献   
4.
背景: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减压后形成的椎体骨骼缺损,需要相关的脊柱支撑物。临床上有自体髂骨和钛合金椎间融合器应用,但均有相关的并发症和不适现象。 目的:自行研发的生物型颈椎仿生骨块在尸体标本上进行相关的生物力学分析,验证其生物学强度和稳定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9/10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增强聚酰胺66颈椎仿生骨块,尺寸为1.2 cm×1.4 cm×2 cm的中空柱状物,中空为直径0.5 cm(2 cm为植入物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骨槽的长度进行缩短),其内填塞在前路手术中磨碎的骨渣。 方法:16具新鲜男性冰冻尸体C1~T1部位颈椎标本及自体髂骨条,先期测量未侵入操作颈椎的生物应力作为正常组,测试后行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切除,一组植入自体髂骨条,钢板螺钉固定;另一组植入仿生椎体填塞骨渣,同样钢板螺钉固定。将待测标本安装在WD-5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生物力学测量。 主要观察指标:颈椎的轴向刚度、颈椎强度、颈椎旋转能力。 结果:自体髂骨组的轴向刚度、颈椎强度、扭转力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颈椎仿生骨块植入组(P < 0.05)。颈椎仿生骨块植入组的生物力学特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增强聚酰胺66颈椎仿生骨块强度大、刚度高、颈椎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比较含有金属植入物的12-bit和16-bit CT图像应用不同算法下剂量的差异。方法 将钛合金棒插入模体中,CT下进行扫描,重建图像得到12-bit和16-bit图像。通过网络传输到Monaco计划系统,设计一个0°的单野,分别用PB算法,CC算法和MC算法计算剂量分布;扩展CT-ED曲线,重新计算剂量。使用Matlab 8.3数据处理软件获取沿射野方向通过金属植入物中心点的深度剂量曲线,对比12-bit和16-bit图像不同算法的剂量分布曲线和距金属植入物入射面与出射面不同距离处的剂量差异。并使用指形电离室进行测量。结果 16-bit CT图像能准确读出金属植入物的CT值,扩展CT-ED曲线后,相对于MC算法,PB算法在金属植入物入射面的剂量降低了5.43%,而在出射面处剂量升高了25.56%,在出射面后方剂量比MC算法结果高。CC算法降低了金属植入物入射面的剂量达4.5%,出射面处的剂量降低了4.31%,在出射面后方降低的更多。MC算法的计算值与测量值最接近。结论 对含有金属植入物的放疗患者,使用16-bit CT图像并扩展治疗计划系统的CT-ED曲线,并利用MC算法可以提高剂量计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6.
摘要 背景: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可制备出高强度的钛合金,但制备的合金仍然存在着含有毒元素或弹性模量偏高等问题。 目的:制备具有无毒、弹性模量接近于人体骨骼、强度符合人体植入物要求的Ti-Mg合金,并探讨镁含量对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将不同质量分数Mg粉与Ti粉进行配比,制备综合性能良好的新型医用Ti-Mg合金。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对烧结体的孔隙率、断口形貌和相组成进行观察,并测试合金的抗弯强度,冲击韧性和硬度等力学性能。 结果与结论:随着镁质量分数的增加,容许应变先降低后增加,当镁质量分数为10%时,试样的容许应变为0.97%,最接近于皮质骨的容许应变0.67%;合金的孔隙率从18.3%降到了3.8%,孔洞更加圆滑,孔洞分部更加均匀。且随着镁质量分数的增加,合金的硬度、弯曲强度和模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即当镁质量分数低于10%时,变化不大,随着镁质量分数的继续增加明显降低,而后趋于稳定。当镁元素质量分数为10%时,合金的硬度、抗弯强度、冲击韧性均满足人体植入的力学性能要求,并且其弯曲模量和容许应变最接近于人体骨骼,显示了较好的生物力学相容性。 关键词:钛镁合金;粉末冶金;孔隙率;力学性能;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定位CT床板对放射治疗剂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碳纤床板、有机玻璃床板、普通CT凹形扫描床板、不用扫描床板对模体进行扫描,传输至计划系统,进行CT值采样,比较基于不同方法得到CT图像设计计划所得加速器输出量。结果 与有机玻璃床板接触的模体部分CT值(如取样为1.25cm及0.5cm直径的圆相对偏差值分别为118.8%和205.6%),比不用扫描床板CT值大(P<0.01),其他扫描方法所得的CT值与不用扫描床板所得的CT值一致;在180°与有机玻璃床板接触的模体设射野时加速器输出量比不用扫描床板模体大09%,其他两种方法加速器输出量比不用扫描床板模体增大在0.5%内。结论 射野穿过与有机玻璃床板接触的模体部位对剂量将有影响,而其他不同定位CT床板对放射治疗剂量的影响无临床意义;不同的治疗床板对剂量影响大小不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一种软件将随机六维摆位误差引入到直肠癌调强放疗(IMRT)计划中,并评估其剂量学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1例直肠癌IMRT计划作为参考计划(单次剂量 2 Gy, 共50 Gy;PTV为CTV均匀外扩5 mm)。对参考计划的每个分次,通过调整射野几何参数的方法引入随机生成的六维摆位误差,并重新完成剂量计算。再将各分次剂量累加后得到存在摆位误差情况下的总剂量分布。基于美国瓦里安Eclipse脚本应用程序接口(ESAPI)开发能够自动完成上述流程的治疗模拟软件,将服从两种预设分布[分布1:平移误差服从N(0,42),旋转误差服从N(0,22);分布2:平移误差服从N(0,22),旋转误差服从N(0,12)]的六维摆位误差引入参考计划,并评估剂量学影响。结果 参考计划、误差分布1和误差分布2情况下,CTV的Dmin分别为(49.4±0.41)、(47.56±0.76)和(49.17±0.64)Gy;CTV的D98%分别为(50.23±0.07)、(49.98±0.10)和(50.27±0.09)Gy;主体靶区(靶区除去边缘后的内核部分)D98%为(50.25±0.08)、(50.42±0.13)和(50.33±0.10)Gy;边缘靶区D98%为(50.22±0.10)、(49.88±0.11) 和(50.26±0.10)Gy。另外,相比参考计划,误差分布1和2的情况下,膀胱和股骨头平均受量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分布的适形指数虽有微弱降低,但临床意义有限。结论 本方法及据此开发的治疗模拟软件可以根据需要将服从不同分布的六维摆位误差引入到直肠癌IMRT计划中,并给出总体剂量学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背景: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可制备出高强度的钛合金,但制备的合金仍然存在着含有毒元素或弹性模量偏高等问题.目的:制备具有无毒、弹性模量接近于人体骨骼、强度符合人体植入物要求的Ti-Mg合金,并探讨镁含量对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将不同质量分数Mg粉与Ti粉进行配比,制备综合性能良好的新型医用Ti-Mg合金.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对烧结体的孔隙率、断口形貌和相组成进行观察,并测试合金的抗弯强度,冲击韧性和硬度等力学性能.结果与结论:随着镁质量分数的增加,容许应变先降低后增加,当镁质量分数为10%时,试样的容许应变为0.97%,最接近于皮质骨的容许应变0.67%;合金的孔隙率从18.3%降到了3.8%,孔洞更加圆滑,孔洞分部更加均匀.且随着镁质量分数的增加,合金的硬度、弯曲强度和模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即当镁质量分数低于10%时,变化不大,随着镁质量分数的继续增加明显降低,而后趋于稳定.当镁元素质量分数为10%时,合金的硬度、抗弯强度、冲击韧性均满足人体植入的力学性能要求,并且其弯曲模量和容许应变最接近于人体骨骼,显示了较好的生物力学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颈椎前路次伞椎体减压后形成的椎体骨骼缺损,需要相关的脊柱支撑物.临床上有自体髂骨和钛合金椎间融合器应用,但均有相关的并发症和不适现象.目的:自行研发的生物型颈椎仿生骨块在尸体标本上进行相关的生物力学分析,验证其生物学强度和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9/10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增强聚酰胺66颈椎仿生骨块,尺寸为1.2 cm × 1.4 cm×2 cm的中空柱状物,中空为直径0.5 cm(2 cm为植入物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骨槽的长度进行缩短),其内填塞在前路手术中磨碎的骨渣.方法:16具新鲜男性冰冻尸体C1~T1部位颈椎标本及自体髂骨条,先期测量未侵入操作颈椎的生物应力作为正常组,测试后行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切除,一组植入白体髂骨条,钢板螺钉固定;另一组植入仿生椎体填塞骨渣,同样钢板螺钉固定.将待测标奉安装在WD-5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生物力学测量.主要观察指标:颈椎的轴向刚度、颈椎强度、颈椎旋转能力.结果:自体髂骨组的轴向刚度、颈椎强度、扭转力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颈椎仿生骨块植入组(P<0.05).颈椎仿生骨块植入组的生物力学特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增强聚酰胺66颈椎仿生骨块强度大、刚度高、颈椎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