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 将去骨剪影CT血管造影(CTA)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影像学表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9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临床症状疑为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其CTA、MRA及DSA影像学检查资料.以DS... 相似文献
2.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是PCI术后主要问题,而ISR的相关因素众多,本文针对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
内皮祖细胞:是存在于外周血及骨髓中的重要前体细胞,是能够特异性归巢于血管新生组织并进行分化、增殖成为成熟内皮细胞的一群祖细胞,其在不同环境中可向不同的方向进行分化。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糖蛋白中的一种,可对哺乳动物中红细胞的生成进行调节,主要由肾小管周细胞产生,也有少部分来自于肝脏,主要功能是使延缓细胞凋亡,其可以协同其他生长因子加速红系组细胞的增殖及成熟,并能促进骨髓中红细胞的释放。 摘要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内皮祖细胞移植均对下肢动脉闭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uper 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标记的内皮祖细胞体外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修饰效果及体外磁共振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分4组培养,内皮祖细胞组,SPIO标记转染组将pcDNA3-EPO 重组质粒并转染至内皮祖细胞,随后进行SPIO标记;SPIO标记空载病毒组将空质粒转染至内皮祖细胞,随后进行SPIO标记;SPIO标记内皮祖细胞组直接进行SPIO标记。采用4.7 T MR成像SPIO标记的内皮祖细胞;检测4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及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MR成像:T1WI、T2WI、T2*WI序列均见细胞信号降低,随着细胞数目增多,信号降低逐渐明显;相同数量级细胞,T1WI信号降低最弱,T2*WI信号降低最明显;T1WI、T2WI、T2*WI所能检测到的最小细胞数分别为2×104、1×104、0.5×104;②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3组标记内皮祖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与内皮祖细胞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表达:仅SPIO标记转染组可见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表达;④结果表明:SPIO标记的内皮祖细胞体外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修饰后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无影响,4.7 T MR能够在体外对SPIO标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修饰内皮祖细胞成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2568-7449(徐广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微小脑膜瘤CT和MRI早期敏感征象,提高其检出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经临床随访及病理确诊为微小脑膜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并记录微小脑膜瘤发生部位、CT密度、MRI信号特点,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例患者行CT平扫检查,其中5例呈钙化密度,12例呈高/稍高密度,4例呈等密度.41例患者均行MRI检查,T1 WI:37例呈等信号,4例呈低信号;T2 WI:33例呈等信号,4例呈高信号,4例呈低信号;FLAIR:14例呈略高信号,27例呈等信号.13例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其中5例呈高/稍高信号.MR增强扫描病变均呈明显强化.结论 MR多序列(FLAIR、DWI)、多方位(矢状面)结合增强扫描、薄层扫描并联合CT平扫可极大地减少微小脑膜瘤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7.
8.
多层螺旋CT低浓度对比剂联合低剂量扫描诊断消化道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采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消化道出血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大。碘对比剂的CT值随着管电压的降低而增加,利用碘的这一特性,本研究试图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确定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的最优扫描方案。目的 探讨MSCT低浓度对比剂联合低剂量扫描技术在消化道出血模型扫描中诊断出血的可行性,以期获得最优扫描方案,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检测2014年5月-2016年10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MSCT增强检查诊断并手术证实的消化道出血患者(30例)出血点CT值,平均值(212.1±64.5)HU。以测得的出血点CT值为参考值,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320 mgI/ml)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成4种不同浓度碘溶液,依次为6.40、5.76、5.12、4.48 mgI/ml,120 kV对应CT值分别为(214.7±1.6)、(185.9±1.4)、(162.2±1.4)、(140.5±2.5) HU。对出血模型分组行不同剂量CT增强扫描,常规组120 kV,300 mAs;低剂量组:A亚组100 kV,300 mAs;B亚组100 kV,400 mAs;C亚组80 kV,400 mAs;D亚组80 kV,465 mAs,对比剂浓度对应4种碘溶液浓度。每种浓度扫描7次。由2位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采用双盲法读片,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测量图像客观噪声、计算图像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记录每组MSCT对模型消化道出血检出情况,并测量出血点CT值,评价出最优扫描方案。结果 常规组CTDIvol为19.6 mGy,低剂量组A亚组CTDIvol为12.4 mGy,低剂量组B亚组CTDIvol为16.5 mGy,低剂量组C亚组CTDIvol为8.2 mGy,低剂量组D亚组CTDIvol为9.5 mGy。低剂量组各组的DLP、ED低于常规组(P<0.05)。低剂量组B亚组图像噪声、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A、C、D亚组图像客观噪声高于常规组,图像噪声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同一对比剂浓度下低剂量组各亚组模型出血点CT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6.40 mgI/ml与低剂量组B亚组6.40、5.76 mgI/ml对模型出血检出率相同;常规组6.4 mgI/ml与低剂量组B亚组5.12 mgI/ml对模型出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B亚组4.48 mgI/ml对模型出血检出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MSCT双低技术在消化道出血模型扫描中诊断出血是可行的,低剂量组B亚组(100 kV,400 mAs)为最优扫描参数组,在模拟出血速率为0.5 ml/min情况下,该扫描条件下显示模型出血点的最优对比剂浓度为5.12 mgI/ml,对应出血点CT值为(99.4±10.1)HU。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特征性CT征象,并从影像病理学角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2020年1月26日至2月12日河北省确诊为NCP的40例病人的CT图像,对其72侧肺部,234个肺段,共459个病灶进行分析;同时与随机抽取的20例本院诊治的其他性质肺炎(非NCP)病人的28侧肺部,79个肺段,共258个病灶的CT图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NCP组病灶多位于两肺下叶(分别为30个,23.44%),多累及双侧(32例,80.00%),且累及5个肺叶的比例较大,其在左、右侧肺分布上差异不大,伴有胸腔积液的仅为1例(2.50%)。NCP组与非NCP组在病灶累及肺叶数量、扇形分布、肺血增多或肺水肿、伴有血管增粗和支气管壁增厚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例有复查资料的患者中有进展的为13例(占72.22%),其中8例有肺血增多或肺水肿(占62%),11例累及双侧(约占85%)。结论NCP的CT表现有其特征性,而且其可能更容易侵犯血管引起血管炎,进而会导致肺水肿和心肺循环紊乱的发生,这对于预测患者病情发展可能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