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直方图分析,明确血管性认知损害(VCI)患者的脑异常改变及DTI直方图指标与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19例VCI患者和19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获得全脑平均扩散率(MD)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像后,分别绘制出全脑FA和MD直方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VCI患者的全脑MD和FA直方图与正常志愿者不同。与正常对照比较,VCI患者平均全脑FA直方图示峰位置左移、平均FA值降低(P=0.008),MD直方图右移、平均MD值增高(P=0.026),峰位置增高(P=0.041),峰高降低(P=0.002)。平均FA值(r=-0.486,P=0.036)、FA峰高(r=0.498,P=0.030)和FA峰位置(r=-0.641,P=0.003)与MMSE评分相关。结论VCI的患者存在脑扩散异常,DTI直方图部分指标可以帮助评价认知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海马逐渐成为近来研究癫痫发病的重要区域,细胞因子中的白细胞介素2(intedeukin-2,IL-2)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因子。同时又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在体及离体的研究证实:脑内存在IL-2及IL-2R,IL-2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轴的功能,并能引起行为及脑电图的改变,IL-2与癫痫发病的联系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中IL-2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1/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脑研究室完成。健康成年Wistar大鼠5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00~250g,实验前均饲养于安静、无强光刺激的环境中。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侧脑室注入马桑内酯(coriari laetone,CL)2μL,生理盐水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然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海马IL-2的免疫反应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实验中大鼠的行为及脑电图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实验组大鼠侧脑室注射CL过程中即诱发癫痫,且测到痫性脑电图,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无癫痫症状且未记录到痫性脑电图;实验组大鼠海马IL-2免疫反应性较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强(P&;lt;0.01),表现在海马CA1,CA2,CA3区细胞数目增多,突起及其分支增多,着色明显加深;而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gt;0.05)。结论:IL-2参与癫痫的发病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脑DTI直方图分析对皮质下缺血性痴呆(SVD)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SVD患者和14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获得全脑平均扩散率(MD)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像后,分别绘制出全脑MD和FA直方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SVD患者平均全脑MD直方图明显右移、峰高降低,其平均MD、MD直方图峰位置明显增高,而MD直方图峰高明显降低(全脑平均MD,P=0.023;峰高,P=0.001;峰位置,P=0.046)。在SVD患者,全脑平均MD(r=-0.671,P=0.034)、MD直方图峰位置(r=-0.878,P=0.001)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SVD患者的弥散与正常对照组明显不同,MD直方图分析可作为评价疾病严重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患者基于体素的全脑范围内白质异常.方法 对19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19名正常老年人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扫描,经过后处理生成分数各向异性(FA)图,在SPM2下进行头颅标准化后,对VCI组和对照组的全脑FA图进行基于体素的统计学t检验.结果 对照组和VCI组的额叶白质、外囊、扣带、颞叶白质、顶叶白质、岛叶的FA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而且大多以左侧为主.结论 基于体素的全脑白质FA比较能够发现VCI患者中大脑特定部位白质的异常,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VCI患者的脑部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额叶皮质的病理变化。方法大鼠分为模型组14只和对照组6只。模型组于6羟基多巴(6OHDA)毁损后3~5周,在活体状态下,以BIOSPEC47/30磁共振波谱仪(47T)对双侧额叶皮质行1H磁共振波谱(1HMRS)检测,分析该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肌酸(Cho/Cr)比值的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该区突触素(SYN)与神经丝蛋白(NF60,NF200)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该区突触的形态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右侧(毁损侧)额叶皮质NAA/Cr比值(1039±0018)显著低于左侧(1180±0013)和对照组同侧(t=12703,t=9445,P值均<001);而Cho/Cr比值(0664±0171)与左侧(0653±0130)及对照组同侧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5,t=0548,P值均>005)。对照组双侧额叶皮质NAA/Cr和Cho/Cr比值均无统计学意义(t=0297,t=0438,P值均>005)。模型组大鼠右侧与左侧额叶皮质内突触素(SYN)反应物实际光密度值(COD值)分别是00896±00212和01912±00221,神经丝蛋白(NF)的COD值分别是00387±00203和01391±00211,两侧均有统计学意义(t=10843,t=10491,P值均<001)。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毁损侧额叶皮质的突触数量较对侧减少,突触结构出现异常。结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毁损侧额叶皮质内存在神经元缺失或突触数量的减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刻乳酸(Lac)和磷酸肌酸/肌酸(PCr/Cr)的波谱变化规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2只,体重160—20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包括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组、假手术组、单纯梗死组,每组8只。采用1H质子波谱分析,各组均作磁共振波谱(MRS)的连续观测,观察Lac和PCr/Cr波峰的改变,以积分面积表示峰域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MCAO模型组缺血后出现Lac,再灌注后短暂下降继而呈上升趋势;单纯梗死组缺血出现Lac,一段时间维持后再次呈上升趋势。MCAO模型组缺血后PCr/Cr显著下降,再灌注后再次显著下降,低水平维持;单纯梗死组缺血后PCr/Cr显著下降,并在此低水平一直维持。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不同时刻Lac和PCr/Cr的波谱变化可较好地反映缺血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变化,有无再灌注均不能改变能量缺失变化。  相似文献   
9.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主要综述fMRI产生的历史、成像原理、成像技术和方法、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及将来研究发展的方向等。fMRI产生技术广泛应用的20世纪90年代,主要受快速成像技术的影响,从有创走向无创,从而受到神经、认知和心理科学领域的极大关注。fMRI原理是根据神经元兴奋后局部氧耗与血流增幅不一致,而BOLD效应机制成像,间接显示神经元活动。成像主要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PI)和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技术、二者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上各有优劣。最后几年来,fMRI技术对脑功能的研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估计将在这一领域继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将来fMRI可能主要在BOLD效应的生理过程、临床应用以及高场磁体的应用等领域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10.
用核磁共振和分子模型方法研究紫杉醇的溶液构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高分辨NMR研究,对紫杉醇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归属;结合NMR与分子模型方法计算出了紫杉醇的一组溶液构象,其结构偏差RMSD值在0.025左右,NOESY谱峰强度偏差R因子小于0.022,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并与NMR实验结果相吻合,由此获得了紫杉醇分子的三维溶液构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