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预测局限型子宫腺肌病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价值。方法对38例局限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HIFU治疗前、治疗后进行CEUS检查,分析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增强时间(ET)、达峰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增强均匀度,并计算△PI=病灶区PI-参考区PI。术后根据消融率分为消融率≥60%组和<60%组,分析造影参数与消融率的关系。结果在消融率≥60%组和<60%组间病灶的AT、TTP、ET、PI、△PI、AUC、增强均匀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TTP、ET与消融率呈正相关(r=0.563,0.771,0.710,P<0.05),PI、△PI、AUC与消融率呈负相关(r=-0.489,-0.796,-0.697,P<0.05),增强均匀度与消融率弱相关。结论CEUS的参数AT、TTP、ET、PI、△PI、AUC与局限型子宫腺肌病高强度聚焦治疗消融率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预测疗效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皮肤镜对皮肤色素性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皮肤色素性肿瘤的超声特征和皮肤镜特征,其中包括46个黑素细胞痣(MN)、29个脂溢性角化病(SK)和41个基底细胞癌(BCC),并以病理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超声、皮肤镜及两者联合诊断皮肤色素性肿瘤的效能。结果 良性色素性肿瘤组(n=75)与BCC组(n=41)在累及层次、形态、边缘、内部回声特征及表面回声有无间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皮肤镜及两者联合诊断皮肤色素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5(95%CI 0.812~0.936)、0.838(95%CI 0.758~0.900)及0.911(95%CI 0.844~0.956),以联合诊断效能最佳,优于超声(Z=2.042,P=0.0412)、皮肤镜(Z=2.619,P=0.008 8),其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90.24%,准确度为91.37%。结论 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皮肤病变的形态结构,为鉴别BCC和常见良性色素性皮肤肿瘤提供影像依据,超声联合皮肤镜可提高皮肤色素性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异常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选择138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心肌声学造影评价PCI术后3天心肌微循环灌注,比较PCI术后心肌灌注异常对心功能及预后价值。结果 STEMI患者成功完成PCI术,73.2%患者心肌灌注异常;PCI术后3个月,低灌注组和灌注缺陷组GLS均改善;PCI术后1年,低灌注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明显低于灌注缺损组(P<0.05);MCE联合GLS对PCI术后MACE具有较高预测价值(P<0.05)。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异常发生率较高,低灌注患者长期临床预后优于灌注缺陷患者,MCE联合GLS对MACE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为STEMI患者进行细化管理和长期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评估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刺激足三里穴位时肌张力的变化特点,初步探讨LIPUS刺激穴位的可行性,以期为LIPUS在外周神经调控研究中提供定量评估信息。方法:实验动物为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胫骨前肌组和腓肠肌组各8只,应用LIPUS刺激大鼠足三里穴20 min,通过SWE连续监测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肌张力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刺激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变化。结果:胫骨前肌在LIPUS刺激足三里穴后3 min的剪切波速度和杨氏模量值均较刺激前显著升高(均P<0.05);腓肠肌在刺激足三里穴后13、14 min的剪切波速度和杨氏模量值均较刺激前显著升高(均P<0.001)。血清5-HT水平较刺激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SWE可为评估LIPUS刺激足三里穴位引起的肌张力变化提供客观依据,为LIPUS的经穴效应的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大、中动脉血管内膜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不断循环往复的病变结果。其中,外膜滋养血管的增殖、斑块内炎症细胞的聚集、各种炎症因子的高表达及血管新生化程度是引起斑块易损、破裂的主要原因,而破裂后形成的血栓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目前,超声造影被认为是评价血管外膜滋养血管和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密度的金标准。近年来超声造影剂的快速研发及分子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造影剂脉管显像的局限性,为血池外靶组织在分子水平进行超声成像提供了可能,未来应进一步探索超声造影技术在As诊断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肌肉萎缩多由肌肉本身疾患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所致横纹肌营养障碍、骨骼肌纤维变细、缩小,表现为肌肉生理功能减退及肌无力,引起行动障碍甚至残疾,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人力和经济负担。超声是评估肌萎缩常用的方法,利用高频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等多模态超声技术评估肌肉回声强度、厚度、横截面积、羽状角、静息和运动时的肌肉弹性及微循环灌注等指标,有益于肌肉萎缩的早期诊断,是指导临床治疗干预的前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多模态超声技术在肌萎缩评估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肌肉萎缩的临床诊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腹胃超声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和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诊治的129例胃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由经腹胃超声检查首诊发现胃部病变,再行胃镜检查并以胃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结果最终诊断为胃癌.采用McNemar方法比较胃镜和经腹胃超声检查的提示性病灶检出率、总体定性诊断准确率和胃不同部位定性诊断准确率.结果 本组胃癌患者中进展期胃癌占93.0%(120/129),早期胃癌占7.0%(9/129).以最终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经腹胃超声检查无假阳性病例,病灶检出率为100.0%(129/129);胃镜检出胃部病灶128例,检出率为99.2%(128/129).1例胃镜未检出病灶的患者,经腹胃超声检查显示胃窦部胃壁显著增厚,而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粗大皱褶,未发现其他明显异常,但术后病理证实为低分化腺癌.胃癌声像图显示为增厚性、凹陷性和隆起性病变分别占46.5%(60/129)、41.1%(53/129)和12.4%(16/129),病变胃壁的最大厚度和长径分别为(13.5±5.1)mm和(56.8±24.9)mm.经腹胃超声和胃镜检查对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4.4%(96/129)和82.2%(106/12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胃超声和胃镜检查对胃窦癌、胃体癌、胃角癌、胃底癌、贲门癌、残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腹胃超声具有良好的胃壁病变检出能力,积极推广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早期炎症并探讨其行超声分子显像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以生物素-亲和素法制备抗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2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建模2周组、建模4周组、建模6周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建模2周组、4周组、6周组以外科球囊损伤-高脂胆固醇饲料喂养法建立As模型。对各组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取感兴趣区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PPT)、曲线下面积(AUC)等造影参数。实验结束后对目标段腹主动脉行病理检测。结果 纳米靶向超声泡制备结果表明ICAM-1抗体与纳米超声泡结合率72.6%。超声造影发现对照组血管腔与血管壁造影剂基本同时消褪;建模各组造影剂注入2 min时,血管腔内造影剂消褪,血管壁局部仍持续显影增强。分析腹主动脉血管壁最厚处靶向超声造影曲线显示,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4组PPT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的PI、AUC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P<0.05)。HE染色显示对照组血管壁内皮细胞排列完整;建模组血管平滑肌明显增殖;建模4周组、6周组形成脂质斑块,且6周组更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4组腹主动脉ICAM-1阳性染色的平均积分光密度(IODM)值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造影参数PI、AUC与腹主动脉ICAM-1阳性染色的IODM值呈正相关(r=0.835,P<0.05;r=0.868,P<0.05)。结论 抗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可在分子水平识别As早期炎症,为早期检测As血管炎症病变提供较为客观、可量化的超声造影参数。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简介病例1,男,55岁,主诉:突发脑梗,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史。心电图(图1A)提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早搏。超声心动图(图1B、C)及左心超声造影(图1D)提示左心室内异常肌束,考虑双腔左心室(double-chambered left ventricular,DCLV)。心脏增强CT(图1E)提示左心室内异常肌束结构,考虑DCLV。病例2,男,74岁,主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前常规检查。心电图(图2A)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