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4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5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81.
自恋性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作了详细描述[1],<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的研究用诊断标准附录1也有具体的诊断标准[2].由于这类人格障碍以往在我国比较少见,<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将它放在"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分类中,无具体诊断标准[3],加上临床工作者对这类人格障碍认识不多,很少有NPD的报道.为此,本文报道2例,并结合近期国内外文献对NPD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2.
不同年级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和探讨各年级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儿童学习适应性调查表对小学一-六年级389名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评定。结果 二-六年级小学生与一年级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比较均较差,以二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最差,结论 学习适应性问题普遍存在于小学生中,创造良好环境使小学生适应学习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3.
利培酮合并氯硝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兴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与氯氮平和氟哌啶醇相对照,观察利培酮合并氯硝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兴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特点。方法 254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中度兴奋患者,随机分为口服利培酮合并肌内注射氯硝西泮组(88例,以下简称利培酮组)、口服氯氮平组(84例,氯氮平组)和肌内注射氟哌啶醇组(82例,氟哌啶醇组)治疗,疗程均为7 d。治疗期间每日评估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兴奋因子(PANSS-EC)和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结果 利培酮组的疗效与氯氮平组、氟哌啶醇组比较,经重复测量分析显示PANSS-EC分,差异无显著性(F=1.65,P=0.194)。3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兴奋症状均获明显改善(各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F=415.35,P<0.01)。氟哌啶醇组锥体外系副反应发生率高于利培酮组和氯氮平组(P<0.01);氯氮平组嗜睡、便秘、流涎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高于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组(P<0.05-0.01)。结论 利培酮合并氯硝西泮可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中度兴奋患者,疗效与氯氮平和氟哌啶醇的疗效相当;安全性优于氯氮平和氟哌啶醇。  相似文献   
84.
噻奈普汀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噻奈普汀(商品名达体朗)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68例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噻奈普汀组与帕罗西汀组,治疗6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治疗6周后噻奈普汀组和帕罗西汀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7%和82%,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6周后两组HAMD总分及焦虑躯体化因子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噻奈普汀组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口干等,与帕罗西汀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噻奈普汀是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85.
目的:综合评价海洛因依赖患者(HAs)的睡眠问题(SP)检出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HAs的SP的原始研究;由两位作者独立进行研究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用Meta分析计算HAs的合并SP检出率。结果:共13项研究(1857例HAs)纳入分析。SP合并检出率为78.5%(95%CI:69.2%-85.6%);SP合并检出率在不同样本来源和PSQI界值研究亚组间差异显著(P均〈0.001)。结论:HAs的SP检出率较高,临床医师须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86.
抗精神病药所致体重增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精神病药治疗期间出现体重增加者相当常见。研究发现 ,致体重增加作用最为明显的是氯氮平及奥兰扎平 ,甲硫达嗪、色汀度、氯丙嗪次之 ,利培酮又次之 ,氟哌啶醇及氟奋乃静等则相对较轻。因治疗期间体重增加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所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7.
微卫星DNA DXS1113的多态性与心境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搜寻中国汉族人X染色体上的心境障碍(MD)易患性基因,探讨DNADXS1113多态性与MD的关系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运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技术,分析80例MD患者DXS1113二核苷酸串联重复序的多态性分布,并以8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在对照组和MD组中检出12种DXS1113多态性片段,MD组与对照组之间有4种片段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DXS1113与MD关联,提示中国汉族人X染色体  相似文献   
88.
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汉族人群中的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发病关系.方法:对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和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技术测定基因型.结果:强迫症组与对照组5-HTTLPR的基因型频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L等位基因与强迫症呈正关联(OR=1.929,P<0.05).结论:5-HTTLPR基因多态性的L等位基因与强迫症相关联,是强迫症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89.
在临床心理领域 ,评估个体某一特定时间应激水平的做法是将这一特定时间心身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相似群体的时点常模进行比较。但是 ,有时个体的应激水平与他自身平时比较而言已相当严重 ,而与常模比较没有明显差别 ,甚至低于常模 ,这就得不到关于该个体应激水平的正确印象。这就需要将他在这一特定时间的应激水平与他平时的一般水平作比较 ,使这一特定时间的应激水平凸显出来。一般来讲 ,我们不知道就诊者平时的应激水平。临床医生通过访谈可以大致估计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的应激水平是否高于平时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标准化评定量表对这一…  相似文献   
90.
氯氮平和利培酮对催乳素、甲状腺素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比较氯氮平、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PR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的影响。方法:将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治疗6周。用磁酶免疫法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PRL、T3、T4水平。结果:氯氮平组治疗后血清PRL、T3、T4均增高,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但血清PRL、T3、T4的改变无性别的差异;利培酮血清PRL治疗后较治疗前高,T3、T4较治疗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也无性别的差异。结论: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均明显增加血清催乳素水平,利培酮增加幅度更大。氯氮平增加T3、T4水平,而利培酮降低T3、T4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