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背景 青少年人群对自杀的态度与其自杀行为高度相关,既往关于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多聚焦于学校样本,对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相关临床样本的研究不足。目的 分析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及相关因素,为这一群体的自杀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选取2021年5月-2022年7月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共100例。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自杀态度问卷(QSA)、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网络成瘾量表(IAT)分别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自杀态度、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成瘾情况。采用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患者QSA中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因子评分与一般情况和HAMD-17评分、EMBU评分及IAT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查自杀行为的态度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各因素预测对自杀行为的态度的有效性。结果 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QSA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因子评分与对自杀者的态度因子、对安乐死的态度因子、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r=0.210~0.485,P<0.05或0.01),与父亲受教育程度、近6个月自杀行为、HAMD-17评分、IAT评分、父亲惩罚与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与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母亲拒绝与否认、母亲惩罚与严厉因子评分均呈负相关(r=-0.571~-0.290,P<0.05或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QSA对自杀者的态度因子(β=0.198,P<0.0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因子(β=0.302,P<0.01)可正向预测对自杀行为的态度,父亲受教育程度(β=-0.180,P=0.043)、HAMD-17评分(β=-0.366,P<0.01)以及IAT评分(β=-0.191,P=0.030)可负向预测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各因素之间预测效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289~0.092,P均>0.05)。结论 网络成瘾、抑郁严重程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和父亲受教育程度可能影响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对自杀行为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测奖赏行为对小鼠声音性恐惧条件反射消退和消退保持过程中僵立行为的影响,探寻积极情绪对恐惧情绪的调节和消除作用。方法 选取出生后8周雄性C57BL/6小鼠,完全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奖赏组,两组均给予声音性恐惧条件反射建立程序;恐惧消退阶段奖赏组给予食物奖励,对照组不作处理。通过声音性恐惧条件反射建立和消退程序检测两组小鼠各阶段的僵立百分比、僵立次数和平均速度。结果 声音性恐惧条件反射建立阶段,两组小鼠僵立百分比之间无明显差异,且均逐渐升高;声音性恐惧条件反射消退阶段,两组小鼠僵立百分比均逐渐降低,且奖赏组小鼠僵立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声音性恐惧条件反射消退检测和重复检测程序中,两组小鼠僵立百分比均逐渐降低,奖赏组小鼠僵立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声音性恐惧条件反射消退、检测及重复检测程序中,两组小鼠僵立次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奖赏组小鼠僵立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平均速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奖赏组小鼠平均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奖赏行为可以促进小鼠更快建立恐惧消退记忆,提高对消退记忆的储存和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抑郁症病人躯体不适症状与神经质、注意偏向和被束缚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探究抑郁症躯体不适症状发病的心理机制。 方法 选择门诊确诊85例抑郁症病人(抑郁组)和9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躯体症状自评量表(SSS)、艾森克人格测试量表(EPQ)、正性负性信息注意量表(APNI)、中文版神经症被束缚自评量表(SSTN)评估,分析其相关关系。 结果 抑郁组躯体症状、被束缚状态、负性注意偏向、抑郁症状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对照组的正性注意偏向评分明显高于抑郁组(P < 0.01);抑郁组神经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抑郁组神经质和精神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掩饰程度和内外向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的抑郁程度评分与躯体不适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581,P < 0.01);而抑郁程度评分、躯体不适评分与正性注意偏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355、-0.256,P < 0.01和P < 0.05);与负性注意偏向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234、0.393,P < 0.05);与被束缚状态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59、0.351,P < 0.01);与神经质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323、0.327,P < 0.01);病人的被束缚评分与负性注意偏向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75,P < 0.01);神经质评分与负性注意偏向评分、被束缚状态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84、0.407,P < 0.01)。 结论 抑郁症病人伴有的躯体不适、抑郁症状与其显著的负性注意偏向增强和正性注意偏向减弱、神经质人格、被束缚状态有关,神经质人格与负性注意偏向、被束缚、躯体不适、抑郁症状之间的交互作用、互相加强,可能是抑郁症躯体不适、抑郁症状发生、发展的重要心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目的是对双相障碍混合状态的概念演变、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与当前生物学治疗证据等进行述评,以强调双相混合状态的临床复杂性及目前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临床诊疗的特点。根据狭义的ICD-10“混合发作”定义,临床常见的伴“相反”相阈下症状的混合状态常被忽略。未来需重视基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等广义的混合状态定义进一步临床研究,以进行科学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