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37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索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方法:2018-2021年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青少年来电者(11~18岁)纳入本研究,收集人口学资料,询问来电者在来电前2周内是否有自杀想法来评估自杀意念,并评估自杀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抑郁情绪、希望感、痛苦感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 341例来电。77.9%(15 072例)青少年来电者报告该次来电前2周内有自杀意念。女性(OR=1.12,95%CI:1.01~1.24)、年纪轻(OR=1.30,95%CI:1.14~1.49)、有急性生活事件(OR=1.34,95%CI:1.23~1.47)、慢性生活事件(OR=1.31,95%CI:1.19~1.44)、既往自杀未遂史(OR=2.61,95%CI:2.35~2.91)、痛苦感高(OR=1.85,95%CI:1.67~2.04)和抑郁程度高(OR=2.71,95%CI:2.43~3.01)是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希望感(OR=0.45,95%CI:0.41~0.50)则是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 AChR)的结构与功能,着重回顾了基于α7 n A C hR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关联在分子遗传与治疗药物新靶标等方面的研究。α7 n A C hR的异常参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受损的发生,其激动剂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提示作为调节其内源性拮抗剂KYNA水平的关键,KAT-2也有望成为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学生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的从医意愿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2020年3月8日-15日对全国8078名12~18岁的中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自编调查表进行从医意愿及原因调查,患者健康问卷(PHQ-9)用于抑郁症状的筛查,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用于焦虑症状的筛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用于评估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结果:新冠疫情期间中学生有从医意愿者比率为55.1%,前3位原因分别为职业价值高、对医学感兴趣、职业受人尊重,其中29.8%的中学生在疫情爆发后由无从医意愿转为有从医意愿。无从医意愿前3位原因分别为对医学不感兴趣、工作压力大、工作忙而休息时间少。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31,P<0.001)、居住在城市(OR=1.14,P<0.05)、高(OR=2.70,P<0.001)或中(OR=1.48,P<0.001)社会支持水平与中学生较高的从医意愿关联;高中(OR=0.60,P<0.001)、抑郁症状(OR=0.74,P<0.001)与中学生较低的从医意愿关联。结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中学生有从医意愿的占比超过半数,女性、居住在城市、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从医意愿较高,高中生、伴有抑郁症状的中学生从医意愿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纳入符合ICD-10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78例,以及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43例。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定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同时抑郁症组被试家长完成AHRBI父母版(AHRBI-P)评定。结果:抑郁症组的AHRBI总分、破坏纪律和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抑郁症组AHRBI总分、攻击暴力、破坏纪律和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均高于AHRBI-P相应评分(均P<0.05)。AHRBI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女性高于男性,AHRBI-P攻击暴力和破坏纪律行为因子分女性均低于男性(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青少年,并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可能低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5.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为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异常不自主运动的综合征[1-2].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10年以上的病例,TD年发生率高达50%,具有明显的致残性和不可逆性[3].随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率和流行率似乎相对稳定[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与语音情绪识别、述情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35例,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73例。使用语音情绪识别任务、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和阴性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对不同情绪(愤怒、厌恶、恐惧、悲伤、惊讶和讽刺)的正确识别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0.05)。患者组述情障碍的难以识别情绪、难以描述情绪因子和总分高于对照组(均P <0.05)。述情障碍量表的总分及3个因子与阴性症状自评量表(SNS)得分呈正相关(r=0.31-0.51,均P <0.05),而悲伤、和惊奇与SNS得分呈负相关(r=-0.18、-0.21,均P <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难以描述情绪因子与SNS得分正向关联(β=1.26),悲伤情绪因子得分与SNS得分负向关联(β=-0.59)。结论:本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语音情绪识别障碍和述情障碍,且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语音情绪识别和述情障碍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中生童年期创伤、压力知觉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识别高中生抑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安徽省滁州市231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女生的压力知觉总分和抑郁总分显著高于男生,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压力知觉总分和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2)童年期创伤总分与压力知觉总分、抑郁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3)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压力知觉在高中生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5.22%。结论:压力知觉在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童年期创伤能直接或间接增加高中生患抑郁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双相障碍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纳入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急性期双相障碍患者1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2例,并入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者156名。采用氧化酶法测定入组者的血浆糖脂代谢参数,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双相障碍组BMI高于精神分裂症组,空腹血糖(F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或P0.01);BMI、HDL、三酰甘油(TG)高于正常对照组,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精神分裂症组FG、TC、HDL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WHR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双相障碍组年龄与FG、TC、LDL水平呈正相关;受教育年限与FG、TC水平呈负相关;总病程与FG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P0.01)。精神分裂症组年龄与FG、HDL、HOMA-IR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双相障碍患者易出现脂类代谢异常,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糖脂异常;年龄是糖脂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经强化无错性节奏训练治疗12周后,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纳入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在药物治疗种类、剂量不变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强化无错性节奏训练,对照组无其他干预,共12周。分别于基线及干预12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评估临床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评估生活质量,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社会功能。结果基线时两组间各量表及其分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PANSS总分、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反应缺乏、思维障碍、偏执、抑郁评分及SQLS中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评分的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AF评分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效应分析提示治疗结束时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反应缺乏、偏执、抑郁评分及SQLS中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评分在治疗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无错性节奏训练可有效改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缺陷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化无错性节奏治疗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符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90例稳定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试验组(n=45);研究周期12周,期间抗精神病药种类和治疗剂量不变。对照组为自然状态下观察,试验组采用强化无错性节奏治疗。分别于基线及治疗12周末采用MATRICS认知评估系统(MCCB)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结果基线时2组间MCCB总分及分量表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末,2组MCCB总分改善值[(5.7±5.2)分与(1.9±8.2)分,t=2.34,P=0.02]、加工速度改善值[(2.7±6.2)分与(-3.7±10.5)分,t=3.19,P=0.02]、工作记忆改善值[5.0±9.2)分与(0.3±8.6)分,t=2.34,P=0.02]、言语记忆改善值[(6.5±7.2)分与(-0.4±9.2)分,t=3.70,P<0.01]、推理与问题解决改善值[(3.7±10.1)分与(-1.9±10.1)分,t=2.45,P=0.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强化无错性节奏治疗可有效改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对加工速度、言语记忆、工作记忆以及推理解决能力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