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5篇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目的探讨不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结果的肠结核(ITB)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ITB患者的资料及其T-spot.TB检测结果。结果109例ITB患者中,有82例(75.2%)患者的T-spot.TB检测结果呈阳性(T-spot.TB阳性组),平均年龄为(44.1±12.0)岁;有27例(24.8%)患者的T-spot.TB检测结果呈阴性(T-spot.TB阴性组),平均年龄为(37.0±14.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 6)。T-spot.TB阴性组中,有腹痛和腹泻症状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T-spot.TB阳性组(P0.05)。T-spot.TB阴性组和T-spot.TB阳性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6.4±9.9)、(1.3±2.3)mg/dL,白细胞计数分别为(9.2±4.9)×10~9/L、(6.3±1.9)×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T-spot.T阴性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较小(OR=0.947,P=0.016)、腹泻(OR=3.936,P=0.042)和高C反应蛋白(OR=1.146,P=0.029)可以作为T-spot.TB阴性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T-spot.TB是一种有效的ITB辅助诊断方法,与T-spot.TB阴性ITB患者相比,T-spot.TB阳性ITB患者具有炎性反应较轻、临床症状较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本地区真菌性阴道炎在门诊妇科病人,健康体检妇女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方法 取阴道分泌物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镜检,观察到真菌菌丝或孢子为阳性,其余为阴性.结果 门诊妇科病人阳性率为15.9%,体检人群3.4%.结论 由于广谱抗菌药物.激素的广泛使用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大量开展,致使真菌感染日益增加,针对本地区真菌性阴道炎的感染应加强对女性的卫生健康教育及制定预防与控制真菌性阴道炎感染的措施与治疗.  相似文献   
83.
王俊  向健  朱卫芳  田文武 《当代医学》2021,27(27):80-82
目的 探讨应用双管双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所有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均为60~70 g/L.研究组采用双管输血,对照组采用单针进行输血.比较两组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变化,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后24 h的死亡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及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钙离子(Ca2+)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输血过程中的呼吸、体温、脉搏、血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24 h,研究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RBC、Hb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WBC、PLT和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K+、Na+、Cl-、Ca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使用双管双输有助于提升血红蛋白水平,输血效果较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4.
笔者对检验科一次性医疗用品以《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为依据,制定管理措施.1管理措施1.1进货部门管理 按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规定,供货厂家必须提供完善证明材料和有效的三证,其产品质量由省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防疫机构定期负责监测.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C)联合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急性肾功能损伤(AKI)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并发AK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AKI分期标准将患者分成AKI 1期组、AKI 2期组以及AKI 3期组,每组40例,同时另选取同时段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4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血清CysC与尿NGAL水平表达情况,以表达水平高于基础值50%为基线,设为高CysC组、高NGAL组以及高CysC+NGAL组。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比较AKI 1期组、AKI 2期组、AKI 3期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清CysC、尿NGAL、血清肌酐(SCr)、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比较高CysC组、高NGAL组以及高CysC+NGAL组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组间差异的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CysC、尿NGAL及APACHE Ⅱ评分;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的存活情况,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检验;血清CysC、尿NGAL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 结果对照组、AKI 1期组、AKI 2期组与AKI 3期组中血清CysC、尿NGAL与SCr表达水平随着AKI病情分期的增加而升高,APACHE Ⅱ评分亦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增加;血清CysC方面,AKI 1期组、AKI 2期组、AKI 3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4.807,P=0.036;q=15.449,P<0.001;q=23.942,P<0.001);AKI 2期组、AKI 3期组与AKI 1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10.641,P<0.001;q=19.136,P<0.001);AKI 3期组与AKI 2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8.495,P=0.01);尿NGAL方面,AKI 1期组、AKI 2期组、AKI 3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6.109,P=0.012;q=10.997,P<0.001;q=19.375,P<0.001);AKI 2期组、AKI 3期组与AKI 1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4.887,P=0.031;q=13.266,P<0.001);AKI 3期组与AKI 2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8.378,P=0.004);SCr方面,AKI 1期组、AKI 2期组、AKI 3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8.461,P=0.003;q=21.198,P<0.001;q=42.995,P<0.001);AKI 2期组、AKI 3期组与AKI 1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12.737,P<0.001;q=34.534,P<0.001);AKI 3期组与AKI 2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21.797,P<0.001);APACHE Ⅱ评分方面,AKI 2期组、AKI 3期与AKI 1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10.907,P<0.001;q=21.643,P<0.001);AKI 3期组与AKI 2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10.737,P<0.001);病死率方面,AKI 2期组、AKI 3期组与AKI 1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66,P=0.029;χ2=13.272,P<0.001);AKI 3期组与AKI 2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P=0.022)。高CysC组、高NGAL组与高NGAL+CysC组APACHE Ⅱ评分以及死亡率逐渐升高,APACHE Ⅱ评分方面,高CysC组、高NGAL组与高NGAL+Cys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17.440,P<0.001;q=16.206,P<0.001);高CysC组与高NGA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234,P=0.452);病死率方面,高CysC组、高NGAL组与高NGAL+Cys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10,P=0.005;χ2=5.148,P=0.023),高CysC组与高NGA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3,P=0.279)。死亡组患者血清CysC与尿NGAL表达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87,12.246,P均<0.001)。APACHE Ⅱ评分结果死亡组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872,P<0.001);血清CysC及尿NGAL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成线性相关性(r=0.868,P=0.003;r=0.721,P=0.008)。 结论尿NGAL与血清CysC是预测AKI发病的早期指标,两者联合检测能进一步提高对AKI的早期诊断,可作为临床上诊断AKI患者病情与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6.
目的对不同种类的实验室HCV抗体检测试剂进行比较。方法选取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国内实验室常用的HCV抗体筛查试剂(科华﹑新创﹑万泰和雅培)检测呈阳性的205份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HCV RNA核酸扩增检测(NAT),若NAT检测为阴性,再进行重组免疫印迹实验(RIBA)进一步确认。对4种筛查试剂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其S/CO值和真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任一筛查试剂检测结果呈阳性反应的205份样本中,4种筛查试剂均为阳性的有191份(93.2%),4种筛查试剂结果不一致的有14份(6.8%)。新创、科华、万泰及雅培试剂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2%(180/204)、93.8%(180/192)、91.4%(180/197)及90.0%(180/200)。筛查试剂阳性预测值≥95%的S/CO阈值分别为:新创9.0、科华4.0、万泰5.0及雅培7.0。结论科华、新创、万泰和雅培4种筛查试剂阳性预测值≥95%的S/CO阈值之间相差较大,与国内其他实验室比较相差也较大。当前各实验室应建立适用于自身的阳性预测值≥95%的S/CO阈值,以减少确证试验样本数量。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与男性精液质量、精子DNA碎片率及精子顶体功能相关性。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8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分为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n=42)、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n=42),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2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3组均行常规精液检验及精子DNA碎片率和精子顶体功能测点。结果慢性前列腺炎组精液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液化时间短于对照组,精子浓度、精子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精子活动力明显差于对照组,参数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和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两组间相关精液检验参数、参数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和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精子DNA碎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精子顶体完整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后,患者精液量明显增加,精子的液化时间更长,精子活动力显著降低,精子密度、精子存活率均明显下降,精液质量降低。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95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到该院行产前检查的90例健康孕妇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2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2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血清指标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FIB水平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2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产次、流产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t=1.062、1.543、1.511、0.328、3.822,P=0.144、0.062、0.067、0.567、0.051);观察组血清D-二聚体、PT、APTT、TT、FIB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66、2.806、3.491、2.024、8.627,P=0.000、0.006、0.001、0.044、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FIB是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D-二聚体鉴别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FIB为0.819,D-二聚体联合FIB的AUC为0.877,明显高于D-二聚体和FIB单独检测(Z=2.533、2.899,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D-二聚体、FIB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早期诊断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89.
1 253例儿童血铅水平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天门市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儿童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对1 253例儿童进行血铅含量测定.结果 1 253例儿童中,血铅浓度≥100 μg/L有182例,占14.53%;血铅浓度<100 μg/L有1 071例,占85.47%.城区儿童血铅水平高于农村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年龄段儿童血铅水平高于小年龄段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组儿童铅中毒比例不算高,但随着交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轻度铅中毒仍是危害中国儿童健康的问题.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初诊为SLE的5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稳定期组(28例)和活动期组(28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2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空腹静脉血的CD4+T及CD8+T淋巴细胞上的PD-1及CTLA-4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稳定期和活动期SLE的CD4+PD-1+T淋巴细胞(4.46%±0.95%vs.2.93%±0.84%,t=6.38,P<0.001;5.92%±0.86%vs.2.93%±0.84%,t=13.16,P<0.001)和CD8+PD-1+T淋巴细胞(6.57%±0.89%vs.3.31%±0.84%,t=14.10,P<0.001;7.37%±0.97%vs.3.31%±0.84%,t=16.74,P<0.001)明显增高;稳定期和活动期SLE的CD4+CTLA-4+T淋巴细胞(1.03%±0.38%vs.1.34%±0.47%,t=2.68,P=0.01;0.73%±0.36%vs.1.34%±0.47%,t=5.38,P<0.001)及CD8+CTLA-4+T淋巴细胞百分比(0.35%±0.32%vs.0.69%±0.31%,t=4.04,P<0.001;0.13%±0.12%vs.0.69%±0.31%,t=8.91,P<0.001)明显降低。与稳定期SLE比,活动期SLE的CD4+PD-1+T淋巴细胞(t=6.03,P<0.001)及CD8+PD-1+T淋巴细胞百分比(t=3.22,P=0.003)明显增高,CD4+CTLA-4+T淋巴细胞(t=3.03,P=0.01)及CD8+CTLA-4+T淋巴细胞百分比(t=3.41,P=0.002)明显降低。CD4+PD-1+的表达与CD4+CTLA-4+(r=-0.85,P<0.001)、CD8+PD-1+的表达与CD8+CTLA-4+呈负相关性(r=-0.78,P<0.001)。结论 PD-1和CTLA-4参与SLE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通过一定途径抑制PD-1或增高CTLA-4的表达有望成为SLE的新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