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0篇
  3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1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分析梗阻性结直肠癌导管减压后行3d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的疗效。方法选择82例我院执行梗阻性结直肠癌导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开展研究,在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遵循计算机表法将其处理为2组,各组均纳入患者例数41,对命名为对照组的组别实施开腹根治术治疗,对命名为分析组的组别实施3d腹腔镜治疗,组间对比指标选择围术期时间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分析组围术期时间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对实施导管减压术的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3d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康复安全性。  相似文献   
52.
《中国药房》2017,(23):3285-3289
目的:探讨基因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药师参与3例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综合分析其病变复杂程度、支架长度及数量、并发症、吸烟史等发生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建议行氯吡格雷相关基因[细胞色素P450(CYP)2C19、对氧磷酶1(PON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亚家族B成员1(ACBC1)等]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分别提出更换其他类别的抗血小板药、维持原治疗方案并增加监测强度等建议。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综合基因检测结果及患者临床因素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后,3例患者病情稳定,均带药出院。结论:基因检测可为ACS患者PCI术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可作为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切入点之一。临床药师在进行基因检测时,应对ACS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选择适宜的检测人群;同时应在基因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评估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支架内血栓风险、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临床因素和循证药学证据,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RDS 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nCPAP时间分为≤2h组38例、2~4h组41例、≥4 h组21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变化、治疗3、7d的机械通气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给药24 h后吸入氧浓度(Fi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给药前,pH和氧分压(PaO2)高于给药前,且2~4h组改善情况优于≤2h组和≥4h组;给药2h后,2~4h组FiO2低于≤2h组和≥4 h组,≥4h组PaO2均高于≤2h组和2~4h组(P<0.05);治疗3d2~4h组需机械通气率低于≤2h组和≥4 h组(P<0.05);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率≤2h组高于2~4h组和≥4h组(P<0.05).结论 早期给予nCPAP对PS治疗RDS效果明显,可改善预后,在发病2~4h应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4.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表现。方法:搜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9年12月20日-2020年1月22日收治的33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3例,女20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3例COVID-19患者均进行胸部CT检查,30例累及双肺,25例弥漫分布,33例均见磨玻璃密度影,15例合并纤维条索影,23例伴小叶间隔增厚,11例见支气管充气征,22例见胸膜肥厚,3例见双侧少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淋巴结肿大,2例呈“白肺”。早期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密度影,肺外带胸膜下分布常见,以多发为主,进展期可引起网格样改变呈“铺路石”征,重症期病灶弥漫分布,甚至呈“白肺”,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结论:了解COVID-19的CT表现对早诊断、早治疗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扫描多层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以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在诊断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咸宁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126例疑似骨折但普通X线检查阴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氢吗啡酮预处理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氢吗啡酮组(H组)和吗啡组(M组),每组12只。采用前房加压灌注的方法制备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缺血前15 min,H组颈内静脉注射氢吗啡酮0.1mg/kg,M组注射吗啡1mg/kg,C组和IR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再灌注24 h后,取大鼠视网膜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病理学变化,测定视网膜内层厚度及全层厚度;采用TUNEL法计算细胞凋亡指数(AI);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x、Bcl-2、caspase-3蛋白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IL-6浓度;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及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检测MDA浓度和SOD活性。结果与C组比较,IR组视网膜出现病理学损伤,AI明显升高(P<0.05);Bax、caspase-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Bcl-2蛋白含量和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5);TNF-α、IL-6和MDA浓度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减弱(P<0.05)。与IR组比较,H组和M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AI明显降低(P<0.05);Bax、caspase-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Bcl-2蛋白含量明显升高,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5);TNF-α、IL-6和MDA浓度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增强(P<0.05)。结论氢吗啡酮可减轻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视网膜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相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咸宁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37例,所有患者术前诊断为单纯肩袖损伤并在关节镜下行肩袖缝合修补术。随机将37例无合并严重内科疾患的单纯肩袖损伤患者分为快速康复组(FTS)和传统康复组(TRG),其中FTS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43±9)岁(22~60岁);TRG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42±8)岁(19~63岁)。术后1周、1、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患者满意度及术后住院时间。FTS组与TRG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比较采用Fisher检验,性别及肩袖损伤分类应用χ2检验。 结果术后1周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患者满意度FTS组均明显高于TRG组(t=2.217,t=2.255,t=2.457,t=2.537,P<0. 05),术后1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患者满意度FTS组均明显高于TRG组(t=2.395,t=2.693,t=2.204,t=2.183,P<0. 05)。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FTS组均低于TRG组(t=2.695,t=2.179,P<0. 05);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FTS组与TR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17,P>0. 05)。FTS术后3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及患者满意度与TRG比较无明显差异(t=1.873,t=1.737,t=1.984,t=1.483,P>0. 05)。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中的应用可有效促进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改善肩关节评分,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咸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呼吸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最高呼气流速(PEF)、用力肺活量(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EV_1、PEF、FVC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P.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0.05)。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