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80篇
  免费   1513篇
  国内免费   698篇
耳鼻咽喉   614篇
儿科学   298篇
妇产科学   278篇
基础医学   925篇
口腔科学   108篇
临床医学   4526篇
内科学   2794篇
皮肤病学   522篇
神经病学   817篇
特种医学   94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869篇
综合类   2900篇
预防医学   879篇
眼科学   340篇
药学   1144篇
  32篇
中国医学   430篇
肿瘤学   671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423篇
  2022年   406篇
  2021年   575篇
  2020年   599篇
  2019年   595篇
  2018年   465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369篇
  2015年   323篇
  2014年   691篇
  2013年   771篇
  2012年   1056篇
  2011年   1151篇
  2010年   1271篇
  2009年   1560篇
  2008年   1753篇
  2007年   2046篇
  2006年   2149篇
  2005年   1848篇
  2004年   1629篇
  2003年   1292篇
  2002年   959篇
  2001年   722篇
  2000年   70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有这样一种腹痛,它常常发生在肚脐周围,且呈阵发性的绞痛,同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这个时候身体可能在告诉你:“我肠梗阻了。”肠道为何受阻1.肠道内或肠道外器质性病变可引起肠管堵塞,其原因有先天性发育畸形如肠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疝气嵌顿等,后天原因有肠套叠、蛔虫团堵塞、肠扭转、肿瘤压迫、炎症或手术后肠粘连等。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不同体位对无创辅助通气早产儿生理稳定性(PS)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我院NICU行无创辅助通气的16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早产儿分别进行不同序列的体位变换,观察并比较4组体位早产儿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早产儿舒适度评分。结果 不同体位下早产儿血氧饱和度不同,其中俯卧位(96.53%±2.28%)>左侧卧位(95.25%±1.79%)、右侧卧位(95.35%±1.82%)、仰卧位(95.66%±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心率、呼吸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舒适度俯卧位(10.96±1.58)分、右侧卧位(13.76±1.14)分、左侧卧位(14.32±1.73)分、仰卧位(15.28±1.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俯卧位有助于无创辅助通气早产儿的PS,改善通气功能,提高舒适度,建议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前瞻性信息化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对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196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9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急诊管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前瞻性信息化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依从性以及应急响应时间。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性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急诊响应时间为(79.09±9.32)min,短于对照组(119.75±20.5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瞻性信息化护理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将信息化与标准化的急诊急救流程相结合,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依从性、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3例大型听神经瘤术后发生的并发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术后出现面瘫27例(包括术前面瘫患者),颅内积气3例,脑脊液漏2例,颅内感染1例,眼睑闭合不全11例,吞咽困难及呛咳5例,肺部感染1例,发音不清1例,共济失调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经过及时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加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995.
1968年,Berger等Ⅲ首次提出IgA肾病的概念。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由于各种损伤机制导致具有共性的组织反应。IgA肾病的发病率很高,每年超过2.5例/10万人群,且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东亚(尤其中国和日本)患病率最高,其次为欧洲自种人群,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改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治疗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09例慢性胰腺炎行改良DPPHR患者的临床资料。109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中,胰头部肿块型66例,胰头部钙化型29例,胰头部萎缩伴主胰管内结石型14例;56例患者血糖正常,34例患者糖耐量受损,19例患者合并糖尿病。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确定慢性胰腺炎并排除恶变后完整切除胰头,术中保留胰头部至少一支动脉弓保证十二指肠血供,保留下段胆管周围薄层组织保证胆管血供,离断空肠于结肠后与远端胰腺行胰肠吻合及肠肠Roux—en—Y吻合。术后采用门诊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腹痛频率、服用止痛药情况以及内分泌功能。腹部疼痛强度评分采用EORTCQLQ—c30疼痛量表评估,生命质量评分采用GLQI评分量表评估,内分泌功能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估。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月。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结果109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为(3.54-0.7)h,术中出血量为(3604-125)mL,输血量为(2604-220)mL。术后5例患者发生胰液漏,5例发生胆汁漏,2例发生十二指肠瘘,1例发生腹腔出血,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4例患者发生腹腔脓肿,其中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3例经B超引导穿刺置管引流后痊愈。平均住院时间为13.8d(10.0—32.0d)。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8.0个月(3.0—24.0个月),随访9个月以上者102例。术后9个月,患者腹痛比例由术前的78.90%(86/109)下降至18.63%(19/102),患者服用止痛药比例由术前的76.47%(78/102)下降至12.75%(13/102),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57,74.31,P〈0.05)。患者疼痛强度评分由术前的(58±36)分下降至(15±4)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9,P〈0.05)。患者生命质量评分由术前的(694-8)分增加至(874-1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5,P〈0.05)。术前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无新发糖尿病患者。2例患者分别因远端胰管结石复发腹痛和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行再手术治疗。结论改良DPPHR治疗慢性胰腺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表现特征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4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超声表现,包括病灶形态、大小、边缘、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微钙化、导管改变及血供情况,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54例病灶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乳腺导管原位癌,其中高级别34例,中级别13例,低级别7例,5例伴有微浸润灶,均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本组病例的声像图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型20例(39.22%)、肿块型17例(33.33%)、导管扩张型8例(15.69%)、单纯微钙化型6例(11.76%)。术前超声检出病灶51例,3例显示假阴性,检出率94.44%,正确诊断恶性肿瘤性病变44例,诊断准确率81.48%。结论: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检出率较高,其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正确认识导管原位癌的各种超声征象能有效提高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超声辐照参数对体外基因转染效果的影响及最佳转染条件。方法将293T细胞种植于24孔板内,24h后更换为转染液进行超声辐照,EGFP质粒浓度为1mg/ml,每孔加入15μg;超声强度分为1.5、2.0、2.5W/cm2,辐照时间分为30、45、60s,微泡浓度分为20%、30%、40%;每个参数相互组合并重复4次。转染后72h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细胞比例,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计算转染效率。结果超声声强、辐照时间、微泡浓度均对转染效率有显著影响。辐照条件为2.0 W/cm2、辐照时间45s、微泡浓30%时转染效率最高,可达(35.25±1.40)%。结论超声辐照参数共同影响转染效果,低条件下相互协同,高条件下相互抑制,选择合适的辐照参数是超声介导体外基因转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9.
RAC1 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1)是Rho GTP酶超家族里Rac亚家族中的一员,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参与众多的生理活动并其重要的调控作用。机体内RAC1基因被激活的水平具有个体差异性,因而研究体内RAC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或者对某类药物的反应具有重要意义。研究RAC1基因的多态性有助于从序列信息预测蛋白质结构,进而理解蛋白质功能,从而能在基因水平上预测疾病发展和实施个体化医疗。本文将就RAC1基因突变及其上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疾病的联系方面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丁苯酞、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丁苯酞治疗,研究组加用丁苯酞和奥扎格雷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CSS及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奥扎格雷治疗ACI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