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39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51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构建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CSP3’末端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对CSP3’末端基因进行序列测定。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CSP编码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出CSP3’末端基因,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JM109;阳性重组质粒经PCR、酶切鉴定,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序列测定。结果从恶性疟原虫基因组中扩增出CSP3’末端基因,其片段大小为225bp,构建的阳性重组质粒pGEX-4T-1/CSP3’末端经PCR和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测序结果进一步确认了插入片段的正确性。结论成功地构建了CSP3’末端的原核重组质粒,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将克隆入pGEX-4T-1的致密颗粒蛋白基因进行表达并对表达产物的免疫反应性进行评价。方法 将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GRA7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经IPTG诱导进行SDS变性蛋白质电泳,分别以Anti-GSTAn-tibody、免抗弓形虫阳性血清和人抗弓形虫阳性血清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用GSTrap FF HiTrap affinity columns纯化重组蛋白,以此蛋白作为包被抗原,BLISA法检测抗弓形虫阴性、阳性血清。结果 SDS变性蛋白质电泳显示在43KDa~66KDa蛋白条带之间有特异蛋白的表达,蛋白分子量大小与理论值相符。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为GST融合蛋白,且该蛋白能被人抗弓形虫阳性血清、免抗弓形虫阳性血清所识别。ELISA结果表明该蛋白能与人抗弓形虫阳性血清、免抗弓形虫阳性血清特异结合,而与抗弓形虫阴性血清无反应。结论 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得到表达;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73.
华支睾吸虫病金标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和现场初步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制华支睾吸虫病金标快速免疫诊断试剂盒 ,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现场试用效果。 方法 以华支睾吸虫成虫水溶性抗原、分泌排泄抗原和重组抗原磷酸甘油酸激酶 (PGK)作为诊断试剂 ,制备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 (Im-munochromatography test,ICT)试剂盒 ,检测患者血清和唾液中抗华支睾吸虫 Ig G,并与常规 EL ISA血清学检测方法和粪便虫卵检查法相比较。 结果 实验室检测临床确诊的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中特异的 Ig G,3种抗原的敏感性均为10 0 %。天然抗原除与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有较强的交叉反应外 ,与囊虫、包虫、弓形虫病人血清没有交叉反应。重组PGK抗原同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也没有交叉反应。用分泌排泄抗原制备的 ICT检测试剂盒在流行区现场检测被调查者的血清和唾液 ,总符合率为 92 .31% ;ICT与 EL ISA血清检测的总符合率为 81.5 4 %。现场获取了 9人的粪便样本 ,其中 4人检出华支睾吸虫卵 ,其血清 ICT和 EL ISA检测均呈强阳性 ,另外未检出虫卵的 5人中 ,1人血清 ICT和 EL ISA均呈阳性 ,另 1人仅血清 EL ISA呈弱阳性。 结论 诊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 ICT抗体检测技术 ,尤其是无创性唾液检测技术 ,简便、快速、准确、安全 ,优于血清 EL ISA检测和粪便虫卵检测 ,适用于临床检验和现场大规模流行病  相似文献   
74.
免疫功能健全者感染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后多数表现为无症状,但少数可出现轻微甚至严重的临床症状。笔者在PubMed和中国知网中使用关键词“免疫功能健全”“弓形虫”“弓形虫病”“诊断”和“治疗”系统检索1984—2021年报道的免疫功能健全的获得性弓形虫病病例文献,综述了免疫功能健全者获得性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资料,为临床上鉴别诊断和治疗弓形虫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外泌体是一类由多种活细胞分泌的双层囊泡状小体,含有多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参与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过程。寄生虫来源的外泌体在寄生虫-宿主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各种机制调节宿主的免疫应答,实现对宿主细胞功能的调控,是寄生虫与寄生虫、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本文就近年来外泌体在吸虫、绦虫和线虫等寄生蠕虫中感染致病、免疫调控和免疫逃避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为研究寄生蠕虫外泌体及其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目的克隆并原核表达广州管圆线虫组织蛋白酶-Z基因,评价其融合蛋白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分析广州管圆线虫组织蛋白酶-Z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特征;克隆目的基因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经PCR、双酶切鉴定后,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SDS-PAGE鉴定,融合蛋白用His-镍蛋白纯化柱纯化;ELISA检测融合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该蛋白理化性质较稳定,含有分泌型信号肽;含有构成半胱氨酸蛋白酶催化中心的Cys84、His232和Asn253三个氨基酸残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且目的基因在E.coliBL21中获得高效表达,经亲和层析获得了纯化的融合蛋白。融合蛋白可被其免疫的BALB/c小鼠血清及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小鼠血清识别;作为包被抗原用于ELISA检测小鼠血清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与粗抗原无差别,检测其他寄生虫病人血清及正常人血清其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7.4%与粗抗原相比特异性较高。结论广州管圆线虫组织蛋白酶-Z与多个物种组织蛋白酶-Z基因同源,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含有信号肽,可能是重要的虫体分泌排泄抗原成分,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免疫诊断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7.
目的比较广州管圆线虫在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螺体内的发育情况及对BALB/c小鼠和昆明鼠的毒力,寻找适宜的实验室易感宿主。方法连续7d分别用感染大鼠的粪便喂食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1个月后解剖感染螺,观察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发育情况及虫数;从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分离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L3)分别感染昆明鼠;而感染BALB/c小鼠的Ⅲ期幼虫来自于褐云玛瑙螺。通过观察感染小鼠的死亡率、体重变化、mmp-9活性、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脑内虫体数及脑脊液总蛋白含量等指标评价不同来源幼虫对不同小鼠的致病力。结果广州管圆线虫在褐云玛瑙螺及福寿螺中的发育无显著性差异.但褐云玛瑙螺感染的幼虫数量高于福寿螺。BALB/c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其死亡率、mmp-9活性、脑内虫体数及脑脊液总蛋白含量等明显高于昆明小鼠,其体重减轻、病理变化也更明显。用不同螺来源的Ⅲ期幼虫感染的小鼠其mmp-9活性、脑内虫体数、脑脊液总蛋白含量、体重减轻及脑组织病变程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BALB/c小鼠、褐云玛瑙螺与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BALB/c小鼠是较好的实验室易感宿主,褐云玛瑙螺与福寿螺来源的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对小鼠的毒力无差异,从环保角度考虑褐云玛瑙螺更适合于实验室应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建立具有足够感染度的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模型。方法将福寿螺随机分为Ⅰ、Ⅱ、Ⅲ、Ⅳ组,每组16只。分别用每只螺0条、1500条、2500条、3500条一期幼虫感染福寿螺。感染24h后以相同感染数量相同时间重复感染一次。35—40d后,使用酶消化法查找三期幼虫,观察螺的死亡率、感染率、感染度等指标。结果Ⅰ、Ⅱ、Ⅲ、Ⅳ组死亡率分别为0、31.25%、31.25%、62.5%;Ⅰ组各螺无三期幼虫感染,Ⅱ、Ⅲ、Ⅳ组感染率均为100%;感染度Ⅲ组和Ⅳ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Ⅲ组与Ⅳ组之间感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时,Ⅰ组螺可正常生存,无死亡;Ⅱ组螺死亡率较低.但感染度亦不高:Ⅳ组螺感染度较高死亡率亦高;Ⅲ组福寿螺死亡率较低、感染度较高、感染虫数较均衡,最适宜作为模型。  相似文献   
79.
清远市市区托幼机构儿童蛲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清远市市区托幼机构儿童的蛲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和经验。方法 按自愿受检的原则对清远市市区在册托幼机构的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查卵法进行检查。结果 2007-2009年共检24 567人次,感染1 738人次,总感染率为7.07%,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感染率分别为5.63%、6.96%和9.15%;2、3、4、5、6岁5个年龄组的感染率依次为2.45%、4.28%、6.47%、8.63%和8.36%;男性感染率为7.67%,女性感染率为6.25%;大、中、小规模托幼机构儿童的蛲虫感染率分别为6.16%、6.61%和11.50%;市中心区、市郊及城中村托幼机构儿童蛲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61%和12.64%。以上不同类别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清远市市区托幼机构儿童蛲虫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例分布不平衡,今后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蛲虫感染率。  相似文献   
80.
目的为寻找简便有效的旋毛虫病病原学诊断方法,本文比较研究了吉姆萨、天狼猩红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对肌肉中旋毛虫幼虫染色后的观察效果。方法BALB/c小鼠口饲感染旋毛虫肌期幼虫300条,分别于感染后90d和120d处死小鼠,取其膈肌,福尔马林固定后,一分为四,分别行吉姆萨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和HE染色,同时设不染色的对照,光镜下观察肌肉中虫体的显示效果。结果吉姆萨染色对旋毛虫肌期幼虫的显示效果较好,天狼猩红染色对幼虫周围纤维囊壁的显示效果较好。结论吉姆萨和天狼猩红染色均有助于对小鼠膈肌中的旋毛虫幼虫进行观察,且二者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