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2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群体性皮肤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9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1次群体性皮肤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的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患儿93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结果中毒患儿93例经过心理、物理和药物治疗,1~3 d均治愈,7~14 d随访均正常。结论皮肤接触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后,只要及时清洗皮肤,适当应用滴眼液,或经静滴维生素C和地塞米松针剂,一次性使用可消除症状;心理治疗对于群体发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可溶性细胞问黏附分子-1(sICAM-1)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应用。方法 对39例确诊为败血症及25例排除败血症患儿测定血清PCT及sICAM-1。依血清PCT水平将其分四级:〈0.5μg/L,0.5~2.0μg/L,2.0~10.0 μg/L,〉10.0μg/L。以≥0.5μg/L为阳性判别点;以sICAM-1≥300μg/L为阳性,分别观察其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结果 败血症患儿39例PCT阳性37例,灵敏度为94.87%;sICAM-1阳性34例,灵敏度为87.18%。排除败血症25例患儿血清PCT阳性4例、sICAM-1阳性5例,假阳性率分别为16%和20%,特异度分别为84%和80%。结论PCT和sICAM-1是新生儿败血症较为快速、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CSF)中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细菌性脑膜炎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诊断依据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分为重度组和轻度组。所有患儿于入院当天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做腰穿留取CSF进行常规、生化及细菌学检查。结果(1)细菌性脑膜炎患儿CSF中Glu、Asp含量高于对照组患儿。(2)重度组CSF中Glu、Asp含量高于轻度组。(3)抗生素治疗21d后,兴奋性氨基酸浓度有24例降低,有8例维持较高水平,临床症状较差。(4)细菌性脑膜炎患儿CSF中Glu、Asp含量与CSF中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与葡萄糖浓度呈负相关。结论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Glu、As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测定CSF中兴奋性氨基酸浓度对细菌性脑膜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9):1376-1377
目的评价甲泼尼龙冲击疗法辅助治疗儿童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效果。方法选取医院确诊的74例ESE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单以抗癫痫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比较不同方法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治疗发育评分、脑电图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泼尼龙冲击疗法辅以治疗儿童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可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降低复发率,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女,6天,因发热2天于1985年11月2日入院。第一胎足月顺产,新法接生,其母产后第二天曾患“上感”发热2天余。体检:体重2400g,体温38℃,呼吸34次。皮肤轻度黄染,无皮疹。前囟2.5×2cm,平软。口腔粘膜无溃烂。两肺无罗音。心率160次,无病理性杂音,脐带已脱落,有脓性分泌物,肝肋下1.5cm。腰骶部略显红肿,左大腿外侧皮肤轻度硬肿。白细胞18000,中性粒细胞74%;淋巴细胞22%,嗜酸粒细胞4%。诊断为新生儿轻度硬肿症,上感? 住院后按硬肿症常规护理,给抗感染及支持疗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儿童缺锌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笔者对37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和28例年龄相当的健康儿童做了发锌测定,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照,同时将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服锌治疗前后的发锌变化作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1995年以来在我科就诊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儿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最小16个月,最大10岁。年均感染次数7~12次的21例,大于12次的16例。同时,选择与反复感染儿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28例作对照组。1.2 采集标本 取健康儿及反复感染儿治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小儿肝包虫病的新途径。方法:对在河南省发现的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生活在疫区与牲畜有密切接触史(河南籍2例。其祖父及父亲有同样生活史)。28例嗜酸细胞均明显升高,血沉明显增快。血清蛋白纸上电泳检查25例,白蛋白、β球蛋白降低者分别为21例和16例,γ、α1、α2球蛋白均升高者16例。X线腹部平片检查28例,显示细丝环状钙化影16例,弥漫性丛点状钙化影4例,隐约可见半月形钙化影8例。腹部肝区CT扫描11例与X线腹部平片检查结果相符(更清晰)。分别误诊为肝脓肿、慢性肝炎、肝癌和肝结核共12例,时间达4个月~3a。结果:2例晚期患者自动出院后死亡。经手术辅佐药物治疗的26例,治愈22例,死亡4例。结论:小儿肝包虫病的早期诊断新途径是(1)X线腹部平片或CT显示特殊钙化影者;(2)来自疫区与牲畜有密切接触史;(3)血嗜酸细胞明显升高(排除其他寄生虫病);(4)血沉增快(排除其他疾病);(5)血清蛋白纸上电泳白蛋白和β球蛋白降低,γ、α1、α2球蛋白均升高者。符合以上5项中第1项者,即可初步诊断,如果符合第1项再加第2项和第3项者即可确诊。如果具备了第4项第5项者更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俊枝 《临床医学》2007,27(8):91-91
目的探讨茵桅黄注射液联合金双歧片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8和观察组4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茵桅黄注射液5~7 ml次/,1次/d,静脉点滴,金双歧1片/d,分3次入温水或温牛奶中喂服,疗程5~7 d。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第1天胆红素下降值、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桅黄、金双歧联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