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6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88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51.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引导下Trucut穿刺活检技术(EUS-TCB)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穿刺活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EUS-TCB对12例患者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穿刺活检,其中食管黏膜下肿瘤4例,胃黏膜下肿瘤6例,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2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及其引导下的Trucut穿刺活检,穿刺获取的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观察穿刺部位的出血状况。结果对12例黏膜下病灶共穿刺36次,30次(83.3%)成功获取组织条块,6次(16.7%)穿刺未取得有效组织;7次(23.3%)穿刺获得的组织为片段状碎块,23次(76.7%)为完整的条状组织。病理检查证实食管鳞癌1例,食管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4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癌(印戒细胞癌)1例,十二指肠降段间质瘤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内镜引导下Trucut穿刺活检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获得满意的病理组织,对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枯否细胞,并探讨LPS刺激对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和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原位灌注、密度梯度离心和早期细胞换液等方法分离纯化大鼠肝枯否细胞(kupffer cell,KC),并采用墨汁吞噬和ED2染色试验对分离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TNF-α表达和分泌采用RT-PCR和酶联免疫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ELISA)检测.结果:成功分离和纯化大鼠肝KC,并经墨汁吞噬和ED2染色试验鉴定证实;LPS刺激KC细胞内TNF-α mRNA的表达较非刺激细胞(PBS处理细胞)显著升高(1.10±0.02vs0.09±0.01,P<0.001).另外,LPS刺激较非刺激KC培养上清液TNF-α蛋白的水平也显著升高(487.10pg/mL±5.56pg/mLvs39.41pg/mL±15.30pg/mL,P<0.001).结论:原位灌注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KC,LPS刺激可诱导其表达和分泌大量TNF-α.  相似文献   
53.
徐萍  娄晓丽  陈诚 《胰腺病学》2013,(6):395-398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与凋亡激活的关系.方法 将80只SD大鼠按随机表法分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ANP组)、假手术组、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组(DMSO组)、吡格列酮干预组(吡格列酮组),每组20只.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1 ml/kg体质量的方法制作ANP模型,吡格列酮组在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吡格列酮40 mg/kg体质量.术后1、3、6、12 h分批处死大鼠,收集胰腺组织.采用常规HE染色进行胰腺组织病理评分,采用TUNEL染色方法检测大鼠胰腺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胰腺组织PPARγ的表达变化,同时检测胰腺组织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 吡格列酮干预后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较ANP组大鼠有所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胰腺组织PPARγ表达水平为2.69 ±0.46,显著高于ANP组的0.75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3h组大鼠胰腺细胞凋亡指数为8.35 ±0.95,显著高于同时点ANP组的4.37±1.22;caspase 3的活性为9.24±1.78,显著高于ANP组的5.04±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吡格列酮干预后大鼠胰腺炎症减轻,PPARγ和caspase 3表达升高,胰腺细胞凋亡率升高.  相似文献   
54.
目的:评价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5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22)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n=23)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必净10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APCACHEⅡ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及C反应蛋白定量,记录28d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APCACHEⅡ评分,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28d死亡率也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的病理反应过程,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肝脏瘤样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年5月至2000年月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11例肝脏瘤样病变的临床,影像,手术及病理学资料。结果:概括本病具有以下特点,患者多为男性(9/11),发病年龄较轻,平均38.5岁,血清AFP一般正常,18%有肝炎感染证据。彩色超声和CT均提示肝脏占位病变,病理形态学呈良性改变,多数无肝硬化背景。结论:肝脏瘤样病变临床主要应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如能在手术前获明确诊断可密切随访外,均应积极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6.
咪唑安定对丙泊酚诱导需要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估咪唑安定预先给药对减少丙泊酚需要量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择期手术病人 1 2 0例 ,随机分为丙泊酚组 (A组 )、咪唑安定 0 0 4mg/kg +丙泊酚组 (B组 )和咪唑安定 0 0 6mg/kg +丙泊酚组 (C组 ) ,按丙泊酚剂量每组又分为 4个亚组 :A组分为 0 75、1 1 3、1 6 8和 2 5mg/kg 4个亚组 ;B和C组均分为 0 33、0 5、0 75和 1 1 3mg/kg 4个亚组。A组直接静注丙泊酚 ,B和C组分别静注咪唑安定 0 0 4mg/kg或 0 0 6mg/kg ,6min后静注丙泊酚 ,速度均为1 5mg/s。静注丙泊酚或咪唑安定后 6min内每分钟进行OAA/S评分 ,并记录BIS。结果  (1 )OAA/S与BIS具有显著等级相关 (r =0 81 9,P <0 0 1 )。三次模型拟合曲线可表示OAA/S与BIS之间的关系 (r =0 6 83,P<0 0 1 )。 (2 )以OAA/S =0分为判断丙泊酚效应指标 ,A组丙泊酚的ED50 和ED95分别为 1 0 9mg/kg和 1 6 4mg/kg ;B组和C组分别使丙泊酚的ED50 下降 5 2 3%和 6 0 5 % ,ED95下降 4 7 6 %和5 1 8%。 (3)静注丙泊酚后 1~ 2min ,BIS下降到最低值。与A组相比 ,B和C组使BIS降至相应值的丙泊酚需要量明显减少 ,同时BIS维持低水平的时间显著延长。结论 预先静注咪唑安定 0 0 4mg/kg可显著减少丙泊酚用量 ,并延长其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57.
麻文谦  张少成  李明 《中国骨伤》2008,21(6):483-485
脊髓损伤后功能重建有赖于脊髓结构的恢复,组织移植替代疗法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其种类多,包括周围神经、胚胎脊髓组织、细胞移植以及基因组织工程等,报道结果也不一,本文对近20年来脊髓损伤移植治疗的现状做一综述,旨在提高和加强对脊髓损伤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58.
黄珏 《医学综述》2012,18(11):1661-1663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是不同形式的胃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持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可引起黏膜上皮反复的退化和再生,从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起了一个引导作用,现就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9.
张红霞  何桂钧 《临床荟萃》2011,26(24):2117-2119,2122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比索洛尔。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校正后QT间期(QTc)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6.0%(37/43),对照组的有效率62.8%(27/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分别为(90.12±11.20)次/min和(65.87±8.34)次/min;而对照组分别为(89.93±10.98)次/min和(72.23±9.43)次/min。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心率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LVEF分别为(31.34±4.58)%和(48.03±5.48)%,对照组分别为(32.03±4.92)%和(40.38±5.29)%。治疗组治疗前后的QTC分别为(401.93±54.30)ms和(437.37±63.54)ms,对照组分别为(418.37±58.49)ms和(487.65±66.48)ms;两组LVEF和QTC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但治疗组LVEF较对照组增高更为明显(P〈0.01),而治疗组的QTC增高较对照组少(P〈0.01)。结论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疗效显著,比单独用胺碘酮效果好,使用安全,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5-氨基乙酰丙酸(5-ALA)诱导荧光光动力学对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血尿患者行5-ALA诱导荧光膀胱镜检查及活组织检查,以5-ALA膀胱灌注,2h后采用D-light光源系统进行膀胱镜检,对荧光阳性区域及白光下肉眼可见异常但荧光阴性区域进行活检,活检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果:31例患者中有4例荧光阴性且普通光肉眼观阴性者未活检。余27例患者共取活检96处,其中荧光阳性区域取活检89处(包括普通光肉眼观阴性区域35处),切缘取活检7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尿路上皮癌65处,阳性率为73.03%(65/89),非肿瘤性病变24例,假阳性率为27%(24/89),切缘活检7处为阴性。荧光下阳性而白光下阴性的肿瘤位点11处,切缘活检7处均为阴性。结论:5-ALA诱导荧光光动力学诊断对膀胱肿瘤有较高价值,能发现早期肿瘤,同时进行电切将更彻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