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69篇
  免费   1234篇
  国内免费   439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418篇
妇产科学   283篇
基础医学   538篇
口腔科学   93篇
临床医学   2536篇
内科学   1859篇
皮肤病学   513篇
神经病学   730篇
特种医学   581篇
外科学   2036篇
综合类   2914篇
预防医学   1241篇
眼科学   159篇
药学   2458篇
  7篇
中国医学   939篇
肿瘤学   36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347篇
  2020年   409篇
  2019年   361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292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668篇
  2013年   785篇
  2012年   999篇
  2011年   1048篇
  2010年   1061篇
  2009年   1280篇
  2008年   1197篇
  2007年   1270篇
  2006年   1084篇
  2005年   1078篇
  2004年   1037篇
  2003年   947篇
  2002年   965篇
  2001年   412篇
  2000年   548篇
  1999年   230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β—内酰胺族抗生素的化学合成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它在临床上展现出的卓越疗效以及它的奇特化学结构,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浓厚的兴趣,促使人们对青霉素化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尽管β-内酰胺族抗生素因其结构的立体专一性和化学不稳定性给化学合成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但随着有机合成化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边缘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使这族抗生素的各个重要分支都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在临床上所应用的β-内酰胺族抗生素除了少数几个是直接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如青霉素G、V等外,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对分离得到的天然先导产物的结构进行其化学修饰、化学转化而得,或者通过全合成的途径制取.本文仅就这些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2.
颅底介于头颅、颜面和五官之间,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通过.颅底病变包括肿瘤、外伤、炎症、血管和先天性畸形及后天性变性疾病,因此颅底外科是涉及神经外科、五官科、颌面外科、整形外科、头颈外科和肿瘤外科等学科的跨学科专业.  相似文献   
63.
国产 89SrCl2治疗肿瘤骨转移灶所致骨痛临床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验证上海科兴药业公司提供的89SrCl2 注射液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所致骨痛的疗效。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物 (英国Amersham公司生产的Metastron)对照 ,5个中心参加验证。对 90例原发病灶诊断明确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进行骨痛镇痛治疗 ,其中资料完整的Ⅰ组(验证组 ) 5 9例 ,Ⅱ组 (对照组 ) 2 9例 ,余 2例患者剔除。Ⅰ组中男 30例 ,女 2 9例 ,年龄 2 5~ 80 (5 9 95±13 80 )岁 ;原发性恶性肿瘤肺癌 2 1例 ,乳腺癌 2 4例 ,前列腺癌 12例 ,胃癌、肝癌各 1例 ;治疗前骨痛评分为 6~ 12 (7 5 9± 1 5 9)。Ⅱ组中男 11例 ,女 18例 ,年龄 35~ 91(5 8 93± 14 6 0 )岁 ;原发性恶性肿瘤肺癌 10例 ,乳腺癌 12例 ,前列腺癌 6例 ,胃癌 1例 ;治疗前骨痛评分为 6~ 9(7 14± 1 4 6 )。入选患者均以 14 8MBq静脉注射给药 ,疼痛得分大于 6 ,体力状况评分平均≤ 70分 ,患者预期生存期至少大于3个月。全身99Tcm 亚甲基二膦酸盐 (MDP)骨显像示多发骨骼放射性浓聚灶 ,并经实验室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治疗后观察 3个月。结果 Ⅰ组镇痛有效率为 6 2 71% (37 5 9例 ) ;其中无效占 15 2 4 %(9 5 9例 ) ,好转占 2 2 0 3% (13 5 9例 ) ,显效占 5 5 93% (33 5 9例 ) ,完全缓解占 6 78% (4 5 9例 )。Ⅱ组镇  相似文献   
64.
新药甲磺酸帕珠沙星的手性拆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新药甲磺酸帕珠沙星手性拆分的方法。方法:运用AD手性柱法和流动相添加剂法,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对分离的影响。结果:运用这两种方法,甲磺酸帕珠沙星都可以达到基线分离,相同条件下,柱温越低,拆分因子越大。结论:在分离甲磺酸帕珠沙星时,流动相添加剂法要优于手性柱法。  相似文献   
65.
文章针对目前医学生“网络成瘾症”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求达到标本兼治。最后提出三点预防医学生“网络成瘾症”的对策:一是高校及其附属医院要为医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二是呼吁家长关注医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三是建立和完善与网络社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医学生的网上行为。  相似文献   
66.
β-榄香烯诱导结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 β 榄香烯诱导结肠癌细胞的凋亡作用 ,探讨其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 β 榄香烯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采用光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及细胞周期。Fura 2荧光复合技术测结肠癌细胞内 [Ca2 +]i浓度。结果 β 榄香烯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β 榄香烯能够诱导结肠癌凋亡。在结肠癌细胞凋亡过程中 ,胞内 [Ca2 +]i明显升高 ,以凋亡早期更为明显。 1h时为 ( 2 5 6.18± 8.85 )n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 ( 12 7.81± 5 .18)nmol/L(P <0 .0 1)。结论 β 榄香烯对结肠癌细胞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与诱导凋亡有关。Ca2 +在 β 榄香烯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红景天苷对3T3-L1脂肪细胞糖代谢及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红景天苷对脂肪细胞糖代谢和细胞分化的影响,分析其改善糖代谢的可能机制.方法:检测红景天苷干预的脂肪细胞对 3H-葡萄糖的摄取,对红景天苷干预分化的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后通过比色法分析脂肪细胞分化程度.逆转录多聚酶联反应(RT-PCR)检测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过氧化物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PPAR-γ)、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 mRNA的表达. 结果:红景天苷组葡萄糖摄取率为110.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红景天苷明显抑制细胞分化及PPAR-γ、C/EBP-α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红景天苷促进3H-葡萄糖摄取,可抑制脂肪细胞分化,下调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8.
神经导航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于胶质瘤手术切除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 ,仅凭手术医生的经验决定切除范围 ,不但难以全切病灶 ,肿瘤复发率较高 ;且易损伤正常脑组织 ,造成手术并发症。由于在MRI图像上 ,胶质瘤与周边脑组织存在界限。这种特点为神经导航辅助胶质瘤手术提供了可能。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 :1997年 9月~ 2 0 0 1年9月 ,我们通过神经导航行胶质瘤手术80例 ,男性 48例 ,女性 32例 ;平均年龄40岁。病灶位于大脑半球 70例 ,深部(丘脑、基底节、侧脑室、胼胝体 ) 9例 ,脑干 1例 ;低级别 (WHOⅠ、Ⅱ级 ) 6 2例 ,高级别 (WHOⅢ、…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皮肤T细胞淋巴瘤 (CTCL)患者中是否存在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HTLV Ⅰ )的感染。方法 检测CTCL患者血清中的HTLV Ⅰ抗体以及患者外周血细胞和活检标本中的前病毒DNA。结果 PCR法检测CTCL患者外周血样 5 7例 ,其中HTLV Ⅰ前病毒DNA阳性患者 6例 ;ELISA法检测CTCL患者 5 4例 ,其中 1例为可疑阳性 ;Western印迹法检测CTCL患者 18例 ,其中HTLV Ⅰ抗体阳性者 4例 ,此 4例患者前病毒DNAPCR结果也为阳性。结论 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存在HTLV Ⅰ病毒感染 ,CTCL与HTLV Ⅰ有一定的关系。HTLV Ⅰ病毒感染可能是CTCL发病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70.
果酸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评价果酸(羟基乙酸)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掌握果酸治疗的适应证及方法。方法:应用浓度为20%、35%、50%、70%的羟基乙酸治疗24例痤疮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进行疗效观察。结果:23例患者完成治疗。4周后皮损减退率34%,有效率83%;8周后12例患者皮损减退率53%,有效率100%;12周后5例患者皮损减退率69%,有效率100%;炎性皮损减退率高于非炎性皮损。结论:果酸治疗痤疮至少需要4周,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