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50篇
内科学   79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194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54篇
  3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谢琦  牟一平 《浙江医学》2010,32(9):1362-1365
目的 观察免疫肠内营养(IEN)在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与标准肠内营养(SEN)和肠外营养(PN)作比较,评价术后IEN应用的优势.方法 将87例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PN组、SEN组和IEN组,每组2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第1、7、10天营养、免疫等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 IEN组术后第7、10天在提高术后营养、纠正负氮平衡和各项免疫指标等方面较SEN组及PN组有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IEN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EN组及PN组(P〈0.05).结论 全胃切除患者术后应用IEN对蛋白质合成及免疫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并能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2.
控制性降压用于鼻内窥镜手术已经非常广泛,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如单纯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静脉注射,或以上两种药物分别与艾丝洛尔、异丙酚或瑞芬太尼联合使用,虽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出现很多的并发症,如反射性心率增快、颅内压增高等.为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采用不同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观察鼻内窥镜术中的降压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药师对机械通气患者持续使用镇静药物丙泊酚引起的血脂升高进行药学监护。方法 针对一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在使用丙泊酚乳剂镇静过程中导致高脂血症的具体病例,临床药师在药学监护中适时提出干预意见,并进行分析总结,保障治疗顺利进行。结果 药师的建议被采纳,显示本例药学监护取得成功,对提高用药安全性、保证医疗质量大有裨益。结论 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保障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4.
于肖洋  楼志峰  孙蕾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166+1168
目的观察牙齿拔除后即刻种植修复的疗效。方法 109例牙齿拔除后患者行即刻种植修复(观察组),200例患者行单颗延期种植(对照组),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成功率。结果术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观察组成功104例,失败5例,成功率95.41%;对照组成功192例,失败8例,成功率96%;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即刻种植修复可成功应用于临床,并获得较高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内固定治疗多方向不稳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6例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闭合或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屈曲20°~40°位石膏托固定3周后逐步进行功能锻炼。结果26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2~50个月,26例均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6周。肘关节功能评价:优23例,良2例,可1例。无畸形愈合、感染、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多方向不稳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尽早复位及稳定固定骨折端,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6.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本病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随着现代医学检查设备的迅猛发展,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的检出率逐渐提高。早期发现和消除颅内动脉瘤是提高白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7.
颅脑外伤患者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颅脑外伤患者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的时程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39例作为颅脑外伤组;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颅脑外伤组静脉血在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2、3、5和7天获得.利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结果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1个月内死亡50例(36.0%),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6 h内开始升高,24 h内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6个时间点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分别为(10.5±4.3)、(14.7±6.9)、(12.4±5.4)、(10.0±4.6)、(7.8±3.8)、(6.0±3.0)U/ml,经协方差分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0.6)U/ml(P<0.001).经多因素分析,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OR 1.432,95%CI 1.194~1.719,P<0.01)是颅脑外伤1个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死亡组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重型颅脑外伤组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显著高于中型颅脑外伤组(P=0.002).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与入院时GCS评分显著负相关(P<0.05).经多无线性同归分析,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与入院时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P=0.019)和D-二聚体浓度(P=0.012)显著正相关.ROC曲线辨别了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的预测界值(12.2 U/ml),对预测颅脑外伤1个月内死亡有较高的灵敏度(72.0%)和特异度(85.4%).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的曲线下面积(0.847±0.037)小于GCS评分(0.917±0.023)的曲线下面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结论 颅腩外伤后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升高,可能参与脑损伤的炎症反应和凝血级联反应,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同期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微创手术方法 .方法 对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5例同时性结直肠癌伴肝转移的典型病例,采用5种不同形式的微创手术方法 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均行腹腔镜结直肠肿块切除,对不同肝转移灶1例开腹切除,1例腹腔镜辅助下切除,1例完全腹腔镜下切除,1例腹腔镜下切除+射频消融,1例综合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77 min,平均出血量126 ml,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为48~72 h,住院时间平均7 d.随访10~27个月,肝脏转移灶复发1例,死亡1例.结论 微创手术方式同期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39.
随着B超及CT等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肾囊肿的诊断率也随之提高。临床上对于4cm以下的单纯性肾囊肿多不作处理,对于4cm以上或有并发症的肾囊肿既往多采用经皮囊肿穿刺注射硬化剂或开放性囊肿去顶术治疗。90年代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正成为肾囊肿治疗的主要方法,该方法损伤小、手术彻底、不易复发,效果较满意,术后基本无复发或仅极个别复发。  相似文献   
40.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中由于手术操作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循环参数的影响因素很多,血压、心率等临床体征很难作为判断麻醉深度的依据.麻醉医生往往凭经验对麻醉药物进行调整,可致麻醉深度处于不稳定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