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22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14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目的,临床研究应用西咪替丁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方法主要选取所在部队卫生队收治的44例急性胃肠炎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4d的临床药物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痊愈者为16例(72.7%),总有效率90.9%;而对照组患者中痊愈者为5例(22.73%),总有效率68.18%;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临床实践研究,采用西咪替丁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不仅针对性强,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同时临床应用方便,价格低廉,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回顾性调查我院老年住院患者潜在的不适当用药情况。方法以Beers判断标准(2012版)为依据,对我院350份65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病例进行评价,分析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78岁,平均用药数量16种,64例(18.3%)存在潜在不适当用药,12例(3.4%)存在与疾病状态相关的潜在不适当用药。结论老年住院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临床的重视,以保证老年人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3.
94.
背景:后路椎间融合器是治疗脊柱椎间盘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应用后路椎间融合器除因为适应证选取及手术操作不当等原因外常常会因为设计上的不合理而引发融合器沉陷、移位等并发症。目的:通过回顾脊柱融合器的产生、发展和其他学者对后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生物力学环境的研究对融合器进行优化设计。方法:以"后路椎间融合器,沉陷,设计,植骨融合,生物力学"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2月有关文章。纳入后路椎间融合器的优化设计有关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18篇文献同时查阅《现代脊柱外科学》《脊柱内固定手术学》等相关专著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经过优化设计后,终板后外侧较高的强度可以保证融合器植入椎间后防止融合器陷入椎体,同时又显著增加了融合面的面积,进一步降低应力遮挡,可以提高融合率,加速融合进程,减少沉陷、移位等并发症的产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北京老年医院明确诊断的TBM患者60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TBM患者31例(老年组)和中青年TBM患者29例(中青年组)。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包括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脑脊液检测、颅脑CT和(或)MRI、误诊情况、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老年组患者颅内压低于青年组(P=0.000);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也低于青年组(P=0.001)。老年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41.9% vs 17.2%,P=0.037),误诊率高于中青年组(51.6% vs 24.1%,P=0.029),治愈率低于中青年组(54.8% vs 79.3%,P=0.044)。结论 老年TBM患者颅内压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较少、脑梗死发生率高、误诊率高、治愈率低,临床上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6.
目的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在开始透析第1年的生存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6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新入北京老年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开始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56例,所有患者随访观察1年,并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先进行组间比较,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危险因素。结果随访观察1年后,56例患者中死亡22例,我院继续透析30例,分别归入死亡组和存活组,第1年内死亡率达39.3%,前3个月死亡率达17.9%;两组患者在合并糖尿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G公式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主观全面评估(SGA)法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进入透析时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透始肾小球滤过率、透始血清白蛋白、透始C-反应蛋白、透始SGA评分为老年MHD患者进入透析第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透始合并心力衰竭为最危险因素;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54.5%)和脑血管病(22.7%)。结论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是新入MHD患者的主要人群,其开始透析后1年内特别是3个月内死亡风险最高,心血管疾病为死亡的首要原因。关注并积极控制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提高老年MHD患者的早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老年血行播散型肺结核(DPT)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入选2006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北京老年医院感染疾病科进行治疗的DPT患者96例。根据年龄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老年组(n=42)和非老年组(n=54)。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转归。结果老年组患者合并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66.7%vs 24.1%;P=0.000)。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的结核菌素试验(PPD)阳性率、血红蛋白含量和白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而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加(P0.05)。老年组患者的误诊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45.2%vs 24.1%;P=0.029)。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降低(52.4%vs 77.8%;P=0.009),而死亡率显著增高(11.9%vs 1.9%;P=0.044)。结论老年DPT患者治愈率低,误诊率和死亡率高,临床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98.
阴道排出物病理诊断浆液性砂粒体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38岁。尿频、下腹痛 1年余 ,月经不调 1年 ,外院诊断“盆腔结核”于 2 0 0 1年 1月 2 3日收入院。入院时患者感乏力 ,饮食、睡眠差 ,体重减轻 3kg,有腹水。患者月经史 1 4 (5~ 6) / (2 5~ 2 8)d ,量中 ,无痛经。 1年前出现月经周期缩短为 2 3d ,月经量比以往稍增多 ,并有痛经。末次月经时间 :2 0 0 1年 1月 1 0日 ,持续 4d ,有痛经。已婚 ,妊 3产 2 ,顺产 ,末次分娩时间为 1 986年。 1 3年前做人工流产术 1次 ;1 1年前患“结核性腹膜炎” ,经治疗病情稳定。入院后行腹穿 2次 ,抽出大量血性腹水 ,为渗出性 ,未作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中使用不同粘度骨水泥后椎体弥散程度的差异。方法:95例胸腰椎新鲜骨折患者,随机分组,A组46例和B组49例,A组使用低粘度骨水泥,B组使用高粘度骨水泥。均行椎体成形术,术后均进行CT扫描,计算椎体内骨水泥的弥散体积及弥散系数,并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体积、弥散系数及渗漏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有着相对较低的渗漏率,而在骨水泥分布形状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高、低粘度骨水泥的椎体成形术均能有效弥散到上下终板和椎体中心,具有相似的弥散系数,但高粘度骨水泥弥散多呈实心团块状,而低粘度骨水泥多呈蜂窝状,且高粘度骨水泥由于渗漏率较低,具有相对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评估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骨科住院有症状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PKP术的189例患者为PKP组,行PVP术的173例患者为PVP组,随访1年,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以随访时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25例患者为病例组,未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337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362例患者,PKP和PVP两种术后均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明显减低,两种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75,95%CI:1.040~1.112,P<0.001),骨密度T值减低(OR=0.576,95%CI:0.351~0.946,P=0.030),骨水泥渗漏(OR=2.284,95%CI:1.200~4.344,P=0.018),术后矢状位Cobb's角过度矫正(OR=1.188,95%CI:1.124~1.255,P=0.009)是OVCF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KP和PVP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以提供效果相当的疼痛缓解率,两种术式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骨密度T值降低、骨水泥渗漏(椎间盘内渗漏)和术后局部矢状位Cobb's角过度纠正是OVCF术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