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7篇
中国医学   13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针灸在治疗胃肠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传输型便秘等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中枢核团参与针灸调节胃肠系统功能的作用机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进行归纳整理后发现,针灸对胃肠功能的调节涉及杏仁核、室旁核、蓝斑核、中缝大核、迷走神经背核等脑区,其中与边缘系统脑区关系最为密切。但目前研究多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对涉及核团的相互作用研究相对较少,中枢核团对针灸调节胃肠功能的主次关系尚不清晰。因此引入更先进的脑功能成像技术从脑区功能异常角度观察中枢核团与针灸调节胃肠功能的相关性也应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2.
《山东中医杂志》2017,(5):407-410
目的:研究加味膈下逐瘀汤抗肝纤维化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及加味膈下逐瘀汤组,每组10只。秋水仙碱组按1 mg/kg药量给予秋水仙碱,加味膈下逐瘀汤组按生药量8.2 g/kg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分别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考察各组肝脏指数、血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并进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膈下逐瘀汤组大鼠肝纤维化明显改善,肝脏指数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层粘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水平降低,清蛋白(ALB)和总蛋白(TP)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加味膈下逐瘀汤能明显改善肝脏病理损伤程度。结论:加味膈下逐瘀汤能有效减轻肝纤维模型大鼠的肝脏损伤,降低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索明代推拿治疗小儿脑瘫的操作法及选穴规律。方法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明代小儿推拿的8本代表性著作进行全文阅读,采用数据挖掘方法以及SATI以及UCINET、NetDraw等数据挖掘方法,计算脑瘫相关操作法的支持度、中心度,对脑瘫相关的操作法及选穴进行可视化中心度分析。结果 8本具有代表性著作中,共有27个小儿脑瘫相关推拿处方,所采用的操作法共有33个,总频次为146,推三关、补脾经、运八卦、分阴阳等使用的频率依次为66.67%、55.56%、51.85%、51.85%。其所选穴位多为小儿特定穴。结论 明代小儿推拿在脑瘫的推拿治疗中,根据不同的中医症候表现选用不同的操作法,高频操作法为推三关、补脾经、运八卦、分阴阳等,选穴特性以小儿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44.
目的:通过对近10年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分析2006至2016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针灸治疗为主或者针灸联合其他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文献,得到相关文献83篇,分析其选穴规律。结果: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腧穴是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太溪和脾俞;腧穴所属经脉主要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腧穴主要分布位置在下肢及背腰部;特定穴类型广泛,以五输穴、交会穴及背俞穴为多。结论: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肯定,有循经选穴、分部选穴、辨证选穴和特定穴选穴的特点。  相似文献   
45.
热证禁灸被多数医家所认可,但笔者通过对清代及清以前"热证可灸"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热证亦可用灸。灸法是分补泻的,不仅可以助阳,亦可宣散毒火。其作用机理为"火郁发之"和"以热行热",临床运用可涉及内科的表热证、里热证,外科的疮疡、痈疽、妇科的赤白带下、产后虚热,儿科的高热不退,五官科的目赤肿痛、舌齿腐烂、聤耳等疾患。热证用灸是毋庸置疑的,但临床时应辨证施治,方能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6.
滑寿是元末明初卓有成就的医家,撰著《十四经发挥》和《难经本义》,其针灸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将任督二脉与十二正经合论为十四经,首次提出了"十四经脉"的概念;明确了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丰富和完善了奇经八脉理论;厘定腧穴657个,绘制经穴图谱16幅,编写腧穴歌诀;注释《灵枢·经脉》和《难经》,训释名物,多有新意。其针灸学术影响从古至今,且远及日本和朝鲜,为针灸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7.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有"五脏六腑之海""血海""十二经之海"之称,与气血的关系密切。从中国古代哲学之"气"、中医学之"气"及冲脉与气的关系进行论述,并结合张锡纯冲脉病案,对冲脉的生理、病理、临床应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古人对冲脉"动"的因素归因于气的作用,"气动"为冲脉的外部特征,"气动"是认识冲脉实质的关键,即古人对冲脉的认识主要是从"动"上观察命名的,冲脉"气动"之气主要是元气。对更深刻地认识冲脉的循行、起源部位、病证,特别是在临床治疗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8.
目的 :通过对近十年针灸治疗银屑病的临床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银屑病的取穴规律,以期为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5~2014年国内针灸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文献,将纳入文献的腧穴按照选用频率及归经、经络选用频次、腧穴分布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银屑病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手阳明大肠经;使用总频次最多的是肺俞穴,其次为曲池穴;腧穴分布主要集中在背部。结论:针灸疗法治疗银屑病疗效确切,且遵循循经取穴、辨证和局部取穴的取穴规律。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电针"夹脊"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对心肌细胞色素P 450(CYP 450)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夹脊组、内关组、阳陵泉组、曲池组,每组1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电针预处理组造模前针刺相应穴位30min,每天1次,治疗7d。观察各组造模前后ST段位移值,ELISA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微板法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RT-PCR法检测心肌CYP 450相关基因cyp 1a1、cyp 2b2、cyp 2c11、cyp 4a2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心电图ST段位移值变化,结扎30min后,夹脊组、内关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再灌注30min后,内关组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K-MB及LDH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夹脊组、内关组、阳陵泉组血清CK-MB及LDH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与夹脊组比较,曲池组血清LDH显著升高,曲池组及阳陵泉组血清CK-MB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cyp 1a 1、cyp 2b2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cyp 2c11mRNA表达量降低(P0.01);夹脊组、内关组、阳陵泉组与模型组比较,cyp 1a1、cyp 4a2mRNA表达量降低(P0.01),cyp 2b2、cyp 2c11mRNA表达量升高(P0.01);内关组与夹脊组比较,cyp 1a1mRNA表达量降低,cyp 2b2mRNA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预处理能够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中血清心肌酶的产生,降低心电图ST段,上调心肌CYP 450表氧化酶cyp 2b2、cyp 2c11mRNA表达量,下调ω-羟化酶cyp 1a1、cyp 4a2mRNA表达量,从而起到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对比电针与手针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雪旺细胞、髓鞘及线粒体等结构形态学影响,探索电针治疗面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每组10只。经面神经压榨复制面神经损伤模型。电针组取"地仓""下关""太阳""阳白"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手针组选穴同电针组,每10min平补平泻捻转手法行针1次,留针30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28d。每7d进行1次面肌运动评分,28d后电镜观察各组面神经超微结构。结果:治疗后,假手术组与正常组比较各项结果未见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在面肌运动评分、超微结构形态学变化以及单位面积轴突数目、髓鞘厚度、轴突面积等方面均差于正常组(P0.05);两治疗组面肌运动评分、超微结构形态学变化以及单位面积轴突数目、髓鞘厚度、轴突面积均好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各项结果均好于手针组(P0.05)。结论:在面神经损伤的治疗中,电针比手针更能促进轴浆线粒体增殖、髓鞘恢复以及轴索再生,这可能是电针治疗面神经损伤效果优于手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