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9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9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2篇
内科学   385篇
神经病学   442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63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评估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技术半月节温控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间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收治的85例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头像重建,了解颅骨的基本形态,明确卵圆孔位置与角度和周边重要解剖结构并设置靶点及穿刺路径,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明确痛觉区域所在的三叉神经分支,行经皮半月节温控射频治疗,记录穿刺情况,并且记录穿刺及射频热凝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口述疼痛缓解率(0%~100%)在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当天、术后一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分析,同时评估患者术后的面部麻木程度,评估此手术对TN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85例患者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下均顺利完成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为100%,根据术前诊断选择对应的三叉神经分支进行精确定位后行温控射频治疗,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刺相关不良事件如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等。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半月节射频治疗技术可极大提高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明确三叉神经的不同分支并进行精确定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并降低手术并发症,表明此项技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
目的评价显微外科手术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有效性、复发率以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确诊的38例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SDAVF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5.3±6.8)岁。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30例)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组(8例)。通过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复发风险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中,22例(73.3%)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4例(13.3%)术后临床症状加重,4例(13.3%)术后症状无明显变化。该组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者2例(6.67%),其中硬膜外血肿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1年影像随访均未见复发。血管内栓塞治疗组中,5例(62.5%)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12.5%)术后临床症状加重,2例(25%)症状好转后又加重至术前水平,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复发后转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该组患者未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两组在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0.266,P=0.790 3),而在复发风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211,P=0.004 2)。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是治疗SDAVF的有效方式。显微外科手术较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复发率低,但并发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观察癫痫手术切除脑病变中,重度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FCD Ⅱ B)与皮层错构性癫痫相关肿瘤(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两者的形态学变化及相瓦关系.方法 手术切除脑癫痫病灶,新鲜标本进行测量、切开、照相,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按脑皮质发育不良的病理诊断标准分类.应用一组免疫组化和特染指标协助诊断.结果 在133例癫痫脑病变切除病例中,典型FCD Ⅱ B者5例,皮层错构性癫痫相关肿瘤6例.在5例FCDⅡB中,存在重度脑皮层分层紊乱,典型的不成熟神经元、巨大神经元、异常神经元和气球样细胞.在6例脑皮层错构性癫痫相关肿瘤中,同样有以上病变,另外出现胶质神经元瘤样增生,DNT有黏液性背景、胶质增生及神经元减少.结论 FCD Ⅱ B与皮层错构性癫痫相关肿瘤有许多相似的病理变化,两者可能是癫痫脑病理谱系的连续病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氙CT结合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动力学评价在缺血性腩血管病血流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有完整的术前、术后氙CT结合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进行脑血流量测定及脑血管储备功能评价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术前25例患者静息状态下患侧局部脑血流量<40 ml·100 g~(-1)·min~(-1),较对侧明显降低(P<0.001);患侧血管扩张能力<30%,低于健侧(P<0.001).术后25例患者吻合口全部通畅,静息状态下患侧局部脑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1),17例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氙CT结合乙酰唑胺负荷试验显示局部脑血流量轻度下降及脑血管储备功能不足者町能从血流重建手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95.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经额外侧入路44例,经眶-额外侧入路28例,经眶-颧-额-颞入路7例,经翼点入路3例。术中磨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顶及外侧嵴,切除侵入视神经管内的肿瘤27例;磨除鞍结节,经蝶窦切除鞍前壁肿瘤12例。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切除75例(91.5%),SimpsonⅢ级切除7例(8.5%);术后视力改善和稳定151只眼(92.1%),视力恶化13只眼(7.9%)。术后出现不同程度下丘脑症状2例,术后偏瘫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正确选择手术入路,采用熟练的显微颅底外科技术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保证。额外侧入路能提供良好的手术空间和视野,术后视觉症状改善明显。术中打开视神经管,仔细辨别并保护蛛网膜屏障中的小血管,是保障肿瘤全切除和术后视力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6.
目的总结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疗效、手术指征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均选择内镜下经鼻入路。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5例,SimpsonⅣ级切除1例。术后视力减退改善4例,加重1例;视野障碍改善1例,无变化4例;视力视野术后未查1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暂时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1例,死亡1例。随访5例,时间6个月~3年,经MRI复查肿瘤均无复发。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是鞍结节脑膜瘤外科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可达SimpsonⅠ级切除的优点。但本方法并不适合所有鞍结节脑膜瘤,需有严格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97.
目的确立内镜经鼻岩尖手术中序贯性组合式的解剖标志。方法通过内镜经鼻入路对3具(6侧)新鲜冰冻尸颅及5具(1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进行岩尖区解剖,观察入路过程中的解剖标志并拍照和摄像记录。结果内镜经鼻岩尖手术可按照入路过程分为5阶段,即鼻腔、鼻咽、鼻窦、翼腭窝、岩尖阶段。每一步骤中均可找到一组相对固定、在术中可作为路标的标志,分别为:鼻腔阶段标志、鼻咽阶段标志、蝶窦阶段标志、筛窦阶段标志、上颌窦阶段标志、翼腭窝阶段标志及岩尖阶段标志。结论内镜经鼻岩尖手术可根据术中依次涉及的腔隙,在每个阶段中参照一组解剖标志,而不是单一标志进行下一步操作。参照这些序贯性组合式的解剖标志,可精确和安全地进行内镜经鼻岩尖区手术。  相似文献   
98.
目的总结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7例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MRI特征和手术结果。结果 7例均表现为慢性双下肢麻木及无力,1例伴有神经根性症状;脊柱MRI显示6例病变位于胸椎,1例位于颈胸交界区;所有病变均达到手术全切,术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脊髓及神经根慢性受压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脊柱MRI示病变位于硬脊膜外脊髓背侧或一侧,且有经相应椎间孔向外生长的趋势;手术切除病变较为容易,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99.
癫痫病灶切除术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术中皮层脑电监测是定位和切除致痫病灶的重要手段,能够较清晰地显示癫痫棘波[1].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观察培养达24个月的神经干细胞(NSC)是否会发生永生化和恶变.方法 培养流产胎儿皮层来源的NSC.对培养超过24个月的NSC,分析其核型,检测其自我更新、增殖、衰老以及移植后的致瘤性等.检测其Bmi-1-p16INK4a/p14ARF基因通路的改变.结果 体外培养超过24个月的NSC自我更新旺盛,克隆形成率(14.89±4.75)%,显著高于正常培养8周NSC的(8.04±2.07)%;生长速度快,表现为传代1周后的新生神经球的直径为(85.98±30.24)μm,显著高于体外培养8周NSC的(15.97±9.97)μm.此外,培养超过24个月的NSC衰老细胞为(5.96±2.81)%,远低于正常培养8周NSC的(78.14±8.99)%;而且染色体数目异常,这些结果可以确定其发生了永生化.裸鼠移植未发现致瘤性,所以该细胞未发生恶变.此2株细胞中Bmi-1、p16INK4a、p14ARF基因均缺失.结论 体外长期培养的人类皮层神经干细胞能够自发永生化,表现为不进入衰老状态并不断增殖.其增殖不依赖于Bmi-1基因,而其不衰老状态可能和p16INK4a、p14ARF基因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