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静  林东红 《医学综述》2005,11(3):204-205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所介导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理学特征之一是.EOS增多。由EOS及其活性分泌产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mtein,ECP)等细胞因子和介质所引起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是哮喘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现仅就ECP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经正规激素治疗后频复发者(半年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3次以上)称为频复发性肾病.本病在儿科临床颇为常见,治疗较为棘手,至今国内尚无减少复发的有效办法.现代医学目前治疗手段较单一,主要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其消除蛋白尿虽较快,但仍易反复,且副作用大.我院儿科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经过大量临床实验及探索,提出以中医辨证施治配合治疗不但能提高疗效,减轻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副作用,巩固疗效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恢复阴阳平衡状态,下面就小儿频复发性肾病综合征不同时期中医辨治,肾病综合征水肿辨证用药特点,以及临床注意事项做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3.
肾康灵汤剂联合强的松治疗阿霉素肾病大鼠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康灵联合强的松治疗阿霉素肾病(adriamycin-induced nephropathy)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除正常对照组18只外,雄性SD大鼠48只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阿霉素5.5mg/kg建立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造模2周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强的松组、肾康灵组及肾康灵加强的松组,每组12只,分别予相应的药物灌胃治疗。于造模2周及治疗后1、2、3周收集尿液检测24h尿蛋白含量;从眼眶后静脉丛采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于造模2周和治疗3周后,取大鼠脾脏及肾脏,采用ActiveMotif的专利技术检测脾脏单个核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p65含量变化,并分析以上指标间的相关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小球足突改变。结果:单独应用强的松或肾康灵治疗后,大鼠NF-κB p65、TNF-α、NO及24h尿蛋白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0.01),融合的足突仅有部分恢复正常。肾康灵加强的松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单个核细胞的NF-κB p65含量(P〈0.01)、血清NO水平(P〈0.01)和24h尿蛋白的排出量(P〈0.05),并使融合的足突大部分恢复正常。肾康灵和强的松对血清TNF-α含量的降低无交互作用。结论:肾康灵加强的松联合治疗能延缓和改善阿霉素引起的肾损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的异常活化,减少血清TNF-α及NO等炎症性因子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24.
<伤寒质难>是民国时期沪上著名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学术思想的代表作,该书立足于人体本身,治人为主,倡导本体疗法及自然疗能,治病疗疚时以人为本,因而疗效卓越.  相似文献   
25.
陈蓉艳  林青  郑健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0):2179-2180,2182
目的采用标准化芯片操作规程比较弱电离子交换芯片(CM10)、金属离子整合芯片(I MAC)对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 MS)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1份健康体检者血清,每一个芯片类型都检测8孔。分析质谱峰的数量(S/N5、S/N2.5、S/N10),计算孔间变异系数(CV),通过比较这两个指标来评估两种芯片对血清蛋白组的检测能力。结果在合适的激光能量强度下,S/N5时,IMAC所测得的质谱峰有247个,CM10所测得的质谱峰有167个,两者的质谱峰平均CV值相近,均在20%左右。结论 IMAC有更好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分析儿童矮小症的病因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 83例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3例中 56例曾被误诊 ,误诊率 67.5%。误诊时间 3个月~ 1 0 a。按不同病因的临床特征分类为 :体型正常矮小 (生长速度可正常或减慢 ) ;体型异常 (体态不匀称或伴有外观畸形 )。结论 误诊原因在于矮小定义不清 ;未能进行生长发育监测 ;未及时发现生长迟缓 ;以及医生对病因分类及诊断思路不清 ,病史询问不详、未作家族史调查及仔细的体检 ,缺乏对遗传代谢病的足够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