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8篇
  免费   750篇
  国内免费   63篇
耳鼻咽喉   58篇
妇产科学   61篇
基础医学   145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636篇
内科学   102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95篇
外科学   276篇
综合类   827篇
预防医学   336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368篇
  4篇
中国医学   203篇
肿瘤学   1687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228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266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纪瑜  梁冠冕  胡泽盈   《护理与康复》2018,17(7):93-94
总结1例活体水蛭吸淤疗法治疗皮瓣静脉淤血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患者心理支持,重视操作配合,加强皮瓣血运的观察和感染的预防,以保证水蛭吸附成功。本例患者水蛭吸淤1d后停止,皮瓣血运得到显著改善,于术后第9天皮瓣存活出院。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在乙状结肠造口术后发生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患者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对20例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患者使用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进行护理,观察记录患者换药次数、间隔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等情况。结果20例患者伤口愈合有效率为100%,愈合天数为(22.50±2.61)d,换药间隔天数为(3.62±0.42)d,换药次数为(6.10±0.78)次。其中14例患者治愈,6例发生明显好转。结论针对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早期使用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有利于炎症消退,促进健康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血液学检测指标评估晚期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准确性。方法对杭州市肿瘤医院2014年1~9月收治的100例Ⅲ~Ⅳ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清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空腹血糖、乳酸脱氢酶、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氮和肌酐等指标进行测定,对PG‐SGA调查问卷进行回顾性分析,PG‐SGA量表评估其营养状况,评分为A级(n=70)、B级(n=8)、C级(n=22),对应将患者分为营养良好、中度营养不良(潜在性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以PG‐SGA评分作为标准,评估上述各项血液学检测指标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准确性。结果在PG‐SGA分级的A、B、C级之间晚期肿瘤患者血红蛋白和血清清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PG‐SGA A级与C级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级与C级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清蛋白PG‐SGA A级与B级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级与C级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检测指标在晚期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评估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川楝素对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MDA-MB-231细胞,采用0、6.25、12.50、25.00、50.00和100.00 nmol/L川楝素处理,绘制生长曲线.川楝素0、12.5和50 nmol/L处理72 h后,采用MTS法检测川楝素对MDA-MB-231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乳腺癌细胞凋亡和周期,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酶蛋白酶3(Caspase-3)、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ARP)和cleave-PARP表达.结果 川楝素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增殖(P<0.01).川楝素作用48、72和96 h的半数抑制浓度(IG0)分别为9.32、16.96和122.37nmol/L.川楝素能呈浓度依赖性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P<0.01),阻滞细胞在S期(P<0.01).以0、12.50和50.00 nmol/L川楝素处理MDA-MB-231细胞72 h,其早期凋亡率分别为8.12%、20.85%和67.21%,处于细胞周期S期的细胞占32.69%、47.90%和61.23%,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ARP减少,cleaved-PARP增多.结论 川楝素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和引起细胞S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紫杉醇通过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影响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方法 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紫杉醇低剂量组(0.25 μmol/L),紫杉醇中剂量组(0.5 μmol/L),紫杉醇高剂量组(1μmol/L).MTT法检测各组MCF-7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CF-7细胞周期变化;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各组MCF-7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紫杉醇低、中、高剂量组能显著抑制MCF-7细胞活力(P<0.05),且在48 h抑制程度最高(P<0.05),紫杉醇低、中、高剂量组都能使穿过滤膜进入下腔的乳腺癌MCF-7细胞数目显著减少[(98 ±9.78) vs (86.21 ±6.58)、(53.41 ±3.16)及(42.00 ±4.69),P<0.05];紫杉醇低、中、高剂量组能使G1期的细胞明显增多[(52.14±6.13)%vs (67.93±8.16)%、(72.32±3.67)%及(78.53±6.28)%,P<0.01],使G2期的细胞明显减少[(13.68±0.85)%vs(8.57±1.03)%、(5.30±0.89)%及(3.46±0.78)%,P<0.01];紫杉醇低、中、高剂量组中4E结合蛋白1(4EBP1)及mTOR磷酸化水平下降,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量也降低(P<0.01).结论 紫杉醇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与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与肿瘤组织K-ras基因突变率及两者的一致性,探讨外周血K-ras基因突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5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318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其中185例外周血标本和组织标本配对,检测其中K-ras基因突变,比较外周血和组织标本突变一致性,分析K-ras基因突变和患者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外周血标本中检测出37例突变(11.64%),组织标本中29例突变(11.28%),两种标本一致性为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671,P=0.000)。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与组织K-ras基因突变一致性较高,在无法获得组织学标本时可以检测外周血K-ras基因状态,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分析2004-2012年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Excel 2007软件对全国丙型肝炎疫情数据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丙型肝炎流行与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全国累计报告丙型肝炎发病数为1 024 195例,其中死亡1 075例,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率从2004年的3.03/10万上升至2012年的14.96/10万,年均增长率为22.09%;丙型肝炎发病数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由2004年的3.42%上升至2012年的14.60%;丙型肝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丙型肝炎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38∶1,男性病例多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病率最高的85岁以上患者为30.65/10万;丙型肝炎职业构成以农民最多,占37.50%。结论我国丙型肝炎发病率持续升高,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控制,切断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目前预防控制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信息化管理在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于2011、2013年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相继嵌入抗菌药物医嘱的相关干预程序,实施对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结果:通过信息化干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从25.7%降到19.2%(清洁切口使用率从98.4%降到11.4%),使用强度从24.7DDDs降到11.9DDDs(其中外科从26.2DDDs降到19.3DDDs),病原学送检率稳定在80%左右;医保专项扣款也明显减少。结论:抗菌药物医嘱的信息化控制有效规范了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行为,有助于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9.
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之一,骨转移瘤不仅会导致顽固性骨痛、病理性骨折等骨相关事件(SRE)的发生,还会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和死亡风险的上升。放射性药物内放射治疗具有疗效好、靶向性好和毒性低等优点。常用于治疗骨转移瘤的放射性药物主要是释放β粒子和α粒子的药物,其中释放β粒子的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应用较成熟,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释放α粒子的放射性药物越来越多地用于骨转移瘤的治疗,其在缓解骨痛、降低SRE发生率、延长总生存期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笔者仅就α粒子放射性药物在骨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0.
卫英  阮磊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4):593-595,610
目的探讨胸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特点。方法选取经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确诊的13例胸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3例中男性10例,女性3例。5例不典型类癌,1例典型类癌,2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神经内分泌癌未明确分型;1例伴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改变;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表现为较大肿块影(4.6~12.8 cm),形态多不规则(n=7),多数无包膜境界不清(n=8),密度多不均匀、肿瘤内坏死囊变明显(n=10),少见钙化(n=1),未见明显出血或分隔,增强后不均匀轻中度强化,3例伴胸腔及心包积液,侵犯纵隔内脂肪或心脏大血管(n=12),4例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合并远处转移。结论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多表现为大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不均匀强化和局部侵犯,坏死囊变常见,若合并库欣综合征多能明确诊断,CT检查有助于疾病分期,指导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