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32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44篇
  4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肺心病合并右心衰竭患者使用左西孟旦联合酚妥拉明对其心功能及B型尿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1月收治的82例肺心病合并右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门诊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单号,41例)和观察组(双号,41例)。对照组使用酚妥拉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心功能、B型尿钠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右室射血分数均较对照组高,B型尿钠肽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心病合并右心衰竭患者使用左西孟旦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心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17例,以采用倍他司汀治疗的57例患者为对照组,以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治疗2周后,研究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3.
34.
<正>阵发性心房颤动作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若不及时接受正确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发展可演变为永久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大部分患者左心房逐渐扩大[1]。阿托伐他汀具有抗心律失常、抗炎等作用,逐渐被应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本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9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胺碘酮、阿托伐他汀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285例次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及其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1998年 9月 12日 ,我院顺利开展了首例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手术 ,并成功用于血液透析。几年中相继挽救了很多急危重患者 ,并使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血液净化。期间不断总结经验 ,使其手术及使用并发症明显减少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998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治疗原发性腹壁疝的微创新方法——头侧入路的内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A)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患者2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1例,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中医院患者2例,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患者1例,共6例接受头侧入路的TEA手术的原发性脐疝患者的临床资料。阐述手术操作流程及技术细节,分析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成功分离中上腹腹膜外空间并置入大张网片加强修复脐疝缺损,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4 min(120~240 min)。术后伤口疼痛较轻,且术后第1天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2分(2~3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2 d(2~3 d)。术后1例出现脐部少量血清肿,观察后自愈,未影响手术效果。术后随访时间6~15周,未发现复发患者。 结论头侧入路的TEA术式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治疗中线原发性腹壁疝的一个选择,同时也是对TEA术式的一个补充。此术式扩大了TEA技术的适应证,避免了腹腔内置片修补术的弊端,值得向经验丰富的腔镜疝外科医师有限度推广。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皮肤病变的原因,总结术后皮肤状况评估后预防和护理措施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对心脏外科578例体外循环术后,发生压红、水疱等压疮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原因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对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改变体位,局部按摩,使用敷贴等措施,患者压疮情况均好转或消失。结论通过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全面详细的评估,加强对心脏术后皮肤的观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够防止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38.
【摘要】 目的 探讨左心耳形态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和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4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房颤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左房肺静脉血管成像或食道彩超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左心耳形态分为鸡翅形、风向标型、仙人掌型、菜花型。术后随访18个月,以消融术后复发为结局,分析左心耳形态对房颤复发的影响。结果 阵发性房颤57例(22.80%)复发,持续性房颤78例(41.05%)复发,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发率明显大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组患者左房前后径、左心房体积、左心耳体积均大于未复发组;左心耳形态学特征中,鸡翅型房颤复发率最高(37.26%),风向标型复发率最低(21.5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耳体积、持续性房颤及鸡翅型左心耳形态是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OR( 95% CI) 分别为1.348(1.009~1.801)、1.980(1.343~2.919)、1.687(1.021~2.786)。此外,服用ACEI/ARB类药物也有助于减少房颤复发。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房颤消融术后左心耳形态累计复发率依次为鸡翅型>仙人掌型>菜花型>风向标型(χ2=9.302,P=0.026)。结论 左心耳形态学特征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风险相关,ACEI/ARB类药物有助于降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