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彩色多普勒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下肢动脉病变中,糖尿病患者35例,显示血管内中膜增厚、毛糙,腔内粥样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示彩色充盈缺损,阳性率为70%;下肢动脉重度粥样硬化10例,动脉腔内多发性粥样斑块,CDFI示血管部分或完全闭塞;脉管炎4例,动脉内中膜增厚粗糙、迂曲,CDFI示血流束变细。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血管疾病的检查,临床证明是无创的检测手段,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已得到临床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腹部(腹膜腔、腹膜后间隙)良、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表现,评价CT扫描对诊断腹部原发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腹腔(包括网膜、系膜、韧带)和腹膜后间隙良、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肿瘤径线小,占位表现不明显;肿瘤径线大,占位表现明显,相邻器官、肠管、血管移位明显。肿瘤径线的大小与相邻器官、腹壁脂肪间隙结构是否完整对评价肿瘤的良、恶性有重要意义。依原发肿瘤的部位不同CT表现不同。结果11例原发腹腔、腹膜后间隙纤维组织细胞瘤CT定位准确。恶性肿瘤9/11例,良性肿瘤2/11例,CT良、恶性定性诊断正确9/11例。CT表现对组织类型评估正确4/11。结论CT对原发腹腔、腹膜后间隙纤维组织细胞瘤定位诊断较为准确,对判断良、恶性有很大帮助,对肿瘤组织病理类型的评估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王兆瑞 《中外医疗》2008,27(14):108-108
目的 探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 观察5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150个浅表淋巴结的纵径/横径(L/S)值.内部回声,CDFI和PW频谱特征.结果 良.恶性肿大淋巴结的L/S值分别为(2.07±0.2),(1.6±0.25).四项指标中L/S值及RI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 通过分析淋巴结超声测量的L/S值,结合淋巴结内部回声,CDFI和频谱分折,对淋巴结的良恶性鉴别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可作为淋巴结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院1997/2006年收治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5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加强对贲门失弛缓症致纵隔炎变的影象认识。方法:回顾总结临床确诊并手术证实贲门失弛缓症致纵隔炎变3例CT影象表现。结果:胸部纵隔炎变CT表现有:①纵隔增宽,边缘模糊,脂肪间隙密度增高;②纵隔蜂窝组织炎,脓肿形成;③纵隔、颈部气肿;①胸膜炎;⑤强化扫描纵隔炎变轻度强化。结论:纵隔炎变是贲门失弛缓症重要并发症之一,临床少见,主要由CT扫描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伴肥胖与非肥胖患者的代谢状态,了解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代谢紊乱的特点。方法 将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组55例(BMI≥25kg/m^2)和非肥胖组47例(BMI〈25kg/m^2)。测定血压(SBP/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GHbAlC)、血浆空腹胰岛素(F—ins)、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尿酸(BUA)。结果 肥胖组SBP、TG、LDL—C、F—ins、UAER、BUA明显高于非肥胖组,HDL—C较非肥胖组明显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C、FBG、GHbAlC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有明显的代谢紊乱。BMI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脂代谢、血压、胰岛素水平、血尿酸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的重要因素。对2型糖尿病伴有肥胖患者应予以重视,对其代谢异常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180例,对照组为30例。结果:随访观察1~5a,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颌下三角封闭P-转移因子(PTF)治疗RAU有显著疗效,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全身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各组的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不同,A组(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配比剂量400mg∶1mg);B组(配比剂量500mg:1mg);C组(配比剂量600mg∶1mg),观察对比各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术后苏醒质量等情况。结果 A组的苏醒时间,术后苏醒质量评分最佳,B组次之,C组的苏醒时间最长、苏醒质量最差,三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B组和C组均为10.0%,A组6.67%,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配比剂量为400mg∶1mg时麻醉效果最好,随丙泊酚浓度降低及瑞芬太尼浓度增加,患者苏醒时间逐渐缩短,苏醒质量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9.
输血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安全血液和安全输血,涉及到卫生行政部门、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无偿献血人群等方面,覆盖了从献血者招募、血液采集、检测、制备、储存、运输以及血液的配型、输注、疗效观察整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卫生行政部门规范临床输血管理,强化对血站和医疗机构血液监管;采供血机构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提高无偿献血服务水平,着力建设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建立和实施覆盖采供血和相关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血液质量和足量供应;医疗机构切实做到科学合理有效用血,培训输血相关人员,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安全、有效、节约用血。卫生行政部门、采供血机构和医院共同努力,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建立长效输血安全机制,提高血液质量和输血技术,确保血液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防治体会(附9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降低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方法对9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术中电刀的合理应用,彻底止血和淋巴管结扎,纤维蛋白胶的使用,重视术后切口的包扎,术中放置及术后适时拔除引流管,观察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本组仅9例患者发生皮瓣下积液,发生率为9.18%,均经细针穿刺后消失。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采取综合措施可降低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