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0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171篇
综合类   183篇
预防医学   76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48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痰液中检到一梨形单端丛鞭毛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科于 2 0 0 1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期间 ,两次从一门诊患者痰液中检到梨形单端丛鞭毛虫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摘要患者赵某 ,女 4 2岁。因反复咳嗽来我院就诊。主诉 :多浓痰 ,顽固咳嗽 ,不能平卧。查体 :无高热 ,血常规正常 ,痰液细菌普通培养和厌氧培养均为正常菌群生长  相似文献   
92.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阻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阿司匹林 (ASP)对阻抗血小板聚集 ,改善微循环的最佳用量。方法 采用ACT 2 0 0 0超高倍多媒体显微诊断仪对检查确诊的 12 0例血小板重度聚集患者 ,随机分成甲、乙、丙、丁 4组 ,其中甲组为对照组 ,乙、丙、丁 3组按组序分别给予服用不同剂量 (5 0mg/d、10 0mg/d、30 0mg/d)的ASP 1个月 ,用同法检查血小板聚集程度。结果 乙组治疗后与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χ2 =1.4 5 ,P >0 .0 5 ) ,丙、丁两组的治疗效果分别与甲、乙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χ2 分别为 35 .6 ,2 6 .7,38.6 ,2 9.4 ,P <0 .0 1)。而丙组和丁组之间比较 ,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χ2 =0 .13,P >0 .0 5 )。结论 每日服用 10 0mgASP为降低血小板聚集 ,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最佳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93.
目的对接受Miles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开展同质医疗健康教育模式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接受直肠癌Miles术治疗的86例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措施,观察组开展同质医疗健康教育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改善状况、满意程度情况以及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4.43±1.42)d。第1次造口排气时间(4.56±0.56)d和第1次造口排便时间(5.79±0.46)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9.53±1.26)d。第1次造口排气时间(6.36±0.52)d、第1次造口排便时间(8.52±0.43)d,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造口评估(90.69%)、造口用具选择(95.35%)、造口护理步骤(93.02%)和并发症评估掌握程度(97.6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造口评估(58.13%)、造口用具选择(65.12%)、造口护理步骤(60.46%)和并发症评估掌握程度(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健康宣教(9.46±0.57)分、服务态度(9.43±0.36)分、人文关怀(9.53±0.34)分、操作技术评分(9.52±0.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健康宣教(7.47±0.34)分、服务态度(6.45±0.53)分、人文关怀(7.41±0.46)分、操作技术评分(7.37±0.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直肠癌Miles术治疗的患者开展同质医疗健康教育模式可改善患者胃肠道功能,促进患者康复,满意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94.
目的 了解医院口服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 对医院2008-2010年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医院质子泵抑制剂用药频度呈快速上升趋势.结论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泮托拉唑肠溶片和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已成为医院口服质子泵抑制剂的首选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日益广泛.  相似文献   
95.
龚佳佳 《包头医学》2010,34(2):96-96
1临床资料 患者,男,19岁。学生,因腭部肿块半月余就诊。患者半月余前发现上腭前部小肿块,约黄豆大小,有疼痛感,偶有流脓,曾自行口服消炎药,效果不佳。专科检查:上腭前部距上腭侧龈缘2cm处有一约10mm×7mm大小肿块,质软,色红,压痛(+),边界清,压之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溢出,上近中邻腭面龋洞,探(-),牙髓活力检测无反应,叩(+),Ⅰ度松动,唇侧牙龈无红肿,有牙痛史,诊断为上根尖周脓肿。  相似文献   
96.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与坦索罗辛联合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通过NIH-CPSI评分、前列腺按摩液(EPS)检查,筛选出240例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组(80例)、联合组(80例)和坦索罗辛组(80例)。所有患者均行入组前、治疗后第8周随访并进行NIH-CPSI评分、EPS WBC计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估。结果:左氧氟沙星联合坦索罗辛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的有效率为83.8%,优于其他两单剂治疗组(P<0.05),该组疼痛或不适症状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NIH-CPSI总分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1),疗效亦优于其他单剂治疗的2组(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的WBC计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单剂组治疗前后EPS中WBC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药物的耐受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坦索罗辛能更有效地缓解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的疼痛不适和排尿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耐受性较好,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完善基础护理,药物治疗,继发性脑积水的管理,阻碍意识恢复药物的调整,高压氧治疗,感觉刺激。结果经过2个月的综合康复治疗,50例意识障碍患者共有29例患者转为清醒,治疗前后意识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阻碍意识恢复不利因素的正确管理、防止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8.
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同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2007年11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6例.其中单椎体骨折20例,双椎体骨折3例(2例为跳跃性骨折,1例为邻近骨折).骨折脱位3例;按AO分型:A1.2型2例,A3.1型16例,A3.3型5例,B1.2型3例;载荷评分为4~7分,平均5.9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4例,D级3例,E级14例.除1例跳跃性骨折的L1部位为4钉单节段固定外,其余伤椎部位均采用6钉三椎体固定,同时作单节段植骨融合.结果:伤椎置钉均顺利完成,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无切口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随访12~27个月,平均15.5个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末次随访时Cobb角(除外2例跳跃性骨折的L4部位)由术前的110°~47°(平均24.5°)矫正至-2°~19°(平均6.2°);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丢失10%~49%(平均37.7%)恢复至正常高度的85%~100%(平均92.7%);椎管占位(A3.1型16例及A3.3型5例)由术前的11%~62%(平均35.7%)恢复至0~13%(平均5.2%).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
合并膝内翻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畸形者行膝关节置换时膝内翻的矫正方法。方法172例(190膝)合并内翻畸形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前测量膝内翻角、关节面夹角、胫骨角、胫骨内翻角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其内翻角为8°~21°,参考关节面夹角、胫骨角及胫骨内翻角确定膝内翻的类型,术中根据膝内翻的类型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应的胫骨截骨及适度的软组织松解。结果出现切口感染2例(2膝),1例为急性感染,1例为迟发性感染,2例均经清创、假体取出并膝关节融合术后痊愈。术后内翻矫正157膝,仍有膝内翻33膝,内翻角3°~9°(4.8°±0.9°)。165例(182膝)获得随访,时间8~90(40±3.5)个月。末次随访时除2例感染外,余膝关节活动度为:伸直0°168膝,伸直受限&lt;10°11膝,伸直受限11°~15°3膝;屈曲90°~130°。临床及X线检查未见明显松动迹象。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12~57(30±5.5)分提高到76~89(79.2±4.3)分。结论术前明确膝内翻的类型及构成因素,术中采取针对性操作进行适度的软组织松解及正确的截骨,是全膝关节置换膝内翻获得矫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0.
随着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1],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2,3],成为脊柱外科重要的手术方式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