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0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171篇
综合类   183篇
预防医学   76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48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原发性睾丸胚胎癌(PTEC)的临床特点和MRI/CT表现,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睾丸PTE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7例PTEC患者表现睾丸渐进性肿大1周~5个月,质硬7例,表面结节感6例,光滑1例;肿瘤最大径7 ~ 10 cm,7例均因有出血、坏死,MRI或CT表现为混杂不均匀信号或不均匀密度,4例CT检查见条形钙化,附睾或精索受累2例,后腹膜腔淋巴结转移4例,远处脏器转移4例;7例PTEC中Ⅰ期1例,Ⅱ期2例,Ⅲ期4例;全部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后腹膜淋巴结清扫术.结论 睾丸胚胎癌生长快,体积巨大,转移早,其临床和MRI/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MRI/CT对睾丸胚胎癌的诊断和临床分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女46例;年龄27~72岁,平均51.6岁。其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1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L3,4 5例,L4,5 42例,L5S1 1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0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2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椎间融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角。对比两组病例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程度,并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神经根或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功能恶化现象。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在椎间隙高度方面,两组病例术后5 d与术前相比,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 d相比,均获得良好的维持。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或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可、植骨融合率高、恢复快、临床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方式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操作步骤少,不需要特殊器械,因而,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可在部分腰椎单节段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中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 1例,L3,4、L4,5 30例,L4,5、L5S1 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A组为93.5%,B组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部分腰椎双节段病变病例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4.
目的:比较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与双侧椎弓根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下腰椎病变的3年随访结果。方法手术治疗62例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其中30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A 组),32例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B 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 A 组优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腰痛 VAS 评分与 JOA 评分:术后各时点(术后1周和术后6、12、24、36个月)两组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与双侧椎弓根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治疗下腰椎病变3年随访疗效均满意;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5.
总结了69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主要措施包括进行心电监护,建立大血管静脉通路,使用改善患者心血管循环的药物,并绝对卧床休息、吸氧等。认为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熟练掌握有关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识别转律时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图形,并全面掌握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机制和注意事项及配制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同时进行结直肠切除术和肝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3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治疗方案和1∶1配对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24例和开腹组24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详细信息、肿瘤相关参数和术后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手术平均时间为290 min,明显长于开腹组手术平均时间244 min(P=0.008)。腹腔镜组估计失血量为325 ml,多于开腹组估计失血量250 ml(差异无显著性,P=0.35)。但是腹腔镜组开始进食软食时间(3.0 vs 4.5,P0.001)及术后住院时间(8.0 vs 10.5,P=0.001)明显缩短。腹腔镜组总体并发症率较低(17%vs 42%),但该差异无显著性(P=0.06)。腹腔镜组I、II级并发症(4%vs 33%,P=0.02)明显少于开腹组。结论腹腔镜下同时进行结直肠切除术和肝切除术安全可行,其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37.
目的评价奥扎格雷钠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11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4.55%)高于对照组(49.09%)(P<0.01)。治疗后,两组hs-CRP和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hs-CRP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佳,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和IL-6水平。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宫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3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实验组1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宫内膜干细胞治疗。分别在治疗后1、6、12个月检查各组患者肝脏功能、甲胎蛋白、胆碱酯酶、肝纤维化、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病毒学应答、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1、6、12个月,实验组患者ALT、AST、TBIL、ALB、肝纤维化系列(LN、HA、PC-Ⅲ、Ⅳ)、CHE、PT等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ALT:F实验组=11.432,F对照组=8.231;AST:F实验组=13.197,F对照组=9.732;TBIL:F实验组=10.964,F对照组=8.692;Alb:F实验组=2.846,F对照组=3.691;CHE:F实验组=67.428,F对照组=70.285;LN:F实验组=20.462,F对照组=16.390;HA:F实验组=30.421,F对照组=23.521;PCⅢ:F实验组=23.532,F对照组=17.397;IV:F实验组=20.386,F对照组=15.496;PT:F实验组=1.752,F对照组=0.950。P均〈0.05);治疗后12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均较治疗后6月显著增加,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所改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宫内膜干细胞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功能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毒应答率高,短期观察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9.
患者男性,62岁,因反复咳嗽咳痰2年,加重伴胸闷气急4月入科.2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受凉后咳嗽,咳少量白粘痰,4月前咳嗽加重,咳少量白粘痰,伴轻度胸闷、气急,有时有喘鸣,1月来咳嗽、气急进一步加重,不能平卧,自觉无痰血、发热.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仰卧位经臀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效果。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636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接受仰卧位经臀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结果:输尿管下段结石碎石率达100%;一次ESWI.结石排尽率593例(93.2%);二次ESWI。结石排尽率40例(6.3%),总排石率99.5%;二次ESWI,后有结石残留3例(0.5%),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并改其他手术治疗。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结论:仰卧位经臀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安全、有效,可避免肠道损伤.应是输尿管下段结石的首选体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