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1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观察美式整脊疗法联合骨盆稳定性训练治疗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骨盆旋移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6例。2组患者均给予美式整脊疗法干预,每周治疗2次(每3天1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骨盆稳定性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7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执行弯腰触地、站立10 min及慢步5 min期间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采用中文版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美式整脊疗法联合骨盆稳定性训练治疗骨盆旋移综合征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疼痛,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体针加围刺胼胝体对2型0级糖尿病足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1、2、3、4、5、6月后静脉血中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血栓素B2(TXB2)的影响,评估其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为对照组,二组为针刺组。应用放免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在接受各自治疗方案1、2、3、4、5、6月后静脉血中6-keto-PGF1a、TXB2的数值。结果:对照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各项指标在治疗1、2个月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后续治疗3、4、5、6月后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刺组中6-keto-PGF1a、TXB2的变化与时间之间呈现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体针加围刺胼胝体3个月以上对2型0级糖尿病足患者6-keto-PGF1a、TXB2的影响确切,能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发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3.
目的:比较低频电穴位刺激与常规西药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组、药物组及安慰剂组,每组40例(安慰剂组剔除1例)。低频电刺激组采用低频脉冲电治疗仪对大椎、肾俞穴进行刺激,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药物组口服艾司唑仑,每次1mg,安慰剂组口服淀粉胶囊,每次1粒,均为每晚睡前服用,连续口服15天为一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均降低(均P0.01),低频电穴位刺激组、药物组较安慰剂组评分降低更显著(均P0.01);低频电刺激组、药物组和安慰剂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38/40)、92.5%(37/40)和17.9%(7/39),低频电穴位刺激组、药物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均P0.01)。结论: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安全有效,与口服艾司唑仑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34.
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的特点、疗法的分析、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电针五脏俞对失眠大鼠睡眠时间及脑内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五脏俞治疗失眠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地西泮组,每组10只。采用氯苯丙氨酸诱导构建失眠大鼠模型。电针组予以电针"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频率60 Hz,强度1 mA,10 min/次,西药组予以地西泮灌胃治疗(0. 92 mg/kg),均每日1次,共治疗6 d。评估各组大鼠睡眠持续时间变化,HE染色检测治疗后大鼠海马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下丘脑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PBR)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持续时间显著缩短、体质量下降(P<0. 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及地西泮组大鼠睡眠持续时间增长、体质量增加(P<0. 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排列不规则,下丘脑5-HT、5-HIAA、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 05),海马组织中PB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 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地西泮组海马组织神经元数量增加,细胞排列逐渐规则,下丘脑中5-HT、5-HIAA、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 05),海马组织中PB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 05)。电针在增加睡眠持续时间、体质量、下丘脑5-HT和5-HIAA表达方面与地西泮疗效相当,在升高下丘脑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降低海马组织PBR mRNA及蛋白表达方面优于地西泮(P<0. 05)。结论:电针五脏俞能够降低海马组织中PBR表达,促进下丘脑神经递质及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缓解海马组织的病理损伤,改善失眠大鼠的症状。  相似文献   
36.
根据肿瘤病人心理特点,在与病人沟通过程中,从各个不同角度掌握肿瘤患者的心理,以了解其心理动态与思想,从他们的心理角度出发。通过了解、理解、认同、交流这一系列程序,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来说服,引导患者在治疗及护理上配合。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介入常规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后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为临床上寻求更有效、综合的康复训练方法 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62例脑卒中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病程1-3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1例),治疗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仅采取科内常规药物治疗及基础护理措施.治疗时间均为4周.结果 4周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患肢运动功能综合评定,康复组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不仅缩短了病程,降低致残率,减少了后遗症发生,而且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8.
头针治疗对脑梗死所致血管性痴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针对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所致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智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08例CI所致VaD患者随机分为头针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进行观察,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Blesse痴呆量表(Blesse Dementia Scale,BDS)、长谷川痴呆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cale,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bility of Daily Life,ADL)评分的变化。结果:92例患者完成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BDS、HDS得分均明显上升,ADL得分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HDS、ADL、BDS、MMSE量表评分差值及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CI所致VaD患者的临床智能状况。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当归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内CDK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当归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组(n=10)、当归治疗组(n=10),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实验完毕后,将各组动物心肌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动物心肌细胞内CDK2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HP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CDK2蛋白在以上各组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内CDK2蛋白表达弱;当归治疗组心肌细胞内CDK2蛋白表达弱。假手术组心肌细胞内CDK2蛋白表达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DK2蛋白表达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当归治疗组、假手术组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之间CDK2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当归治疗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当归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的增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人迎穴改良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颈部血流速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59例CS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改良组29例。常规组采用人迎穴常规针刺法,改良组采用人迎穴改良针刺法,均每日治疗1次,6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经颅多普勒中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LVA、RVA、BA的Vs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P0.05),且改良组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总有效率为93.1%(27/29),常规组为70.0%(21/30),改良组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人迎穴改良针刺法用于治疗CSA能有效增快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