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31.
目的本文介绍了CT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DAS)故障导致的几种图像伪影、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收集近几年来我院CT DAS故障伪影12例,其中探测器单元故障导致伪影1例,探测器通道故障4例,A/D转化器2例,探测器上异物导致伪影1例,参考探测器故障伪影1例,数据传输路径故障2例,其他1例。分析几种伪影的特征及其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通过对伪影特征进行分析,找到对应DAS故障来源,消除了伪影。结论通过对CT采集系统伪影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其来源,制定相应的矫正措施,可以抑制或消除伪影。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索中重度克罗恩病(CD)的CT小肠造影特征,构建预测中重度期CD的列线图。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CD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120)和验证组(n=60)。依据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评估CD的活动性,分为缓解、轻度期(n=94)、中重度期(n=86)。比较分析训练组和验证组不同分期CT小肠造影征象差异,并使用Rstudio4.1.2软件R包构建模型,绘制ROC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  结果  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CT小肠造影征象显示:肠壁厚度(OR=1.746,95% CI:1.085~2.811)、ΔV-P(ΔV-P =静脉期肠壁CT值-平扫肠壁CT值)(OR=1.148,95% CI:1.062~ 1.241)、肠壁分层强化(OR=14.183,95% CI:3.737~53.824)、肠系膜脂肪密度高(OR=5.332,95% CI:1.278~22.246)4个参数是诊断中重度度CD独立参数。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95% CI:0.925~0.979,P < 0.05)、0.955(95% CI:0.911~0.997,P < 0.05),模型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良好,决策曲线显示在一定阈值范围内患者净收益较大。  结论  肠壁厚度、ΔV-P、肠壁分层强化及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是诊断中重度期CD的独立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能够预测中重度期CD活动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对增强梯度回波容积插值屏气扫描压脂序列(VIBE FS)及魔方成像翻转恢复序列(SPACE STIR)在尺神经瘤扫描中的参数设置及图像分析,探讨VIBE FS和SPACE STIR在尺神经神经瘤扫描中的应用.方法:对该院2010年以来收治的5例尺神经瘤患者,行肘关节MR检查,平扫序列为冠状面T1梯度回波容积容积插值屏气扫描序列(VIBE),冠状面T2快速自旋回波压脂序列,矢状面和轴位分别行T1快速自旋回波压脂序列,应用Gd-DTPA造影剂增强后,再次对肘关节行MR检查,增强序列为T1梯度回波容积容积插值屏气扫描压脂序列(VIBE FS),T2魔方成像翻转恢复序列(SPACE STIR)及T1快速自旋回波压脂序列,对所得图像及重建图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平扫T1呈等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TI信号增高,T2呈高信号,肿瘤和神经及其之间关系得到清晰显示.结论:增强梯度回波容积插值屏气扫描压脂序列(VIBE FS)及魔方成像翻转恢复序列(SPACE STIR)能清晰显示尺神经瘤及肿瘤和尺神经的关系,为后期的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而肺癌是影响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也是COPD重要的合并症。半数以上的肺癌病人合并有COPD,肺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COPD。多层螺旋CT是COPD和肺癌的重要诊断手段,对于COPD与肺癌的相关性研究及肺功能评价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多层螺旋CT在COPD合并肺癌研究中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 探讨肱骨髁上突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9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14例肱骨髁上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1例、女3例,年龄2~86[33(22,48)]岁, 髁上突位于左侧肱骨8例、右侧肱骨6例。14例患者均行数字化X线摄影(DR),其中6例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测量和计算肱骨髁上突的相对长度比(肱骨侧位DR片髁上突长度与髁上突根部肱骨横径比值)、距肱骨内上髁的相对距离比(肱骨髁上突距肱骨髁上的距离绝对值与髁上突根部肱骨横径比值)、体部与肱骨干远端的夹角,观察基底宽或窄、尖端指向以及有无骨髓腔与软骨帽。结果 14例患者变异侧肱骨下段前内侧见骨性棘状物突起,相对长度比为0.44±0.13,距肱骨内上髁相对距离比为1.87±0.28,体部向肘关节倾斜或与肱骨干垂直,体部与肱骨干远端的夹角为63.60°±21.20°。14例肱骨髁上突均为宽基底,前端尖细、指向内上髁,骨性突起的境界清楚,密度略低于或基本等同于骨皮质密度,未见软骨帽及骨髓腔。结论 肱骨髁上突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距肱骨内上髁3~8 cm处肱骨下段前内侧,起源于肱骨骨皮质的鸟嘴状或棘状骨性突起,基底较宽,尖端较细并指向肘关节方向,体部向肘关节倾斜或与肱骨干垂直,无骨髓腔与软骨帽。  相似文献   
37.
柳洋  韩华璐  赵锡海  王苇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0):1103-1108
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简称并存斑块)在亚洲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早期识别并存斑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于并存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多种,其中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主要针对并存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8.
目的 采用独立成分分析和功能网络连通性分析方法,对比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者大脑的感觉运动网络与其他网络间连通性差异,及感觉运动网络内各亚区间连通性的差异.材料与方法 纳入2019年1~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0例和同期招募的健康对照者30名.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和结构像磁共振数据,使用Restplus软件包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并使用GIFT软件包将2组受试者的大脑划分为53个独立成分,归为7个脑网络,计算各网络之间的连接强度,统计分析两组间各网络成分的连通性差异.将2组受试者大脑感觉运动网络划分18个独立成分,归为6个亚区,计算各亚区间的连接强度,统计分析两组间各亚区间连通性差异.并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成分间的连接强度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Ⅲ)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组感觉运动网络与高级视觉网络、注意网络间的连通性减少.在感觉运动网络内部,帕金森病患者的左侧中央前/后回与右侧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间的连通性均减少,但左侧中央前回与左侧中央后回的连通性增加.中央旁小叶与左侧中央前/后回的连接强度与UPDRS-Ⅲ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 与健康者相比,帕金森病患者无论是感觉运动网络与其他脑功能网络间的连通性,还是感觉运动网络内的连通性都存在差异,且大部分呈连接强度减弱趋势,提示脑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MAGiC技术在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颈椎MRI检查的患者40例(共200个颈椎间盘),患者均行常规颈椎MRI检查及T2 MAP、MAGiC成像数据采集。由两位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医师对T2WI图像的所有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分别对T2 MAP和MAGiC序列的前、后纤维环及髓核进行定量值测定。结果:T2 MAP序列与MAGiC序列的T2值呈高度相关性(r均>0.8),T2 MAP序列与MAGiC序列的T2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髓核区T2值与Pfirrmann分级的负相关性最为显著(r=-0.950,P<0.01)。相邻Pfirrmann分级间MAGiC定量值分析结果显示,前纤维环的T1、T2、PD值在PfirrmannⅢ级与Ⅳ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