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建立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方法:对40例(80只)Wistar大鼠施行异位小肠移植,供受体术前抗生素灌胃,改变供受体术式,减少受体手术时间、手术损伤及供肠缺血时间;采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吻合以及左肾静脉-门静脉单套管吻合,血管吻合方法采用单纯间断吻合,重建供肠血管;移植小肠双造口,静脉补液通路采用股静脉。结果:肠缺血时间≤35min,吻合口无狭窄,40例大鼠接受小肠移植,建模成功35例。结论:改进小肠移植技术中的多个细节后,降低了大鼠小肠移植术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趾外伤或再造后皮肤缺损使用带蒂皮瓣修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9月~2009年9月用跖底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趾皮肤缺损21例。在足底设计以跖底动脉为蒂的跖底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趾皮肤缺损,设计的跖底皮瓣宽度均小于3cm,供区可以直接缝合。再造时足部供区切取的面积较大,用跖底皮瓣修复趾骨外露创面,其余部分配合植皮。结果 21例跖底动脉皮瓣全部成活,8例外伤和4例Ⅰ度指尖缺损再造的趾供区直接用跖底皮瓣修复,9例拇甲瓣供区配合植皮。供区修复后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结论跖底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趾皮肤缺损,皮瓣薄、有神经支配、解剖位置恒定,是修复趾端小面积皮肤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远端坏死的穿支皮瓣经皮氧分压(tcPaO2)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体质量400~450?g雄性Wistar大鼠100只,在其背部作以髂腰皮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面积约12?cm×3?cm,以穿支穿出点为近端到皮瓣远端均分为4个区域依次为1、2、3、4区,分别在术前及术后0、1、2、4、7?d监测各区域的tcPaO2值。结果术后各区域0?d tcPaO2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1、2、4、7?d近端3个区域的tcPaO2值逐渐升高(P<0.01),术后7?d达到最高,其中近端2个区域基本达到正常水平;远端4区的tcPaO2值逐渐降低(P<0.01),术后4?d全部坏死。术后1、2?d由近端到远端tcPaO2值先升高后降低,2区明显高于1区与3、4区(P<0.05);术后4 、7?d由近端到远端tcPaO2值呈降低趋势(P<0.05),1、2两个区域tcPaO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PaO2可以客观、连续、定量地反映皮瓣的血液供应状态,有助于早期发现皮瓣的血运障碍,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髂腹股沟皮瓣联合股部皮瓣带蒂移植治疗手部大面积套脱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7例手、腕及前臂部广泛皮肤套脱伤的患者,采用髂腹股沟皮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带蒂移植修复4例,联合阔筋膜张肌皮瓣带蒂移植2例,联合股前侧皮瓣带蒂移植1例.髂腹股沟部供区创面直接闭合,股部供区创面取全厚层皮片植皮覆盖.术后半个月拆线,并进行皮瓣夹蒂训练,术后1个月根据皮瓣夹蒂训练情况酌情断蒂.急诊一期修复2例,二期修复5例.结果 术后7例皮瓣全部存活,供区伤口I期愈合,随访2~6个月,皮瓣柔软,质地良好,皮瓣外形较臃肿,无坏死及破溃.结论 髂腹股沟皮瓣联合股部皮瓣带蒂移植,二者瓦合可覆盖全手及前臂大面积皮肤套脱伤,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易于推广;该皮瓣缺点是需二期手术断蒂,且移植皮瓣外形臃肿,需后期整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长条形足背皮瓣修复类圆形创面的方法,使皮瓣宽度减小,供区创面能直接缝合.方法 根据缺损皮肤的面积设计,在足背设计面积相当的长条形足背皮瓣,然后从皮瓣中间斜形切开,形成"分裂皮瓣",使1个长条形皮瓣变为2个皮瓣,再通过扭转移动将分裂后的皮瓣改形拼合成与预修复受区相似的类圆形状,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修复类圆形创面.如此作长条形足背皮瓣修复类圆形创面,足背供区长条形创面可以直接缝合.结果 临床应用5例,其中带蒂局部旋转修复4例,游离移植1例,皮瓣均成活,足背供区均直接缝合,外形满意.结论 应用足背分裂皮瓣修复类圆形创面,受区创面有可能可直接缝合,大大减少供区植皮面积.  相似文献   
16.
绝大多数踝关节骨软骨病变(损伤)发生在距骨(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s),胫骨远端骨软骨病变(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ibel plafond,OLTPs)约占踝关节骨软骨损伤的2.6%[1-2]。距骨和胫骨发生骨软骨病损的比例为14∶1和20∶1[2-4]。Irwin报道距骨软骨病损同时并发胫骨远端骨软骨病损的比率为31%(26/83),其中镜像损伤者占35%(9/26),二者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胫骨远端骨软骨病损的机制并不清楚,临床症状隐匿,无特异性体征,诊断困难。由于多数胫骨骨软骨损伤伴有踝关节外伤史,因此多数患者都是在检查踝关节损伤或距骨病变时被偶然发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策略在提高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舒适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单侧手外伤行断指再植术患者43例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护理。选取2017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单侧手外伤行断指再植术患者46例为干预组,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分别调查两组患者的舒适状况和红肿硬结、腰背不适、便秘、负性情绪等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为(98.90±6.8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3.20±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肿硬结、腰背不适、便秘、负性情绪发生率等方面,干预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集束化策略对断指再植患者实施舒适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护理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手指Ⅳ~Ⅵ度缺损的全形再造方法。 方法 自199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对手指Ⅳ度缺损63例85指,Ⅴ度缺损31例49指,Ⅵ度缺损17例23指进行了手指全形再造。保留4个足趾的,(足母)甲瓣供区用2趾甲皮瓣修复;保留5个足趾的,(足母)甲瓣供区用皮瓣移位或移植来修复,第2足趾关节供区取髂骨充填。手指Ⅳ度缺损和部分Ⅴ度缺损,采用(足母)趾腓背侧骨、趾甲、皮肤复合组织瓣,串1条髂骨再串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的方法再造。部分近节指骨缺失长度较长的Ⅴ度缺损手指,采用(足母)趾腓背侧骨、趾甲、皮肤复合组织瓣,串l条髂骨,再串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最后还要在近节指骨残端与移植的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间再串l条髂骨的方法再造。Ⅵ度缺损的手指,采用以下顺序串连:(足母)趾腓背侧骨、趾甲、皮肤复合组织瓣,串l条髂骨,串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重建手指近指间关节,串l条髂骨重建近节指骨,串第2跖趾关节重建掌指关节的方法再造。 结果 再造手指157指全部成活。平均随访7个月~11年,其中75指行二期整形手术。再造手指外形美观,再造指指腹两点辨别觉为5~12mm。67指行术后肌腱松解手术,再造指间关节活动度:伸-10°~10°,屈55°~ 100°,平均81°。结论 手指Ⅳ度至Ⅵ度缺损全形再造,再造的手指兼具美观外形与良好运动功能,缺点是手术较复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手指Ⅰ至Ⅲ度缺损全形再造的方法。 方法 从199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对手指Ⅰ度和Ⅱ度缺损,根据受区需要设计切取(足母)趾腓侧部分趾甲、趾甲下趾骨的腓背侧部分以及皮肤,形成趾甲、骨、皮肤复合组织瓣。皮瓣卷成圆筒状包裹趾骨形成新的手指远段,像断指再植一样,将再造的手指远段移植到手指残端形成新的手指。对于手指Ⅲ度缺损,皮肤仍根据残指需要的大小在(足母)趾上设计,但趾骨因只能在(足母)长伸肌腱止点以远切取,且只切取腓背侧部分,长度有限,有些病例不能达到原缺损的长度时,则取适当大小形状的髂骨与取下的趾骨串在一起,移植到手指残端再造出新的手指。部分手指Ⅲ度缺损病例,同时切取第2足趾趾间关节移植再造手指远侧指间关节。第2足趾骨缺损用髂骨充填以保持第2趾的外形。(足母)趾创面采用局部皮瓣移位修复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 结果 Ⅰ度缺损118例126指,Ⅱ度缺损187例201指,Ⅲ度缺损90例111指全部成活,外形接近正常手指。其中150指进行了1~5年的随访,手指总活动度全部达到180°以上。趾间关节移植再造远指间关节的病例术后再造手指远指间关节活动度为15°~40°。供区(足母)趾术后长度与周径接近正常,虽然趾甲大部分缺失,但供足行走功能全部正常。 结论 (足母)趾腓背侧复合组织瓣移植或(足母)趾腓背侧复合组织瓣加髂骨串联移植再造手指Ⅰ至Ⅲ度缺损,再造手指功能外形俱佳,供区皮瓣修复后(足母)趾形状与功能所受影响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汉化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定评价问卷(Cumberland ankle instability tool,CAIT)并进行测量学特性评价,为中文版CAIT在汉语系人群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依据。方法:依据自评量表跨文化调试流程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of self report measures)汉化CAIT,并从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ceiling and floor effects)、以及问卷的响应性(responsiveness)等4个方面对汉化版CAIT进行测量学特性评价。选择两组受试者:一组为普通受试组(n=138),从本院医护人员中招募;一组为接受治疗组(n=43),来自因急性踝关节扭伤而来医院就诊的患者。结果:中文版CAIT具备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左踝克朗巴哈(Cronbach)系数=0.815,右踝克朗巴哈系数=0.814)、重测信度(ICC=0.99,95%CI=0.986~0.992)和响应性(效应量系数=1.8),且未观察到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本研究为在汉语系人群中开展踝关节功能性不稳的评价提供了一种确切有效的问卷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