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7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观察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痉挛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局部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进行痉挛评定;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的均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和步态分析参数(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心理支持疗法对脑出血后抑郁状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60 例经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为轻中度抑郁的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分别进行心理支持联合运动训练治疗及单纯运动训练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和HAMD-17 进行评定。结果经2 个月治疗,治疗组FI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HAMD-17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心理支持疗法可提高脑出血后抑郁状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可缓解其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70例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疗法,观察组同时辅以认知训练。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LOTCA)、简化的Fug1-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的巴氏指数(MBI)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 结果2组患者认知功能LOTCA各项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有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头皮针刺结合认知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 将68例有认知障碍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4).两组患者均予神经内外科常规治疗及由专业康复师进行的认知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头皮针刺.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后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成套测试(LOTCA)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LOTC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头皮针刺结合认知训练能明显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平衡训练技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7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6)和观察组(n= 36)。两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传统平衡训练和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共8周。训练前后进行压力中心(COP)时间稳定性、闭眼压力中心速度(COPS)、单腿COPS、膝关节反应时间、极限包络面积(COPA)和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评估。结果 训练后,两组COP时间稳定性、闭眼COPS、单腿COPS、膝关节反应时间、COPA和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均显著改善(|t| > 5.611, P < 0.001),且观察组COP时间稳定性、闭眼COPS、单腿COPS、膝关节反应时间和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t| > 3.232, P < 0.01),两组COPA无显著性差异( t = 1.054, P = 0.296)。结论 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可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的本体感觉,且较传统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6.
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观察VitalStim治疗仪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吞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66.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观察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康复机器人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经颅磁刺激仪,刺激部位为健侧第一躯体皮质运动区(M1),频率1.0 Hz,强度80%静息运动阈值,连续刺激20 min,刺激时间5 s,间隔时间5 s,每次予以600个脉冲刺激,每周5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下肢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评分)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Holden分级)评定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Berg评分和Holden分级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下肢FMA评分、Berg评分和Holden分级分别(22.05±2.93)分、(39.15±2.68)分和(3.45±0.83)级,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训练10 ~ 20 min,每周训练6次,共持续训练8周.于入选时及治疗2,4,8周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对2组患者抑郁程度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入选时及治疗2周后,发现2组患者HAMD、FMA评分及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发现治疗组HAMD评分[(10.43±5.66)分]、FMA评分[(23.64±4.52)分]、FAC分级及对照组HAMD评分[(14.57 ±5.82)分]、FMA评分[(20.45±5.12)分]、FAC分级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8周后,发现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6.54±5.04)分]、FMA评分[(27.82 ±4.56)分]及FAC分级较治疗4周时及对照组进一步改善(P<0.05);而对照组治疗8周时上述指标与治疗4周时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及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指导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及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对24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化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康复组进行指导性社区康复和随访,对照组只进行随访。社区康复指导12个月后,分别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结果:经过12个月的社区康复指导后,康复组在褥疮、泌尿系感染、肌肉萎缩、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QOL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康复组的改善较明显(P〈0.05)。结论:社区康复指导对脊髓损伤患者可以减少并发症及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0.
当前形势下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1 对康复医学的概念不清,观念淡薄。首先是医务工作者自身对康复的概念、覆盖面、康复目标等不甚了解。其结果导致众多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康复治疗,造成病源的极大流失。其次,医院管理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只重视一般临床诊疗,而忽视康复医学的疗效,或觉得康复治疗是低效益行为,无需存在。再则,整个社会对康复概念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