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29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68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60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1 病例报告 患者31岁,因停经41 5/7周,双下肢浮肿4周,阴道流水6小时,规则腹痛5小时入院.患者孕期经过顺利,入院4周前出现双下肢浮肿,休息后无减轻,无头晕,头痛及眼花.入院前4日前曾测血压140/120mmHg,未经诊治.于入院前6小时始阴道流水,5小时前始规则腹痛,腹痛渐加重,急诊入院.既往史:结婚11年,未避孕,孕2月自然流产一次.  相似文献   
42.
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电子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成为管理者处理各种问题,作出决策的有力助手和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后勤传统管理的模式。我国医院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具有内容多、服务面广、任务艰巨、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将电子计算机运用于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中,对于提高后勤管理整体水平,改变后勤管理方式和面貌,提高效率和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就以下方面谈一点初浅看法。1计算机在医院后勤管理中的作用1.1处理问题准确、快速、高效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看问题,医院后勤的管理工作中许多复杂…  相似文献   
43.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一变态反应性疾病,牧区人群因接触患病的家畜或食用病牲畜肉、乳或乳制品而感染,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全身乏力、关节痛.布氏菌进人血液循环后,可在许多部位如肝、脾、骨髓、关节等形成感染灶.骨关节损害以负重关节为主,多发生于年龄较大者.且发病缓慢,病程长,最易受累的是腰椎.在急性期、亚急性期,肝脏是主要受累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4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67例,平均年龄21.68岁,疗程6~36个月,平均18.36个月,治疗完成后随访32例,平均随访时间3.6年.青少年患者130例,平均年龄12.01岁,疗程6~22个月,平均13.46个月,治疗完成后随访74例,平均随访时间2.3年.  相似文献   
45.
目的:通过测量改良式双套圈肌腱缝合法和改良式Kessler缝合法的抗拉强度,了解一种肌腱新缝合法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4-12-08/18在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分析测试所进行。采集新鲜成年男性尸体(家属自愿捐献)示、中指深屈肌腱标本22根,均切成两段,随机取一段切断以改良双套圈法缝合,另一段则切断以改良式Kessler法方法缝合,制成22对肌腱吻合模型。分为3组,在电子拉力实验仪上记录拉力曲线。①10mm/min速率组9对,以10mm/min速率进行慢拉实验。②500mm/min速率组8对,以500mm/min速率快拉。③1000mm/min速率组5对,以1000mm/min速率(频率约20~30次/min),300次20N峰值负荷,行疲劳试验。观察各组改良式Kessler和改良双套圈两种方法拉力曲线出现第一个拉力峰值(G);吻合口完全断裂前出现的最后一个拉力峰值(B)以及吻合口间隙值(D)。结果:22对肌腱吻合模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0mm/min速率组中改良双套圈法G值、D值明显小于改良式Kessler,B值明显大于改良式Kessler[G值:(6.244±7.065),(12.000±2.442)N,P=0.000;B值:(26.989±7.304),(14.044±3.524)N,P=0.000;D值:(0.496±0.133),(7.711±1.082)mm,P=0.000]。②500mm/min速率组中改良双套圈法G值、B值明显大于改良式Kessler,D值明显小于改良式Kessler[G值:(19.738±5.446),(9.150±1.523)N,P=0.000;B值:(19.875±5.888),(9.588±1.825),P=0.001;D值:(0.629±0.195),(5.429±0.846)mm,P=0.000]。③1000mm/min速率组改良双套圈法肌腱的断裂率为0;改良式Kessler肌腱的断裂率为100%(5/5,P=0.008)。结论:改良双套圈法抗拉强度明显大于改良式Kessler,可做为其术后早期主动活动以防止粘连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agrin基因对神经肌肉接l头的形成、维持起着决定作用,也对神经元轴突的形成、延长、维持有重要作用.其表达产物在机体内分布广泛。设计绝对定量嵌合荧光法检测大鼠agrin基因mRNA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并检测其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重复性。 方法:实验于2007—04/11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三综合实验室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实验室完成。以Primer 3软件设计大鼠agrin基因、ACTB基因mRNA嵌合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引物,经检索Blast验证特异性,并以Primer5设计构建agrin基因标准品引物。选择清洁级Wistar大鼠交配,获取3日龄乳鼠,取脑,获取mRNA、cDNA,常规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获取agrin554个碱基DNA片断。PCR填加T7启动子后,T7 RNA Polymerase合成agrin基因标准品,消化模板。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浓度,1:5倍比稀释3次;经反转录反应合成agrin基因cDNA标准品,测序验证特异性。以ACTB引物反转录cDNA,1:5倍稀释3次,构建ACTB基因标准品。常规聚合酶链反应确定、优化反应条件。标准曲线确定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标准曲线的相关性,融解曲线验证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作重复性检测。 结果:①agrin基因有意义链引物序列:GAA GGC CAG GTG CGA ATC A,反义链引物序列:CAC AGG TAG CAG TGG AGC CAA G,内标:ACTB基因有意义链引物序列:GGA GAT TAC TGC CCT GGC TCC TA,反义链引物序列:GAC TCA TCG TAC TCC TGC TTG CTG,优化反应条件:95℃变性5S,60℃退火20S,72℃延伸20s。②agrin基因、ACTB基因标准品所获得的标准曲线确定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标准曲线的相关性均〉0.95。③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电泳、测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融解曲线证明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灵敏度达到精确定量要求。 结论:绝对定量嵌合荧光法检测大鼠agrin基因mRNA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可以作为大鼠agrin基因mRNA检测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凋亡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8-01/1999-07在白求恩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6~7周龄雄性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流组;假手术组5只作为对照,缺血再灌流组根据再灌注提取标本的时间不同并分7组,即术后1h,1,3,7,14,28,42d组,每小组5只。制备动物模型,选用跳台,避暗反应等行为学检测确定。评价采用卒中指数评分和神经病学症状评分标准。制作病理切片,应用光镜,电镜,流式细胞仪,原位末端标记等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在不同时间缺血再灌注时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发生、发展关系。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动物模型卒中指数及神经病学指数评价:缺血再灌注1d时卒中指数及神经病学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3.5±0.53,0,P<0.05),(4.6±0.54,0,P<0.05)。②各组病理形态学改变:重复缺血再灌注24h神经细胞间质水肿,核浓染固缩,顶树突延长。再灌注3d,皮质少量小胶质细胞增生,海马可见颗粒细胞变性呈空泡样。再灌注7d,皮质胶质细胞增生聚集成堆,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变性,部分坏死。再灌注28d,皮质神经细胞大量缺失代之胶质细胞,海马CA1、CA4区锥体细胞大量缺失、变性、坏死。电镜观察可见细胞核基质肿胀,破坏。排列紊乱,并有空泡形成。粗面内质网扩张,小胶质细胞核染色质凝聚,可见变形。③额叶、海马区细胞凋亡变化:重复缺血再灌注3d流式细胞仪检测额叶皮质、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百分率最高。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逐渐下降至42d最低点。各不同时间点再灌注细胞凋亡数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原位末端标记法正常阳性对照组可见少量散在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1h后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增多,3d后皮质、海马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达高峰,核固缩,染色质聚集,一些细胞可见凋亡小体,阳性染色细胞核呈深棕色,缺血再灌注7d时皮质、海马区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至再灌注42d时阳性细胞数略有增多,但仍少于再灌注3d。电镜下受累神经细胞多单个存在,早期为染色质固缩,常聚集于核膜呈境界分明的颗粒、块状或新月形小体,细胞浆浓缩。核内细胞器和致密染色质保持完整。细胞周围无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全过程中均伴随着神经细胞凋亡,但细胞凋亡的高峰期在缺血再灌注后的两三天,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神经细胞坏死加重,凋亡数量减少。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且细胞凋亡作为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8.
背景: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及临床观察均证实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调节和支配作用。Ⅰ型胶原是促成骨细胞分化和增强成骨细胞黏附能力主要因素,是组成骨构架的基质蛋白;而Ⅱ型胶原由软骨细胞产生。目的:观察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材料:选用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胫骨骨折组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各20只。方法:单纯胫骨骨折组大鼠于从左胫骨平台前缘插入1根中Φ8min克氏针,制成胫骨骨折模型。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在植备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横断切除T30段脊髓约0.3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伤后1,2,4,5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伤后第1周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两种胶原的表达程度均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2周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的表达量达到峰值,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4周单纯胫骨骨折组Ⅰ型胶原表达量达峰值,高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P〈0.05),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仍有高表达:伤后第5周两组Ⅰ、Ⅱ型胶原表达量均下降。结论: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胶原的分泌规律与正常骨折愈合一致,区别在于各时间点尤其是在峰值点上表达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9.
我们自1999年8月至2002年8月3年间用盐酸索他洛尔治疗室性早搏2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0.
对多发性易消散性白点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如下。1病历摘要 女,27岁。因左眼视物模糊,变暗,眼前黑影3d于2006—05—21就诊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患者既往健康。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4.75D=1.0,眼压12.0mmHg,眼前段及眼底未见异常。左眼视力0.08/-5.25DS=0.5,眼压13.0mmHg;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晶状体透明,玻璃体透明,未见炎性细胞,眼底视盘境界清,色淡红,C/D-0.3,黄斑旁中心凹区血管旁见数个圆形白色点状病灶,边界清晰,位于视网膜深层及RPE层,有向黄斑中心凹聚集的倾向,但尚未累及中心凹,中心凹反射(+)。FFA检查示左眼早期病变处透见荧光,动静脉期表现为下方绕中心凹半周的高荧光斑点,呈花冠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