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7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目的研究硬膜外麻醉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浆胰岛素水平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每组40例,均实施硬膜外麻醉,比较相同麻醉方式对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分别对两组患者在进行麻醉之前、手术进行30 min、手术结束时、术后4 h抽取的静脉血进行血浆胰岛素及血糖测定。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全血低切和高切黏度、低切和高切还原黏度均比麻醉之前低;老年组患者麻醉后全血高切黏度比非老年组低。两组患者麻醉前胰岛素水平及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30 min、术毕、术后4 h空腹血浆胰岛素血糖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增高较明显。结论对糖尿病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可以使血液流变学相关参数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及血糖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对脏器的血液灌注有明显的益处,其中对老年患者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颈中间丛阻滞(ICPB)联合甲状腺囊下阻滞用于微波消融甲状腺结节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68例单发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n=34)和对照组(n=34)。对干预组于超声引导下ICPB联合甲状腺囊下阻滞消融,对照组于常规局部浸润麻醉后行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对比组间一般资料、术中及术后情况,消融过程及消融后2、4、8及24 h分别记为T1、T2、T3、T4及T5。评价ICPB联合甲状腺囊下阻滞用于微波消融甲状腺结节的价值。结果 最终60例入组,干预组、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患者T1~T3期间心率-血压乘积(RPP)及T1~T4期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T2及T3期间40项恢复质量(QoR-4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术中接受利多卡因者占比及剂量、术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占比及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对照组术后4例声嘶、2例呕吐。结论 超声引导下ICPB联合甲状腺囊下阻滞用于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安全性较高,可提供有效围手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评价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60例,年龄25 ~ 56岁,体重指数18 ~ 27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30):TCI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组(PR组)和TCI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组(ER组).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4 μg/kg和顺阿曲库铵0.15 mg/kg麻醉诱导,PR组TCI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Ce) 2.5 μg/ml,ER组TCI依托咪酯,Ce 0.8μg/ml,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PR组TCI丙泊酚,Ce 2.0~ 2.5μg/ml,ER组TCI依托咪酯,Ce 0.5~0.7 μg/ml,2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5 mg,维持BIS值40 ~ 60.分别于术前(基础状态,T0)、术毕(T1)、术后24 h(T2)和术后48 h(T3)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清皮质醇和醛固酮的浓度;记录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录麻醉诱导时注射痛和肌颤、术中知晓和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ER组血清皮质醇浓度降低(P<0.05),2组各时点血清醛固酮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R组比较,ER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和注射痛发生率降低,肌颤发生率升高(P<0.05),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CI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比较,TCI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时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作用是一过性的,注射痛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全麻患者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M1、M2组,M1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再以0.3 μg/(kg·h)速度持续输注.两组均给予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1、3、5 min后的血压、心率.结果 M1组输注右美托咪定后,HR较基础值明显降低;麻醉诱导后各观察时刻,BP较基础值明显减低;M2组HR插管前低于基础值,插管后1 min大于基础值,BP在插管前与插管即刻明显小于基础值;M1组HR自诱导前各观察时刻、BP自插管时各观察时刻均低于M2组;M1组麻醉药诱导用量明显少于M2组.结论 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可较完善地抑制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减少麻醉药用量.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观察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用于老年患者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ASA分级为Ⅰ~Ⅲ级择期骨科手术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Ⅰ、Ⅱ、Ⅲ和Ⅳ组,每组各30例.Ⅰ组术前10 min静注地佐辛5 mg+氟比洛芬酯50 mg,Ⅱ、Ⅲ、Ⅳ组分别在缝皮时静注地佐辛5 mg+氟比洛芬酯50 mg、地佐辛5 mg、氟比洛芬酯50 mg;4组均在术毕时连接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观察并记录4组患者镇痛效果(4、8、12、24 h的VAS评分和Ramsay评分)、24 h内追加应用氟比洛芬酯的例数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Ⅰ组4、8、12、24 h的VAS评分及24 h内追加应用氟比洛芬酯的例数明显低于或少于Ⅱ、Ⅲ、Ⅳ组(P均〈0.05),Ramsay评分镇静效果明显优于Ⅱ、Ⅲ、Ⅳ组(P值均〈0.05),4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用于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镇痛治疗,其镇痛效果安全可靠,镇静效果良好,并可减少其他镇痛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96.
房正华  马宝林  宋湖平  代景伟  孙晓欧 《中草药》2021,52(19):5948-5955
目的基于miR-223-3p探讨淫羊藿苷治疗大鼠颅脑外伤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70只大鼠,建立局部脑挫裂伤模型,将建模成功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淫羊藿苷(30mg/kg)组、淫羊藿苷(30mg/kg)+阴性对照组和淫羊藿苷(30mg/kg)+miR-223-3pantagomir组,每组15只,另取15只大鼠作为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末次干预2 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IL-1β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q 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miR-223-3p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oligomerizationdomain-likereceptor protein 3,NLRP3)m 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 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223-3p对NLRP3的靶向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组大鼠m NSS显著降低(P0.05),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脑组织IL-18和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脑组织损伤面积和红细胞数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脑组织miR-223-3p mRNA表达水平升高,NLR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脑组织NLRP3、Caspase-1和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淫羊藿苷组比较,淫羊藿苷+miR-223-3pantagomir可显著逆转上述指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显示,miR-223-3p可靶向调控NLRP3。结论淫羊藿苷对大鼠颅脑外伤神经损伤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iR-223-3p从而靶向抑制NLRP3表达、抑制炎性反应、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7.
背景 近年来,为了减轻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留置尿管的紧张和疼痛刺激,常在全身麻醉后再行尿管置入术.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却发现,全麻后置尿管会明显增加患者在麻醉恢复期的躁动程度,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目的 提高对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症(catheter-related bladder discomfort,CRBD)的重视,减少和避免因尿管刺激导致躁动的发生,不断提升恢复期的恢复质量.内容 重点综述CRBD可能的机制和近年来临床上的处理方法.趋向 CRBD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全麻恢复质量并为病房患者留置尿管所致不适提供有效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8.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曲马多和芬太尼超前镇痛对扁桃体切除术儿童术后疼痛的影响,确定适合小儿较为安全、有效的麻醉超前镇痛方法。方法选择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患儿9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患儿分别术毕前30min静脉注射芬太尼组1μg/kg(Ⅰ组)、曲马多2.0mg/kg(Ⅱ组)、氟比洛芬酯1.0mg/kg(Ⅲ组)。手术结束后观察患儿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和术后30min、2h和6h疼痛评分及恶心、呕吐、躁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儿手术时间和术后各时点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的停药到气管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明显较Ⅱ组和Ⅲ组延长(P〈0.05),Ⅱ组术后恶心呕吐6例,发生率明显大于Ⅰ组和Ⅲ组(P〈0.05),且Ⅱ组患儿术后发生1例认知功能障碍和5例术后出汗。3组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氟比洛芬酯作用时间长、能有效缓解小儿扁桃体切除术术后疼痛,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小儿中小手术超前镇痛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99.
背景:麻醉在肾移植手术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麻醉的效果会影响肾移植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目的:分析SCI数据库中肾移植麻醉研究文献的相关数据,以期得出国际肾移植麻醉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设计:文献计量学分析。资料提取:以电子检索方式检索1991-01/2010-12SCI数据库中有关肾移植麻醉的文献,采用检索词为"renal transplant/kidney transplant(肾移植),anesthe(麻醉),general anesthesia(全身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EA(硬膜外麻醉)"。将SCI数据库中自带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的绘图功能相结合,从时间分布、国家或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出版物分布和论文被引频次分布,发表文献作者等方面对肾移植麻醉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描述其分布特征。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同行评议的与肾移植麻醉密切相关的研究原著。②与肾移植麻醉相关的综述。③与肾移植麻醉相关的会议记录及摘要。④与肾移植麻醉相关的快报。排除标准:①未发表的文章。②需电话追踪和手工检索逐一分析的文章。主要数据判定指标:①关于肾移植麻醉文献的时间分布。②国家或地区分布。③机构分布。④出版物分布。⑤论文被引频次情况。⑥发表文献的作者分布。⑦文献类型分布。⑧肾移植麻醉2种主要方法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文献对比。结果:①在SCI数据库1991/2010共检索到387篇与肾移植麻醉相关的文献,其中研究原著以344篇位居首位,在年限分布上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有12篇可以确定为经典文献。②《移植学会会报》发表文献42篇,处于领先地位,其次为《移植》杂志14篇、《麻醉与镇痛》杂志13篇。肾移植全身麻醉文献77篇,发文量高于肾移植硬膜外麻醉。结论:文献分析显示了肾移植麻醉研究这一领域的国际文献发表的发展趋势,可为学科专家深入研究肾移植麻醉问题提供可借鉴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羊体外循环模型中肺损伤的存在,探讨体外循环下肺损伤与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羊1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5~30 kg,羊龄8个月。分为脂多糖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通过建立浅低温体外循环模型,停跳90 min,复跳6 h,分别比较其血流动力学的指标变化及普通病理组织和超微病理组织的各自特点,测定AQP-1 mRNA表达。结果利用体外循环前指标作为自身对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之后,血流动力学较平稳[中心静脉压在体外循环前、心脏复跳前、再灌注至平稳时分别为(5.86±1.12)kPa、(6.52±1.33)kPa、(6.36±1.04)kPa],肺干质量/肺湿质量比值(体外循环前、心脏复跳前、复跳后1 h、复跳后3 h、复跳后6 h分别为0.232±0.025、0.224±0.021、0.187±0.022、0.153±0.018、0.134±0.023)与体外循环时间呈反相关(P<0.001),血浆总渗透压与体外循环时间呈正相关(P<0.01)。病理组织证实,复跳之后3~6 h可以见到明显的肺间质水肿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肺内AQP-1 mRNA表达与体外循环时间呈反相关(体外循环前、心脏复跳前、复跳后1 h、复跳后3 h、复跳后6 h分别为100.0、98.1±24.4、80.2±20.3、78.1±17.7、55.3±16.4),在复跳后3 h与6 h分别降至术前水平的77.8%和54.6%(P<0.01)。结论体外循环造成的肺损伤在心脏复跳后3~6 h内表现严重,同时AQP-1的表达下降,存在肺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