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简易营养评价精简法(MNA-SF)进行营养评估的可行性和价值,并评价营养状态对住院日等治疗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随机入选住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6例,根据MNA-SF评分分为营养正常组45例及营养不良组41例。研究对象又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38例,非糖尿病组48例。同时获取血脂、尿酸、蛋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MNA-SF评分对营养评估的一致性。并以MNA-SF评分作为营养状态的量化指标,观察其与住院日的相关性。结果与营养正常组比较,营养不良组跌倒风险、住院天数明显升高[(11.14±6.31)分vs(7.91±4.68)分,P0.05;(17.49±7.01)d vs(12.93±4.37)d,P0.05],白蛋白和MNA-SF评分明显降低[(37.57±5.11)g/L vs(40.01±3.79)g/L,P0.05;(9.07±2.05)分vs(12.87±1.04)分,P0.01]。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跌倒风险和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NA-SF评分与住院日呈负相关(r=-0.614,P=0.000),回归方程为:住院日=36.459-0.614×MNA-SF评分。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白蛋白水平降低是营养不良的表现之一。营养不良会增加跌倒的风险,并且导致住院日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72岁 ,主因发热 10天于 1999年 6月 2 3日收入院。既往体健。查体 :体温 38 5℃ ,咽稍红 ,心肺 ( -) ,腹软 ,无压痛 ,未及包块。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 13130 /mm3 ,血沉5 3mm/h ,二次腹部B超 ( -) ,血结核抗体 ( -) ,风湿三项 ( -) ,免疫球蛋白大致正常 ,支原体抗体 ( -)。入院诊断 :发热待查。给予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后第 3天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但突发腰痛 ,向腹部放射 ,无尿频、尿急、尿痛。查体 :腹软 ,无压痛、反跳痛 ,腹部未及血管杂音 ,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好。腹部B超示腹主动脉下段中层分离 ,腹主动脉计算…  相似文献   
13.
张帆  张双  张福春  曾辉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3):2127-212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3例年龄≥75岁的高龄老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急性心肌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2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有无差异。结果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对高龄老年初发心肌梗死患者无保护作用,不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液体潴留等各种可能因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年再住院的影响. 方法:连续收集并整理了2003-01-01至2004-12-31因慢性心力衰竭住我院的患者158例,随访记录人口学资料、心脏功能、住院原因、治疗情况、治疗依从性包括门诊随诊情况及出院一年内的再住院,以一年内心力衰竭再住院为研究终点,通过多冈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以上各凶素与再住院的关系. 结果:液体潴留、不定期门诊随诊是再住院的危险因素.不定期门诊随诊的患者比定期门诊随诊的患者再住院危险性增加了 13.471倍(OR=14.471,95%的CI为6.332~37.611,P<0.001).有液体潴留诱因的患者比没有液体潴留的患者再住院危险性增加了 1.645倍(OR=2.645,95%CI为1.184~6.345,P<0.05).年龄、性别、疾病史、肌钙蛋白T、左心室射血分数、院外规律服药等因素对再住院无影响(P>0.05). 结论:有效的疾病管理模式如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包括定期门诊随诊、控制液体潴留等可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Q-Tc间期的延长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将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与56例无急性心肌梗塞的冠心病(CHD)患者作对照分析,并根据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是否发生室速、室颤或心脏猝死, 将其分为严重心律失常组和无严重心律失常组,观察Q-Tc间期。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的Q-Tc值为0.47±0.04s,无心肌梗塞的冠心病组的Q-Tc值为0.42±0.03s,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严重心律失常组的Q-Tc间期和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的Q-Tc间期分别为0.49±0.03s及0.46±0.04s,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合并Q-Tc间期延长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AIDS与气胸     
AIDS(acquired immuneo 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自闯入全世界人类的生活以来,通过性行为(尤其是同性恋)、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静脉注射毒品和母婴传播等途径播散而泛滥全球,人类与AIDS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心肺功能的评定,探讨高血压患者运动耐量的变化。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70例,按有无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n=40),非高血压组(n=30),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测定并比较两组在达最大摄氧量(VO2max)和无氧阈(AT)时的摄氧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计算相应的代谢当量(METs)、每千克体质量摄氧量(VO2/kg);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心率、血压和运动时间,计算最大心率血压乘积(RPP max)。结果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各项指标的比较:运动时间(5.9±1.6)min vs(7.2±1.5)min,VO2max/kg(21.7±4.4)ml.min-1.kg-1vs(24.8±4.2)ml.min-1.kg-1,METs max(6.2±1.3)vs(7.1±1.2),最大心率(HR max)(141.6±14.9)次/min vs(156.5±29.1)次/min,RPP max(25.1±4.6)×103vs(28.1±6.7)×103,VO2AT/kg(19.2±3.5)ml.min-1.kg-1vs(21.5±3.7)ml.min-1.kg-1,METs AT 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方法:108例老年患者行MSCTA,记录冠状动脉钙化的部位及钙化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及支数,同期进行动态和静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核素心肌灌注显像(SPECT)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将检查结果逐一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SCTA检查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77%,72%,88%,54%,76%;诊断单支、2支、和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63%、91%、96%;与SPECT检查联合评价,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可提高到99%、93%、96%、94%;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随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累及的支数增多而增加,对≥65岁男性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200意义较大。结论:MSCTA可一次性完成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狭窄评价,对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有一定的价值,尤其结合SPECT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可作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术前筛选的常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1α(MIP- 1α)及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 1β-(MIP- 1β)水平的改变。 方法 :10 8例研究对象分为 2组 :冠心病组 5 1例 ,正常对照组 5 7例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或排除冠心病 ;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MIP 1α及MIP-1β水平。 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浆MIP 1β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5 4 . 9± 1 .8)pg mLvs (40 . 4± 1 .4 )pg mL ,P <0 0 0 1];血浆趋化因子MIP -1α水平在 2组间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趋化因子MIP -1β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但其病理过程复杂,分子水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几年,基因芯片、蛋白芯片、高通量测序、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分子机制,探索新的As基因和靶点。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使得数目庞大、结构复杂的生物信息得以获取并利用,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医学信息,揭示了一些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和病理状态,其中As的分子水平发病机制逐渐被认识,包括As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药物靶点预测等,揭示了炎症反应、免疫应答、氧化磷酸化、脂代谢异常及能量循环异常与As发病高度相关。本综述将从以上方面对生物信息学在As研究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