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8篇
综合类   195篇
眼科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传统的阴道紧缩术对重度阴道松弛患者疗效常常不佳,我院从2006年2月~2009年5月采用改良阴道紧缩术配合术后提肛锻炼治疗重度阴道松弛患者共65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2.
目的建立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牙槽突裂)大鼠模型,并研究其稳定性。方法以7周龄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于右侧上颌制备4mm×4mm×3mm的牙槽突裂,模拟建立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大鼠模型。根据术后骨缺损区的处理方式将模型大鼠分为对照组(骨缺损区不予特殊处理)和实验组(骨缺损区予以骨蜡填塞),每组10只。两组大鼠分别于术毕即刻和术后4、8周时点分批处死后制备模型标本;利用显微CT(MicroCT)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定量检测骨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分析和比较两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MicroCT三维图像重建显示,在术后8周时点,对照组有大量新骨充填于缺损区,缺损区明显缩小;而实验组仅断端边缘有少量新骨形成,缺损区无明显缩小。定量分析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术后4周时点的新骨形成百分比分别为54.35%和16.53%,术后8周时点的新骨形成百分比分别为93.12%和29.3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模拟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牙槽突裂)大鼠模型,利用骨蜡填塞骨缺损区能显著提高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复合珊瑚修复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支架的残留率。方法体外扩增、成骨诱导培养犬BMSC,分别将第二代细胞复合珊瑚后植入犬自体右侧3cm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术后12周(n=6),32周(n=6)取材后分别通过Micro-CT检测和大体、组织学图像分析骨修复、支架残留率和生物力学修复强度。结果 Micro-CT检测和组织学图像分析均表明,BMSC-珊瑚组组织工程骨12周时支架残留率显著高于32周(P0.05),而新骨随材料降解逐步成熟;生物力学显示术后32周力学强度显著高于12周(P0.05)。结论自体成骨诱导BMSC复合珊瑚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可良好修复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随时间延长材料逐步降解,组织工程下颌骨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64.
组织工程化人形下颌骨髁状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人下颌骨髁状突软骨复合组织的可行性。方法 以可降解生物材料聚羟基乙酸 (polyglycolicacid ,PGA) /聚乳酸 (polylacticacid ,PLA)预制人下颌骨髁状突模型 ,体外培养扩增牛骨膜成骨细胞和牛关节表面软骨。实验分 3组 :第 1组 ,模型内仅注入 1.5 %藻酸钙和 30 %氧化乙丙烯 ;第 2组 ,模型内分别注入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悬液 ,浓度为 5× 10 7/ml;第 3组 ,模型内接种成骨细胞藻酸钙悬液 ,同时在模型关节表面涂敷软骨细胞 PluronicF12 7悬液 ,浓度为 5× 10 7/ml。分别植入裸鼠皮下 ,12周后取材 ,作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第 1组无骨和软骨形成 ,模型支架明显缩小 ,形态不规则 ;第 2组仅留残缺不全的组织结构 ,标本体积缩小变形 ;第 3组形态结构与原植入模型支架相同 ,组织学观察有骨和软骨组织结构 ,两者界面连接有序 ,骨组织内有大量新生骨板。结论 以人工合成生物材料预制人下颌骨髁状突支架 ,采用组织工程技术 ,可以在裸鼠体内构建具有骨软骨复合结构的正常形态的人形下颌骨髁状突 ,从而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聚L-谷氨酸(PLGA)与氧化海藻酸钠(OAg)共价交联合成PLGA/OAg水凝胶,将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ADSCs)接种于水凝胶内,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中的存活、增殖、黏附情况,DNA定量法检测细胞的增殖.体外证实该水凝胶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性能可控性和微创性等优势,对于进一步开发脂肪组织工程材料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一种特殊的婴幼儿血管肿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2006年7月到2008年5月回顾了11例被诊断为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包括5例患儿的MRI和4例患儿的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结果 本组所有的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患儿肿物均未治疗而在1岁前消退.病灶外观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肿物呈紫色隆起,伴有肿物邻近部位静脉扩张(n=4);肿物颜色浅灰色,伴有肿物表面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和肿物周缘发白晕圈(n=3);肿物紫色平坦,质地较硬(n=3).仅1例病灶质地柔软,肿物位置较深,表面皮肤颜色正常.肿物平均直径5.6cm.MRI和CTA表现和普通婴幼儿血管瘤相似,部分病灶在MRI上表现为均质性较差和更大的流空信号.结论 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种出生时即已增生完全的特殊的先天性血管肿瘤,出生后消退迅速,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容易诊断,不推荐激进的治疗.  相似文献   
67.
应用外置式牵引成骨治疗中面部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外置式牵引成骨治疗中面部发育不良。方法选用LeFortIII型截骨法在眼眶、中面部截骨,完全脱开颅底和上颌骨的连接,在颅骨上安装外置式颅面牵引器。术后7d开始牵拉,每天前移1mm;中面部到达良好位置和咬合关系时,停止牵拉,固定颅面骨牵引装置2~4个月。结果完成的15例患者,中面部平均前移9.7mm,并下移1.5mm;术后面部外形明显改观,突眼度明显好转;2/3病人治疗后睡眠时呼吸阻塞症状明显好转。2例固定脚处有头皮感染。随访平均4月,中面部外形维持良好。结论外置式牵引成骨技术可以有效治疗中面部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68.
目的对下腹部横行腹直肌(TRAM)肌皮瓣的术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避免腹部并发症,扩大皮瓣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TRAM瓣改进为保留腹直肌及其前鞘,分离出腹壁下动脉穿支横行下腹部皮瓣(DIEP),用于21例乳房再造.结果20例双侧腹壁下动脉的双蒂穿支皮瓣病例全部成活;1例仅保留单侧穿支的皮瓣远端出现缺血现象.随访5月~3年,再造乳房外形满意,未见腹壁薄弱、腹疝等腹部并发症发生.下腹供区疤痕隐蔽,同时也达到了腹壁整形减肥的效果.结论移植横行下腹部DIEP瓣再造乳房,供区损伤小,组织量充足,血供丰富,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手术方法.DIEP瓣也能根据需要修复多种软组织缺损,因保留了腹直肌及其前鞘,对供区的创伤最小,对肥胖者还能起到腹壁整形的作用.该皮瓣的应用代表了整形外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胸锁乳突肌瓣转位术修复晚期面瘫的疗效.方法对接受该术的21例晚期面瘫患者术后随访3~25月,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标准正位照片,同时对口角形态、疤痕、面部皮肤松弛等情况加以分类、分析和比较.结果手术前后,静态鼻翼对称情况无显著差异,而口角对称情况有显著差异(P<0.01);动态的鼻翼和口角对称情况,手术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患侧面宽,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面颈部顺皮纹切口处疤痕不明显,而与皮纹成角切口处疤痕明显.术后患侧皮肤存在一定松弛,颈部凹陷所致心理压力不明显, 未见副神经损伤情况.结论胸锁乳突肌瓣转位术修复晚期面瘫疗效较好,患者面部对称情况明显改善,无显著的臃肿和颈部供区凹陷,仅在颈部耳垂下方疤痕略为明显.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7腺病毒载体(AdCMV-BMP7)在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获得稳定表达的可行性。方法 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BMP7经293细胞包装、扩增后,转染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转染48h后以免疫组织化学、RT-PCR等方法检测hBMP7基因在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合适的滴度下,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BMP7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转染48h后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已转染AdCMV-BMP7的成纤维细胞内有大量的hBMP7表达,RT-PCR也检测到特异的hBMP7基因片段的表达。结论 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BMP7能够被转导入成纤维细胞内。并稳定表达hBMP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