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目的探究在小儿哮喘患儿治疗中使用布地奈德与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的效果。方法 100例小儿哮喘患儿,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布地奈德与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呼气峰值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49/50),高于对照组的76.0%(3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3.42±1.65)d、哮鸣音消失时间(3.78±1.26)d、呼吸困难消失时间(1.33±0.48)d均短于对照组的(5.59±1.77)、(4.93±1.45)、(2.34±0.7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FEV1(2.68±0.71)L、PEF(167.41±29.22)L/min均高于对照组的(2.05±0.55)L、(138.43±26.57)L/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对于促进患儿恢复、改善患儿肺功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短期内红细胞参数变化规律,以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短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分别检测心肌梗死后1~4d、5~8d、9—12d的血常规,以了解梗死后红细胞参数的变化趋势;入院依据MACE是否发生分为两组,其中阳性组(43例)和阴性组(57例),并比较两组RDW的不同。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第5~8d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逐渐下降(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的水平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P〈0.05);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变化为降低的趋势(P〉0.05);RDW于1~4d起升高,5~8d达峰值,9~12d天缓慢下降(P〈0.05);MACE阳性组RDW与阴性组RDW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急性心肌梗死后,RDW显著增高,提示其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②随着急性心肌梗死情况的不断进展,RBC、HB等计量参数下降,其他形态学参数亦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8例非溶栓治疗。治疗前、后6 h、24 h、7 d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比较,神经功能缺损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04.
慢性前列腺炎的心理治疗(附6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并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心理治疗问题.方法62例确诊的慢性前列腺炎病人随机分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治疗.结果经1~2疗程治疗并随访2个月后,按照统一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病人疗效进行评分,再对疗效分布情况进行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100%(31/31),对照组总有效率90.32%(28/31),两组治疗效果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慢性前列腺炎疾患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辅以积极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应该被看做是整个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5.
复元生肌颗粒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复元生肌颗粒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上选择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35例,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10例.分别服用复元生肌颗粒及力如太(riluzole)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ALS神经功能量表积分、中医症候评分,并进行肌电图检查,测定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大小.结果临床观察表明复元生肌颗粒能改善ALS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症候临床积分(P<0.05).两组ALS功能量表评分及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观察表明复元生肌颗粒是治疗ALS的有效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通过回顾植入的112颗种植体的治疗效果,来分析患者自身系统、局部情况和手术方法对种植修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种植成功的8项指标来评价本科室2008年4月-2011年4月期间完成的112颗种植体的治疗效果,统计患者自身系统、局部情况和手术方法对成功率影响.结果:112颗种植体中失败数为8颗,≥60岁成功率94.3%,<60岁91.5%,男性成功率90.0%,女性成功率97.6%,上颌成功率90.3%,下颌成功率96.0%,即刻种植成功率94.7%,延期种植成功率92.5%,应用骨增量成功率93.3%,未用骨增量成功率92.7%.结论:本科室的患者统计结果提示吸烟可能是造成性别对种植体成功率影响的因素,植入部位对种植体成功率有影响,年龄对种植体成功率影响不显著,在严格控制适应证、采用合理设计和熟练操作的基础上,是否即刻种植和合并骨增量手术对种植体成功率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临床与胃镜特点。方法对15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的临床与胃镜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15例上消化道Dieutafoy病变出血患者中。男女比例为4.1:1。平均年龄53.8岁。合并有慢性病史者占46.7%,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有不同程度饮酒史者占40%。临床上以突发性、间歇发作的呕血、黑便为主要特点。病灶位于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范围内占60%。胃镜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胃镜表现是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黏膜缺损,黏膜缺损的中央可见突出的小动脉,或于裸露血管上可有血痂、渗血或见搏动性出血。结论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是引起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出血的原因之一,该病好发于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区域。诊断Dieulafoy病有一定难度,易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伴发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6426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其中281例(4.37%)合并恶性肿瘤(甲组)。抽取同期207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乙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谱、c反应蛋白(CRP)及糖尿病治疗情况。结果281例2型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的分布情况为,消化系统占48.04%、呼吸系统占27.05%、泌尿生殖系统占10.6%,免疫系统占2.49%,其他肿瘤为1.42%。与乙组比较,甲组年龄增大,男性多见,CRP增高,HbA1c、TC、HDL.C和LDL.C减低,糖尿病病程较短,但两组T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中单用阿卡波糖及胰岛素增敏剂治疗较乙组减低,但两组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和联合用药相似。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80,95%C11.098—2.969,P〈0.05)、CRP≥50mg/L(OR2.988,95%C11.460—6.111,P〈0.01)、HbA1C47%(OR2.67,95%C11.607—4.453,P〈0.01)和不使用胰岛素治疗(OR3.28,95%CI1.296—8.284,P〈0.05)是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多见于男性患者,与单纯糖尿病患者比较,CRP较高,但HbA1c较低。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下表现,以利对比患者的诊治。方法对96例UC患者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UC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黏液脓血便、腹痛、发热、里急后重、便秘和消瘦等。内镜下所见黏膜出血、水肿、血管网模糊、粗糙颗粒、质脆易出血、糜烂、溃疡、假性息肉和癌变等。结论临床症状尤其是结肠镜检查对UC的诊治有重要意义。结肠镜检查应列为UC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10.
米非司酮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米非司酮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新途径。方法58例确诊为绝经过渡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0mg,1次/d,连服3个月。观察月经情况、子宫大小、内膜厚度,激素水平。结果全部患者治疗期间均闭经,停药后随访半年,其中13例直接进入绝经期,23例月经稀发,22例月经恢复正常。58例患者治疗后E2和P平均浓度较用药前明显下降,FSH、LH变化不明显。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有效,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是目前比较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