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283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1.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发生献血反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献血反应的发生同献血者性别、年龄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而同献血场所环境、献血次数、献血类型、献血量、采集护士工作年限等无统计学显著相关性。结论:献血前应加强对年轻的,特别是女性献血者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选择适合的献血量,献血过程中加强对他们的沟通交流等心理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ABO血型初筛错误原因,探讨相应预防方法,以确保初筛血型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对上海市血液中心2015~2017年发生的无偿献血者初筛血型错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错误原因。结果2015~2017年上海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初筛血样共644 751例,其中初筛血型错误196例,错误率为0.03%。错误原因中,误判率居首,占56.63%,其余三类原因依次为笔误/信息录入错误,占19.93%;血型亚型,占17.86%;献血者因素即初筛体检者与最终献血者非同一人,占6.12%。结论人为因素是导致初筛血型错误的主要原因。应规范操作流程,遵循制定的预防措施,杜绝不必要的错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3.
目的:调查HPA-1抗原系统a/b/x等位基因在汉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技术(PCR-SSP)技术对1000例中国无关健康汉族人群样本进行HPA-1抗原系统等位基因分型,随机抽取部分样本进行测序验证。结果:本次调查共检测到HPA-1a/a基因型988个,HPA-1a/b基因型12个,未检测到HPA-1x等位基因。结论:HPA-1抗原系统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以HPA-1a等位基因为主(99.4%),HPA-1b分布频率较低(0.6%)。目前国内尚未发现HPA-1x等位基因,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进行多态性调查。  相似文献   
94.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情况,以采取措施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输血安全。方法:2006年2月-2008年1月期间,对上海地区参加无偿献血的合格献血者再次献血情况进行跟踪;将重复献血者的第2次献血筛查结果与整体献血人群进行分类比较。结果:上海地区565 360位献血者中有516 011位(91.27%)首次献血筛查结果为合格,合格者中57 791(11.20%)位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再次献血人群中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不合格比例及总体不合格人数比例分别为2.68%、0.11%、0.07%、0.02%、0.09%和3.00%,显著低于整体献血人群(P〈0.01)。结论:重复献血的无偿献血者是低危献血人群,应加大重复献血者队伍的组建力度,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95.
优化血小板制品中细菌基因组抽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裂解液加热煮沸法抽提细菌基因组DNA.方法:选取大肠埃希菌、金葡菌分别应用五种不同方法抽提细菌基因组,Tag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抽提产物.并在两种细菌中验证chelex-100抽提方法的灵敏度.结果:对相同浓度的大肠埃希菌、金葡菌样品进行抽提时,chelex-100加热煮沸法抽提所得样品在后续荧光定量PCR检测中CT值均为最小.应用该方法对两种细菌进行抽提鉴定时,灵敏度可达到每毫升个位菌数.结论:chelex-100裂解液加热煮沸法抽提细菌基因组DNA操作简便、省时、经济,为血液标本细菌基因检测在临床上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6.
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的核酸检测方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小板制品中细菌污染的C t值用于血液细菌污染筛查的可行性。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单采血小板样本740份,包括420份阳性样本及320份阴性样本。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检测结果,确定最佳工作点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通过对检测结果C t值分析,确定最佳工作点即C t值在31.97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9.4%和99.3%。通过对不同诊断点的结果分析初步确定C t值<31.97时发阳性报告,>33.00时发阴性报告,之间则为疑似样本。结论通过ROC曲线分析证实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是一种高效、可靠、便于临床应用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建立可同时检测血型抗原Dib、k、Jsb1910、Jsb2019的一套稳定的基因分型方法,通过筛选获得所检测人群的稀有血型数据,可扩大中国稀有血型资料库.方法 应用基于PCR的基因定点诱变技术制备Dib、k、Jsb1910、Jsb2019血型等位基因检测对照品.分别针对血型抗原Dib、k、Jsb1910、Jsb2019等位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设计序列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PCR条件建立多重PCR体系,并对4190份随机献血者样本进行Dib、k、Jsb1910、Jsb2019血型抗原基因分型.结果 成功制备出Dib、k、Jsb1910、Jsb2019基因检测对照品,并成功构建检测血型抗原Dib、k、Jsb1910、Jsb2019的多重PCR体系,所建立的多重PCR体系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4190份随机献血者样本中共检出2例Di(b-)样本,未检出k-和Js(b-)样本.结论 多重PCR具有快捷、高通量且成本低的优点,可用于筛选稀有血型.获得的稀有血型可存入稀有血型数据库,为稀有血型患者及长期输血患者提供相配合的血液,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8.
提高输血疗效必须首先完善输血前血液的相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型鉴定与相容性试验直接关系到输血疗效.为避免严重的输血反应,有较多新的免疫血液学技术与方法正逐步应用于输血实验室,如凝胶试验、单核细胞单层分析试验以及血型基因分析等.在这些技术中,有些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自动化水平,有些则可更为准确地预示输血后红细胞在体内存活状态.运用这些技术,可使输血的相容性明显提高.虽然在解决疑难血型问题时,并没有通用的方法,但医务工作者可通过选择不同免疫血液学技术进行组合,也可及时为患者提供合适的血液.  相似文献   
99.
100.
中华(上海)骨髓库北方人群HLA多态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中华(上海)骨髓库北方人群HLA多态性及其频率分布特征。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11995名无关供者HLA-A、B抗原,并用PCR-SSP和反向PCR-SSOP技术对疑难标本进行复检。计算其中3 736名北方人群 HLA-A、B的抗原频率、基因频率和HLA-A、B位点单倍型频率、连锁不平衡参数。调查中共检出A位点抗原26种,B位点抗原54种,最常见HLA-A、B抗原包括A2,A11,A24,A30,A33,B13,B46,B51,B58,B60,B61,B62等。连锁不平衡参数大于0.0005的单倍型有40多种,最常见的单倍型有A2-B46,A30-B13,A33-B58等。结果显示中华(上海)骨髓库北方人群HLA多态性有自身特点,频率分布介于南、北汉族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