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测股骨小转子与股骨外侧皮质的位置关系,为转子间骨折小转子的固定提供依据.[方法]对120侧完整成人干燥股骨小转子的纵径、横径、后倾角及股骨外侧皮质对应关系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小转子纵径为26.38±2.44 mm,横径为15.61±1.49 mm,应用后倾角为17.66°±10.56°.经小转子最下点在股骨外侧中线上对应点的上倾角为26.33°±3.33°,斜向上固定小转子顶点的最短螺钉长度为41.41±4.08 mm.[结论]股骨小转子解剖位置后倾,可参照斜坡顶点确定小转子解剖范围,拉力螺钉的适合进钉点在外侧皮质中线上平对小转子下极,距斜坡顶点3.5~4.0 cm,后倾角度为10°~45°,上倾角为25°~30°,螺钉长度为45~50 mm,此数据对设计带小转子固定钉孔的股骨上段解剖钢板或锁定钢板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经后路第2骶椎螺钉进钉方法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为临床应用第2骶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骶部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在60块干燥骶骨上,对第2骶椎及其相关结构进行观测;2.在25具尸体标本上观测骶前和骶管内神经血管.3.在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的S2椎体中部行CT扫描,观察螺钉的置入角度和深度.结果1.第2骶骨椎体、侧突、侧块具有足够的空间.背侧有内、外两个区域适于进针.2.第2骶椎前、后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只在椎体前有出钉安全区.3.经外侧区向S2椎体置钉,进针角度为(40±4)°,深度为(35.8±4.0) mm,经内侧区向S2侧块置钉进钉角度为(28±3)°,深度为(45.4±4.1) mm.结论第2骶椎行常规直径的螺钉(4.5~6.5 mm) 固定具有可行性.但要注意进钉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同时宜采用相应的加强螺钉稳固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采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cage植入、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症患者39例,对比治疗前后JOA29分评分,随访观察椎间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3~5 d常规下地活动,随访8~20个月,JOA29分评分达到23.89±1.98,病变椎间隙高度与L1~2间隙比值增加为1.15±0.07,椎间孔上下直径与L1~2椎间孔比值增加为1.22±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滑脱完全复位,全部随访病例未出现椎间高度的再丢失,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植骨融合良好.结论: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螺钉设计理念独特,应用简便,提拉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同时行神经周围充分减压,椎间cage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Kappa统计量评价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规阅片法及轮廓勾画法的一致性。资料与方法选择高年资甲医师既往常规阅片诊断过的144例腰腿痛患者的432个L3~S1椎间盘。由甲医师与低年资乙医师运用常规阅片法及轮廓勾画法重新诊断,间隔6周后甲医师运用轮廓勾画法再次诊断。应用Kappa统计量评价对相同病例甲医师运用同一方法前后2次诊断结果的一致性、2名医师运用同一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运用常规阅片法、轮廓勾画法甲医师前后2次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显著和极好,Kappa值分别为0.74和0.93。同时运用常规阅片法、轮廓勾画法甲、乙医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弱和极好,Kappa值分别为0.39和0.92。结论在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方面,与常规阅片法相比,轮廓勾画法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复发性肩关节前方脱位中,利用MSCT评估关节盂前方骨质缺损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108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和12例单次肩关节脱位患者的MSCT检查,对比评价前方关节盂骨质缺损的发生率、程度及位置.利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前方关节盂骨质缺损的发生率,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前方关节盂骨质缺损的上下长径、深度及比例.结果 在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中,91.7%(99/108)存在前方关节盂的骨质缺损,缺损比例为(16.0±6.0)%,缺损中心位置介于时钟分区的2:20~ 4:25点(平均3:20点),62.0%(67/108)前方出现骨性Bankart病变,包括游离型39例(58.2%)及黏附型28例(41.8%).12例单次肩关节脱位中,9例出现前方关节盂骨质缺损,其缺损发生率(9/12;P=0.100)和缺损比例[(15.2±7.1)%;P=0.453]与复发性肩关节脱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方关节盂骨质缺损为复发性肩关节前方脱位的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查脾动脉及其分支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115例患者脾动脉CT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三维重建脾动脉,分析脾动脉及其分支解剖特点及分布规律.选取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患者18例,术前脾动脉CTA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5例患者集中型脾动脉38例(占33.0%),分散型脾动脉77例(占67.0%).脾动脉在胰尾上方81例(占70.4%),脾动脉在胰尾后方23例(占20.0%),脾动脉在胰尾内11例(占9.6%).脾叶动脉一支型3例(占2.6%),二支型97例(占84.3 %),三支型11例(占9.6 %),多支型4例(占3.5%).脾动脉末段内径与脾指数呈正相关(r=0.4997,P=0.02),脾叶动脉内径与脾指数呈正相关 (r=0.4568,P=0.03).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S手术.患者术前CTA检查脾动脉解剖类型、脾动脉与胰尾关系、脾叶动脉分支数及有无副脾与术中所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动脉CTA检查是在活体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条件下进行测量的,方法先进,数据真实,可用于脾动脉及其分支应用解剖学指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经后路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寰椎侧块螺钉14枚,枢椎椎弓根螺钉20枚及连接板或棒稳定上颈椎1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疗效,手术设计和并发症的预防.结果:进钉点显露过程中出现静脉丛出血3例,两例两处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改为经寰椎后弓下置钉,无椎动脉损伤、感染、脑脊液漏,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3 a,平均1.4 a,无内固定松动,骨折不愈合.结论: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板或棒固定技术稳定上颈椎具有肯定的三维固定效果,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只要正确掌握适应症,术前以三维CT为基础进行科学设计,术中仔细操作,大多数并发症可避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与宫颈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经临床确诊的宫颈癌患者行CT灌注扫描,获得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图,利用基础像在灌注图中相应位置分别测定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组织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选取与灌注部位相对应的手术标本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MVD。结果肿瘤组BF、MTT、BV、PS值分别为84.12±39.41;4.05±1.42;5.46±2.06;13.32±2.68,对照组相应数值分别为52.24±21.35;3.01±0.96;3.69±2.01;10.87±4.06。两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BF值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631;0.604、0.715;0.609,0.513;0.759;均P<0.05)。结论宫颈癌CT灌注参数BF与MVD之间存在相关性,CT灌注成像能比较准确地在活体上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况,肿瘤的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较离体、有创的免疫组化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方法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FAI)在 MSCT上的表现及相关特征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病例组109侧,对照组120侧髋关节,各行 MSCT扫描。分析各髋关节解剖异常及骨质改变情况,测量相关指标:α角、偏心距及中心边缘角(CE 角)。所得数据分别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股骨头颈区骨赘或骨性突起57侧,头颈凹陷不足26侧,髋臼过度覆盖17侧,深髋臼41侧,髋臼后倾20侧,股骨颈疝窝57侧,髋臼下囊变22侧。病例组与对照组α角,偏心距及中心边缘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α角2组间比较,除凸轮型与混合型(P=0.071),钳夹型与对照组(P=0.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2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偏心距2组间比较,除凸轮型与混合型(P=0.5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2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E角2组间比较,除钳夹型与混合型(P=0.444),凸轮型与对照组(P=0.2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2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类型髋撞击有其特有解剖学征象,α角、偏心距及中心边缘角对诊断 FAI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轴位CT影像中对腰椎侧弯的提示性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轴位CT影像中对腰椎侧弯的提示性征象.资料与方法 运用常规阅片、轮廓勾画法对49例脊柱侧弯(均累及腰椎)及无侧弯患者245个L1~S1椎间盘CT轴位影像进行评价.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侧弯组腰椎间盘轴位CT影像可见多个椎体双侧附件不对称、骨性终板"半月征"、"侧移征"、椎体断面旋转、相邻椎体"侧缘错位征"、"后缘相交成角征"、不对称性退变、椎间盘不对称膨出、"假性膨出征"多见、双侧腰大肌不对称,分别为49、49、49、44、49、39、29、36(51个)、49(139个)、18例,无侧弯组分别为10、9、1、1、3、0、8、13(23个)、18(68个)、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侧弯腰椎椎间盘轴位C工具有一定影像特点,准确认识,对疑似侧弯者,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