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肾内科常见的疾病类型,其是由各种肾脏疾病而引发的肾功能进行性、不可逆的衰退,直到肾功能完全丧失。在CRF代偿期以及失代偿的早期,临床症状一般不明显,或者仅表现为轻度的乏力、夜间排尿次数增多、腰部酸楚等,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轻度的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等。此时期的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脑梗死是脑卒中常见的发病类型,约占整个脑卒中的65%~80%。急性脑梗死一般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与病残率较高,因而,临床处理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早期康复~([1])。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的24h内体温会明显上升,发病后36h体温上升达到峰值,而患者体温的升高会进一步加重机体神经功能受损,严重影响疾病预后~([2])。目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综合活动能力。本组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体温护理管理联合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及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并经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TIA常规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并检测机体血脂水平及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TC、TG、LDL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HDL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HDL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脑循环平均血流速、平均血流量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脑血管床特性阻抗及外周阻力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TIA患者血脂水平,减轻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2).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治疗,疗程1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总治疗时间、血脂(TC、TG、LDL-C、HDL-C)、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比、纤维蛋白原、血沉)、脑血管储备能力、屏气指数、不良反应、复发情况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75%、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总治疗时间明显缩短,TC、TG、LDL-C、血浆黏度比、纤维蛋白原、血沉及复发率明显降低,HDL-C、脑血管储备能力、屏气指数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良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脑血管储备能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可以安全及时有效地救治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 对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进行SSR检测,另选取50例脑卒中患者和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组平均起始潜伏期(1.76±1.49)s,平均波幅(1.45±0.81)mV;脑卒中组分别为(1.46±1.26)s、(2.29±0.41)mV;糖尿病组分别为(1.48±1.29)s、(2.32±0.44)mV.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组与后两组SSR的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的脑卒中患者和60%的糖尿病患者可引出SSR,而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仅15%可正常引出SSR,85%患者至少有一侧肢体SSR异常,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甚至波形消失,且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P<0.05).结论 SSR可作为评价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一项简便易行、安全无创的客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并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3例(病例组)包括IMT正常组20例,IMT增厚组15例,颈动脉斑块组68例(稳定斑块36例,不稳定斑块32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80例为正常组.病例组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疗程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ox-LDL、Lp-PLA2、hs-CRP及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变化.结果 (1)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病例组高于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高于IMT增厚组,IMT增厚组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中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2)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同时颈动脉IMT、斑块面积缩小(P<0.05),且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有关,并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降低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对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脑梗死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其主要发病群体是老年人,但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梗死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机体血管发生急性堵塞而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最终使患者在运动、语言以及神经等方面的功能出现缺失。该病的急性期病死率在10%左右,而疾病复发率与致残率却相当高,均在40%~60%以上~([1])。本院为了进一步改善脑梗死  相似文献   
9.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且具有高病死率、高病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临床特点。目前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已经被临床广泛的认可,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药物。而作为新生代的阿托伐他汀,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用机制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探讨。本组研究将阿托伐他汀与拜阿司匹林运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探  相似文献   
1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221-22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针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TIA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及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治疗2周为1疗程。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水平变化,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2组患者病变侧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平均峰值流速;并随访3个月TIA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后2组TG、TC、LD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HDL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组TG、TC、LDL、HDL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MCA、VA、BA平均峰值流速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MCA、BA平均峰值流速较治疗前明显减缓(P<0.05),VA平均峰值流速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MCA、BA平均峰值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IA每周平均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针刺治疗能有效改善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TIA发作次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