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7年5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1例相关随访资料,均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联合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其中20例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实体模型,并在3D模型上模拟手术,术中按术前计划手术(3D打印组);31例行膝关节CT平扫+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常规术前准备及手术(常规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失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术后第3天查术膝正侧位χ线片及CT平扫+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进行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估(Rasmussen评分),术后12个月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HSS评分)。结果 51例患者严格随访1~2年,平均时间18个月。与常规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持续时间短、手术失血量少、术后第3天Rasmussen评分及术后12个月HSS评分高,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 974、14. 304、4.912、4.274、P均<0. 01);3D打印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χ~2=4.012,P=0.04);3D打印组住院费用比常规组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661,P=0.101)。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缩短手术持续时间,减少手术失血量,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骨折复位质量,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且并不明显提高住院费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仰卧位与侧卧位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髓内钉内固定的7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体位不同分为两组:仰卧位组33例,男26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9.2±9.6)岁;骨折AO分型:A型15例,B型9例,C型9例.侧卧位组38例,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42.2±10.1)岁;骨折AO分型:A型14例,B型10例,C型1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改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病例数、近期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 结果 71例患者术后获12 ~ 26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仰卧位组患者手术时间[(139.9 ±46.8) min]和术中透视时间[(191.4±78.6)s]较侧卧位组[(75.5±18.1)min、(93.3±27.1)s]长,术中出血量[(176.5±103.0)mL]较侧卧位组[(132.5±42.7) mL]多,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与侧卧位组患者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3例患者术中改为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近期并发症.结论 侧卧位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无需牵引床,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及接受X线辐射量少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传统手术与应用3D打印技术后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73例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资料,男51例,女22例,年龄19~57岁,平均38.2岁,骨折按照Schazker分型:Ⅳ型33例、Ⅴ型24例、Ⅵ型16例;按照CT分型:双柱骨折51例,三柱骨折22例。其中19例术前采用三维CT重建,3D技术打印实体模型,并在3D模型上模拟手术,术中按术前计划手术(3D技术组)。54例行常规CT扫描、术前准备及手术(常规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按照HSS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12个月~4年随访(平均24个月)。与常规组相比较,3D技术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 d拍膝关节X线片,3D组:解剖复位17例,移位1 mm 1例,移位1 mm 1例,解剖复位率89.4%;常规组:解剖复位35例,移位1 mm 15例,移位1 mm4例,解剖复位率64.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技术组与常规组分别出现创伤性关节炎1例、3例;关节僵直0例、2例;关节不稳1例、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0例、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降低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质量,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术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种术式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采用PFNA术患者35例为A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20例B组,术后早期指导功能锻炼。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5个月及9个月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96.03±14.0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4.29±17.87)ml,平均住院天数(12.97±4.28)d,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61.47±7.02)分,术后下地活动时间(10.49±1.63)d,B组手术平均时间(113.75±12.5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72.50±144.62)ml,平均住院天数(20.90±2.53)d,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74.26±9.31)分,术后下地活动时间(7.65±1.5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5个月、9个月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FNA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固定稳定且更符合股骨近端生物力学特性,术中出血量少,住院周期短,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复杂髋臼骨折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制定手术方案,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43.0±12.9)岁,均于术前模拟骨折的复位及固定过程.25例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治疗,男21例,女4例;平均年龄(45.5±12.8)岁.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同时记录围手术期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并使用Matta评分对两组手术复位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10例患者手术与术前计划一致,3D组和常规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177.0 ±51.2) rnin、(234.0 ± 72.5)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分别为(1150.0±250.6) mL、(1528.0±399.5) mL,围手术期输血量平均为(880.0±214.9) mL、(1328.8±642.6) mL,术中透视次数平均为(8.8±2.1)次、(11.4±3.1)次,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区引流量平均为(329.0±111.7) mL、(394.4±267.3)mL,采用Matta评分结果:优良率分别为70%(7/10)、72%(18/2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髋臼骨折的治疗临床可行性良好,有助于术者制定详细的术前计划,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选骨外科收治并实施手术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47例,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治疗。Wiltse入路组25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22例,均在入院1周内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行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不同入路的手术效果、伤椎Cobb角纠正率、VAS评分法评估切口区域腰背痛的疼痛程度、血清中骨骼肌损伤的标志物肌酸激酶(CK)含量、术后复查MRI显示的多裂肌副损伤程度的情况指标。结果两组在伤椎Cobb角纠正率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患者创面渗血量、术后引流管引流计量、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CK值及术后1年MRI评分亦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可减少椎旁肌的副损伤,有效避免多裂肌的瘢痕变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且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PFLCP)治疗老年脑梗死偏瘫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0月—2017年1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67例老年脑梗死偏瘫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2例采用PFNA内固定(PFNA组),35例采用PFLCP内固定(PFLCP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侧别、骨折改良Evans分型、术前合并内科疾病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及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个月。与PFLCP组相比,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卧床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较PFLCP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3,P=0.460)。住院期间,PFNA组3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泌尿系感染,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8.8%(6/32);PFLCP组4例发生肺部感染、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再次脑梗死、1例应激性溃疡,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3%(12/3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53,P=0.152)。术后6个月,PFNA组Harris评分总分以及各单项评分均高于PFLCP组(P<0.05)。术后1年,PFNA组Harris评分总分及疼痛评分、生活能力评分、行走能力评分与PFLCP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节畸形及活动度评分明显优于PFLCP组(t=4.112,P=0.000)。结论与PFLCP相比,采用PFNA治疗老年脑梗死偏瘫侧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卧床时间短,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中节指骨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80例80指中节指骨骨折患者。根据接受治疗的方法分为改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组(A 组,40例40指)和微型钢板内固定组(B组,40例40指)。术后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初愈时间及手指总主动屈曲度(TAFS)评分。结果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初愈时间均显著低于 B 组( P <0.05),2组在 TAFS 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改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中节指骨 A2.3型骨折较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采用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自体骨移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4例.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测定骨折椎体相对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通过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价脊髓功能改善状况.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0个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摄X线及CT片示椎体植骨融合良好,骨折均愈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断棒发生.术前、术后1周内及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椎体相对高度分别为(92±8)%、( 94±11)%;(53±13)%,Cobb角(20.7±4.6)°,(4.5±1.4)°,(5.7±1.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其余随访各时间点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21例有1~3级改善.结论 经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复位丢失和继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0.
研究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at D)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并通过shRNA技术沉默Cat D,探讨该分子对骨肉瘤细胞MG63和U2OS增殖、凋亡及侵袭的作用和机制。构建sh-Cat D质粒及阴性对照质粒sh-NC并转染至骨肉瘤细胞MG63和U2OS中,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at D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和EdU荧光染色实验检测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FACS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及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相较健康人成骨细胞hFOB,Cat D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尤其是MG63和U2OS细胞中Cat D的高表达均显著(均P<0.001)。与sh-NC组相比,Cat D沉默显著抑制MG63和U2OS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均P<0.001)。与sh-NC组相比,Cat D沉默通过上调Bax表达和下调Bcl-2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