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以及在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non-GCB)中的表达差异,探讨Ki-67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DLBCL标本设为观察组,将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标本设为对照组。比较Ki-67在GCB型和non-GCB型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Ki-67与DLBCL分型、国际预后指数(IPI)、近期疗效、预后的关系。结果 Ki-67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69.17±14.73)%和(40.50±1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9,P<0.0001)。Ki-67在GCB型和non-GCB中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59.29±14.92)%和(71.96±13.39)%,有显著差异(t=3.019,P=0.0038)。Ki-67在IPI<2组和IPI≥2组中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65.29±15.17)%和(74.23±12.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422,P=0.0186)。结论 Ki-67的异常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IPI指数、分型、近期疗效及预后等相关,对判断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 AS2O3)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SKM-1细胞的凋亡机制。方法将AS2O3与SKM-1细胞共育,采用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技术检测Bcl-2、Bax、caspase-3 mRNA表达。结果0.25、0.50μmol/L AS2 O3对SKM-1细胞无明显促凋亡作用(P>0.05),2.00、8.00、32.00μmol/L AS2 O3对SKM-1细胞有明显促凋亡作用,随着AS2 O3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凋亡发生率增加(P<0.01),抗凋亡基因Bcl-2 mRNA表达下降(Ρ<0.01),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3 mRNA表达增加(P<0.01,P<0.05)。结论2、8、32μmol/L AS2 O3对SKM-1细胞有促凋亡作用,可能通过下调Bcl-2、上调Bax及caspase-3基因表达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vimentin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的方法检测了49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viment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Western blot分析不同人脑胶质瘤细胞中vimentin的表达,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在49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vimentin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正常脑组织(P<0.01),同时人脑胶质瘤的表达与其病理分化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1).vimentin在低分化的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中呈高表达,而在分化较好的CHG-5细胞中表达较低.Vimentin的表达与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有关.结论 人脑胶质瘤细胞中vimentin表达增高,vimentin的表达可能与胶质瘤的侵袭性和迁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同步观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7例患者骨髓涂片和活检切片.并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20例患者作比较,以正常人20例作对照.观察骨髓增生程度、增生优势细胞系、网硬蛋白积分.结果:PV组患者骨髓造血组织在切片中的增生度明显高于涂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V组切片中增生优势细胞系分为累及三系的增生,累及二系(红系和粒系、红系和巨核系)的增生,仅累及红系单系的增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组仅显示红系相对增生.PV组网硬蛋白纤维积分为1+及以上占83.8%,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未见1+或l+以上,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骨髓活检能准确反应骨髓组织的增生程度、增生优势细胞系、纤维增生程度,对PV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OBE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生学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开展时间选定在2020年10月—2021年9月期间,在此时间段内选出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实习的临床医学生入此项研究,并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8名学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所纳入临床医学生进行平均分组,每组学生29名。对照组学生应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观察组学生应用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教学模式教学,评估两组临床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学习成效、理论成绩、操作技能等评分,对比分析临床医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医学生各项沟通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临床医学生自我学习成效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医学生理论成绩评分与操作技能评分也较对照组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应用OBE教学模式的效果非常显著,不仅可提高学生沟通能力与自我学习成效,还有助于增强临床医学生的自身理论与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血液科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行规范化培训的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单月和双月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名。在进行血液内科规范化培训时,试验组采用基于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住培结束后对两组进行考试及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 试验组操作考核成绩、理论知识考试及教学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血液科规范化培训可帮助住培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提升住培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及其抑制物测定方法,研究其在原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患者中的表达情况,鉴别出免疫介导性获得性TTP,为临床免疫抑制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用残余胶原结合试验(R-CBA)检测患者血浆标本ADAMTS13活性及其抑制物试验。结果:20例ITTP患者中18例ADAMTS13活性低于1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5例抑制物试验结果阳性。结论:ITTP患者ADAMTS13活性极度减低或缺乏,且多数检测出ADAMTS13抑制物,通过抑制物试验,方便鉴别出免疫介导性获得性TTP患者,为临床进一步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合并动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 086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生血栓和未发生血栓患者的差异。结果:共有32例(1.5%)患者发生血栓,发生血栓的患者合并高龄、肥胖、妊娠、心功能不全和(或)肾功能不全以及低蛋白血症的比例偏高(P值分别为0.034、0.024、0.040、0.032、0.028),且疾病相关因素中难治/复发、脾脏切除及用促血小板生成等(TPO)和(或)艾曲泊帕的患者比例也偏高(P值分别为0.030、0.039、0.046)。其它因素如性别、绝对卧床和丙种球蛋白的使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妊娠更易发生静脉血栓(P=0.030)。结论:ITP患者也是发生血栓的危险人群,与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生化法检测63例MM患者(MM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β 2-MG和LDH水平.结果 MM组血清β2-MG和LD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81±0.62) mg/L比(2.43 ±0.91) mg/L和(296.4±34.7) U/L比(145.5±17.8) U/L,P<0.05],且随MM临床分期增加,血清β2-MG和LDH水平逐渐增高(P<0.05).此外,采用VAD方案治疗有效患者(54例)化疗后血清β 2-MG和LDH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2.51±1.36) mg/L比(3.57±0.82)mg/L和(159.1±35.2) U/L比(285.3±87.6) U/L,P< 0.05],而无效患者(9例)化疗前后血清β2-MG及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β 2-MG和LDH水平可作为MM患者临床分期、化疗预后及疗效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测定血浆血小板微粒密度及血浆组织因子凝血活性,探讨组织因子相关血小板微粒密度与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之间的关系,判断其能否成为预测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的敏感性指标。研究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5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采血前1周未服用任何药物,均排除高凝状态疾病;B组为淋巴瘤非血栓患者组(50例);C组为淋巴瘤合并血栓患者组(8例)。从3组人员抽取静脉血离心得到血浆,用流式细胞术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血浆中血小板微密度及血浆组织因子凝血活性。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B组血浆血小板微粒密度和组织因子凝血活性均升高;C组与B组相比,血小板微粒密度和组织因子凝血活性进一步明显升高。结论:血浆组织因子相关血小板微粒密度对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有提示作用,可以作为临床检测血栓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