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内镜活检与外科病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上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内镜粘膜活检对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其与外科病理诊断的差异.方法对经内镜活检并经外科切除的199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对照分析,探讨活检对恶性肿瘤的确诊率及其与内镜下粘膜形态、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比较其与外科病理诊断在肿瘤的分化程度判断上的差别.结果上消化道内镜活检确诊率79.4%,疑诊11.1%,未能诊断者占9.5%.活检确诊率以肿块型病变确诊率最高,溃疡型次之,弥漫僵硬型和狭窄型病变内镜活检确诊率较低.就组织学类型而言,以鳞癌和腺癌检出率较高,分别达88.3%和79.6%.对腺鳞癌、类癌及未分化癌检出率较低,对平滑肌肉瘤等活检对恶性判断的意义不大.结论内镜活检虽在术前对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由于取材所限,反映病变性质不够全面,对恶性肿瘤诊断存在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球囊型胃造瘘管在长期胃造瘘患者换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长期胃造瘘成年患者30例次(行胃造瘘术后2周及以上),患者出现并发症需要换管,其中采用经皮内镜胃造瘘(PEG)法换管17例次(PEG组),经皮瘘道球囊管换管13例次(球囊管组)。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换管时间、换管费用、换管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患者换管原因主要是切口感染并渗液、管周渗漏、管道老化。球囊管组的平均换管费用在(630.49±16.69)元,较PEG组平均换管费用(2300.20±189.36)元明显减少,球囊管组平均换管时间(3.7±0.5)min,明显短于PEG组(26.3±0.8)min,均P〈0.05。两组问换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瘘道球囊管置管操作简便,无并发症,经济实用。尤其适用于需要多次换管的长期胃造瘘患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7,(7):210-213
目的临床分析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01例,将所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所有患者在入院收治后均进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标准组1采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标准组2采用内镜乳头柱状球囊扩张术EPBD,实验组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即EST+EPBD。治疗结束后,测量记录所有患有的一次取石成功率,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将结果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标准组1,即采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的患者,一次取石成功率为54.55%,采用内镜乳头柱状球囊扩张术EPBD的标准组2,一次取石成功率为69.70%,实验组患者的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7.14%,χ~2=16.656,P<0.05。标准组1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36.36%,标准组2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33.33%,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5.71%,χ~2=10.504,P<0.05。结论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疗效显著,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活动期与缓解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的改变。方法:收集29例正常对照(HC)、41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ACD)、53例缓解期CD(RCD)、6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AUC)以及20例缓解期UC(RUC)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粪便主要菌群的数量。结果:健康对照粪便总菌数量与IBD患者无差异。与正常对照相比,球形梭菌亚群、柔嫩梭菌亚群及普拉梭菌在活动期CD、缓解期CD及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显著下降(9%、12%、10%vs 23%,P<0.01;9%、16%、11%vs 23%,P<0.05;2%、6%、4%vs 13%,P<0.05);活泼瘤胃球菌在活动期CD与UC中显著增加(2%vs 0,P<0.001;2%vs 0,P<0.01);大肠杆菌在活动期CD、缓解期CD及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均显著增加(19%、10%、15%vs 4%,P<0.01)。除普拉梭菌外,其他主要菌群在活动期与缓解期IB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与健康对照不同;除普拉梭菌外,活动期与缓解期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形梭菌亚群、柔嫩梭菌亚群及普拉梭菌的减少以及大肠杆菌的增加,提示它们可能参与IBD的发病与肠炎的维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不同亚型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17年7月—2020年6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03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开胸Heller术,观察组进行POEM术治疗。观察组根据芝加哥分型标准进一步分为Ⅰ型组(12例)、Ⅱ型组(26例)与Ⅲ型组(15例)。比较3组术后疗效、手术相关指标、Eckardt评分、术后恢复指标、食管动力学指标及治疗前后食管内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23%)高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7,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黏膜下隧道长度及环形肌切开长度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Eckardt症状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Ⅲ型组Eckardt评分低于观察Ⅱ型组,观察Ⅱ型组Eckardt评分低于观察Ⅰ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探讨青春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诱导UC缓解的作用。方法 6~8周龄雌性BABL/c小鼠50只,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7组)、嗜酸乳杆菌(L-7组)、青春双歧杆菌组(B-7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S-7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7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采用自由饮用2.5%DSS(分子量3.6万~5万)7天建立小鼠UC模型,且从实验第1天开始,给予青春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2×10^8 CFU/10 g)和SASP(15 mg/10 g)灌肠治疗7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粪便隐血,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测量全段结肠长度,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组织学评分。结果青春双歧杆菌、嗜酸乳酸杆均能诱导实验性结肠炎的缓解,其DAI积分、病理组织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嗜酸乳酸杆的保护作用强于青春双歧杆菌和SASP。结论青春双歧杆菌和嗜酸乳酸杆菌能有效地减轻急性期UC炎症,且嗜酸乳酸杆菌更有利于诱导急性期UC的缓解。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的临床特点与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癌发病的特点,以早期发现和诊断大肠癌。方法回顾122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大肠癌病例资料,就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确诊时间、病情延误原因、肿瘤部位、病理结果、血CEA、大便潜血、Duke分期等进行分析。结果50岁以上为高发年龄(占80.3%);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粘液)血便、腹痛是最常见症状;平均确诊时间为5.1个月,因患者自身因素及因误诊而导致病情延误者分别有50例(占41%)及37例(占30.3%);腺癌仍为大肠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91.9%);Duke分期与血CEA结果相关(Duke A、B期合计阳性率29.4%,DukeC、D期合计阳性率49.1%,P〈0.05),与大便潜血结果不相关(P〉0.05)。结论50岁以上为大肠癌高发年龄,早期大肠癌临床症状往往不明显或不典型,应加强群众的防癌知识教育,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而血CEA检测对于早期诊断大肠癌益处不大。  相似文献   
8.
营养支持是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应用经鼻空肠双腔管(JEN)和经胃管(GEN)两种营养途径对ICU内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氩气刀对非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APC组),以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止血为对照组(注射组),比较两组的有效止血率。结果注射组的患者中,112例患者未再出血。4例患者再出血,总有效率96.6%。APC组的患者中,119例患者未再出血,2例患者再出血,总有效率98.3%。结论APC组及注射组止血有效率高,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非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快速,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等特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与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研究对象为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患者130例,均行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治疗,在手术后6、24及48h行血清C反应蛋白监测,分析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与术后患者再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过积极抢救后,EVL术后再出血患者有15例,再出血率为11.5%,其中有6例患者死亡,再出血病死率为40%;在术后6、24、48h时,研究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EVL术后具有较高的再出血风险,应加强对患者的病情监测,给予推迟进食时间等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